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村民感知效益的实证分析
2019-11-28谭燕瑜谢雨萍王祖良
谭燕瑜 谢雨萍 王祖良
[摘要]旅游扶贫开发对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的宏观经济社会效应,并不能代表和反映直接利益相关者——贫困人口的实际受益情况。村民获益性感知会直接影响旅游扶贫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从微观的视角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民感知的综合效益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民族地区动态检验和监控旅游扶贫工作的成效提供借鉴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效益;感知
[中图分类号]F592.7;F323.8[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问题备受专家学者关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是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2012 年,国家民委颁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2014 年,国家民委发布了《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全国共有340个村寨被作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少数民族村寨大多地域偏远,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丰富,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民族村寨、贫困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重叠性现象非常突出,少数民族村寨村民大多数处于贫困状态。不少民族特色村寨通过旅游扶贫开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得以挖掘和保护。然而不少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关注的焦点是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和整体经济增长,对旅游扶贫开发效益的评估也以宏观经济效应为主。不可否认宏观经济效应是扶贫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旅游扶贫的核心是解决贫困人口的获益和发展问题。
对旅游扶贫效益的评估可以检验和动态监控旅游扶贫工作的成效,促进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学界对旅游扶贫效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而對作为旅游扶贫主体对象的个体——农民感知效益的研究则较少;在研究区域方面,对宏观层面的省市、县域、民族地区研究较多,而对微观层面的贫困村、民族村寨研究较少;在效果评估方面,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对象利益诉求与村民感知等方面研究较少;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旅游扶贫带来的宏观经济效应并不等于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在不同的因素作用影响下,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可能大于其实际收益。“发展经济学理论也证明非均衡经济发展模式下,弱势群体的利益和整体经济利益并不能实现同步增长,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能自动实现。”而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贫困人口对旅游扶贫的获益性感知会直接影响到其参与程度和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旅游扶贫的满意度和整体绩效。为此,本研究以少数民族村寨贫困村民为切入点,从经济效益感知、社会效益感知、自然环境效益感知以及村民的参与意愿等方面评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效益。
桂北民族地区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扶贫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集中地区。少数民族村寨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基础设施薄弱,这给旅游项目的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同时旅游扶贫的项目牵涉的旅游地资源、社会关系复杂,导致旅游扶贫的效果也难以把握。但不管采取何种模式或基于何种视角的旅游扶贫,都应立足于贫困地区的获利和可持续发展,立足于贫困人口的发展机会和收益。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选取广西龙胜、三江、金秀三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典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例,从村民对旅游扶贫开发的经济效益感知、社会效益感知、自然环境效益感知和参与意愿的视角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效益进行评估,分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效果及存在问题。
3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民感知效益的实证
分析
3.1 资料来源
问卷调查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二是村民对旅游扶贫对经济收入、社会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效益感知;三是村民旅游扶贫的参与意愿以及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建议。笔者在龙胜和平乡龙脊古壮寨、三江林溪乡高秀村和金秀金田村开展田野调查,同时发放问卷 200份,回收190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80 份,有效问卷率为90%。由于当地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且外出务工人员多,因此调查对象较少,但同质性高。因此,样本量基本满足调查要求。问卷回收后,利用SPSS 22.0软件为分析工具,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相关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对旅游扶贫开发的效益感知。(1)济效益感知。贫困人口在旅游开发中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是旅游扶贫开发效应的最主要和最直接体现。在调查样本中,54.7%的村民家庭参加了村寨的旅游经营活动,45.3%的村民没有参加。而在参加了旅游经营活动之后,11.8%的村民感觉收入明显提高,71.4%的村民感觉收入有所提高,但也有村民感觉到收入几乎没有影响,这样的比例14.7%。可见,旅游开发给大多数村民带来的经济收入是明显的,村民感受到的变化较为强烈。然而,在调查中,村民对旅游扶贫开发的实际参与度不高,但参与意愿强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将在下文进行分析。在对旅游扶贫整体效果的感知方面,大部分村民认可旅游扶贫开发带来的正向经济效益。其中,59.4%的村民感觉有效果,23.4%的村民感觉说不清楚,15.6%的村民感觉效果小,1.6%的村民感觉几乎没有效果。说明少数民族村寨村民对旅游扶贫效果的期望值较高,尽管旅游开发给他们带来了收入的增加,但却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这意味着对贫困村民而言,旅游收益存在一定的漏损。追求经济利益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最主要的动机,社区成员对于旅游业所能提供的生存和生活资源的依赖度决定了他们的参与程度、策略和形式。贫困村民对旅游扶贫经济收入的感知,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旅游扶贫开发的支持度以及参与积极性。在社会交换论中,社区个体会对交换进行评估,以对收益和代价的衡量来决定交换行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旅游扶贫开发的经济收入感知较强烈,对旅游扶贫开发持支持和肯定态度,从侧面表明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整体感知是获益大于损失。
(2)社会效益感知。这一部分选取19个反映村民个人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指标进行社会效益评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对旅游开发带给个人的生活变化感知比较强烈。43.8%的村民认可旅游扶贫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51.6%的村民认可增加收入,39.1%的村民认可生活水平提高,感受到旅游发展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变化。而村民对旅游开发增加就业机会、当地物价如常的感知并不是十分强烈。而对观念改变、增加了村民互帮互助、贫富两级分化、少数人受益等反映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指标的感知较弱,没有明显倾向。
