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应用研究
2019-11-28程艳红
程艳红
[摘要]近几年,移动支付在城市的发展日趋成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也比较广泛,但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却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一定的推广难度。如何改善農村地区的支付环境和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需求是我国面临的难题。从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可行性和困境进行研究,提出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农村;移动支付;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B
1 移动支付在农村应用的可行性
1.1 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政策支持,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各类农业的经营主体不断出现,农村经济也在了快速发展。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实际增长8.8%。农民普遍使用了移动手机,为移动支付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广大农民手中可支配的资金增多,对资金支付方式的便捷性要求逐渐提高,使得农民对移动支付方式的多变性提出更高的需求,意味着移动支付在农村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1.2 国家惠民政策的大力支持
近几年,国家为了促进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提高了农村金融支农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壮大。三农政策的提出,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提出更直接有力的措施,使得农业经济取得了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转型升级,创新服务民生方式,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规范网络化金融服务。人民银行于2012年开始在20个省份开启了移动支付在农村的试点工作,支付机构和金融机构开始了共同探索农村移动支付的可行性,为更多的农村地区人民提供更方便高效的支付服务。
1.3 农村移动支付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想要农村地区的移动支付发展起来,基础设施必须配套。在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中,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7%,规模达2.22亿,较2017年底增加1291万人,增幅为6.2%。农村网民在整体网民中占比增加,城市与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的差距不断缩小,反映出农村互联网普及工作的成效。此外,三大移动网络运营商的信号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3G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逐渐成熟,其中,中国电信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为90%,联通和移动在农村的普及率也在不断增加。伴随着智能手机与银行卡的普及,不仅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平台,还使移动支付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为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发展扩展了空间。
1.4 农民使用移动支付的意识提高
农民使用移动支付的意识提高了,年轻一辈中使用手机的频率增加,他们会熟练使用手机的各种功能,其中包括移动支付,在网络上购买产品,使用手机进行支付。这些年轻人可以教身边的人使用,增加他们对移动支付的认识度,为以后移动支付的发展和宣传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2 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应用现状
随着网络的普及,移动终端以及移动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颖的支付方式如短信支付,扫码支付,指纹支付等,这些支付方式在网络上迅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市场。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颖的支付方式,它的目的在于实现随时随地支付,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并扩大了互联网的市场规模,业界也纷纷看好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猛,位于全球首列,2018年,我国移动支付达到202.93万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428.2亿笔的交易是通过移动支付完成,金额达到199.2万亿元。
虽然移动支付的业务规模正在高速的增长,城市地区发展成熟,但关于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发展还很稚嫩,推广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近年来,我国国家部门和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使农村地区的支付渠道变得更加宽阔与通畅,移动支付的服务也初现规模。可以预见,我国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发展应用将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移动支付的支付方式在农村得到了推广。近年来,移动支付这种非现金的支付手段在农村宣传开来。据央行发布的《2018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8年末,农村地区个