村民对个人生活的积极变化感知比较明显,也从侧面证实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带来的社会效应。在访谈中,个别村民认为旅游扶贫开发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但个人收入的增加则不明显。村民对于旅游扶贫开发的利益分配比较敏感,认为旅游受益面小,但参与旅游欲望强烈。说明旅游扶贫开发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状况有积极的影响和贡献,但是在具体的利益分配上存在利益漏损的情况比较普遍,村民所得较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但由于旅游开发可依托的基础条件薄弱,需投入大量的建设基金,在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整体的规模效应并未形成,因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的、零散的状态,旅游扶贫开发带来的利益惠及面也比较有限。
旅游开发还在一定程度上给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的传统文化习俗、社会生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影响,大部分村民认可旅游开发促进了交通便利性、促进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保护了当地传统文化、通信、网络覆盖好、水电供应充足、提高了社会知名度;而对旅游扶贫开发带来的负面的社会效益感知并不强烈,有25.4%的村民认为旅游扶贫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3.2%的村民认为交通和人口过度拥挤、嘈杂,而没有村民选择“增加了卖淫嫖娼、赌博、吸毒等不良现象。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对旅游扶贫开发的态度是认可的,对社会效益的感知是积极正向的。
(3)自然环境效益感知。对于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感知方面, 35.5%的村民認为环境卫生治理越来越好,25.0%的村民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开发和保护,25.8%的村民认为村民环保意识增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处于旅游开发初期,并未大规模的招商投资,游客量少,多为周边地区的短线旅游者。相反,由于旅游开发,使得杂乱的村寨环境卫生得到一定的改善。而对“环境污染加重”、“噪音增多”、“土田地、树林受到破坏”等消极影响没有产生抱怨,感知不不明显。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尚且处于初级阶段,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充分,消极影响还未产生;二是村民的关注点更多的停留在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对自然生态环境缺乏保护意识。
3.2.2 感知效应的可持续性。当地村民对旅游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及参与旅游的意愿直接影响和反映了旅游扶贫效应的可持续性。在访谈中,当地村民对旅游开发持支持态度,大部分人表示如果能够改善生活状况,愿意配合发展旅游业。一方面由于村民从旅游扶贫开发中的确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村民经营传统的农林牧渔业经营所获的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有限,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扩充村民的收入来源。村民的参与意向和积极性是评价旅游扶贫效应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从参与意愿看,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62.5%的村民非常愿意参与到村寨的旅游开发活动中,25%的人表示比较愿意,只有1.6%的村民表示不愿意参与。而在参与类型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经营农家乐体验活动、制作或加工当地特色旅游产品、在旅游服务接待区开餐馆、商店等。这表明村民参与旅游业意愿强,尤其比较倾向于从事自主经营方式或自主加工等自主性、灵活性比较强的职业。而对“成为当地专业的旅游接待服务人员”的选项最少,这表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受传统保守观念的影响,比较倾向于旅游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对在旅游部门中就业的积极性不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旅游服务技术和技能缺乏,是限制村民参与旅游业的重要因素。
整体而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对旅游扶贫开发持欢迎和支持的态度,对旅游发展前景抱有很大期望。约有50%的村民认为乡村旅游开发有助于村民脱贫,23.4%的村民认为效果小,只有1.6%的村民认为几乎没有效果。少数民族村民对旅游开发帮助村民脱贫持支持和肯定态度,说明这些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实际产生的扶贫效应比较明显,但如何使旅游扶贫真正立足于贫困人口,扩大惠及面,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开发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4 结论
通过对桂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村民对旅游扶贫感知效应和效应的可持续性的分析,总体上,村民对旅游扶贫的社会和经济效应感知明显,对环境效应感知较弱。对少数民族村寨个体村民而言,旅游扶贫开发增加了收入机会和发展机会,但由于区域资源限制、旅游业态发展不充分及农民个体能力不足,从而导致旅游扶贫经济效益未充分发挥,惠及面不广,村民的实际经济收益提高幅度不大。农民对旅游扶贫开发社会效益的正向感知强烈,负向感知不明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对旅游扶贫开发主观性的参与意愿较高,但受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实际参与能力不足,参与旅游扶贫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如果能因地制宜,从民族地区特色村寨的资源、区位以及产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快旅游产业融合的进程,将会在更大范围内带动贫困人口的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将发挥更大的效应。
因此,在完善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扶贫开发中,培育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出台旅游扶贫开发政策,加强旅游相关技能的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贫困人口有能力 、有机会参与旅游扶贫开发,旅游扶贫的惠及面才会更宽,旅游扶贫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同时,在旅游利益分配中需更注重当地农民的利益,提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民的获得感。大部分农民参与旅游扶贫开发意愿强烈,这是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强大的内在推动力,政府应以农民受益为出发点,对农民进行积极引导和鼓励,提高村民的参与能力和参与层次,提供机会扩大村民的参与面、全方位拓展参与途径。此外,还需要根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当地的旅游项目和村民参与路径,从而提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参与旅游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李周,译.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薛宝琪,刘长运,范红艳.目的地村民旅游感知态度研究—以丹江口水库南部东岸及南岸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
[3] 向延平.湘鄂渝黔边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感知调查研究—以德夯苗寨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07).
[4] 杨光明,陈旭川.基于村寨特色旅游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实践研究[J].中国发展,2017(10).
[5] 谭元敏,张国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述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6] 陈南希,李长宇,吴永清.旅游扶贫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湘西芙蓉镇景区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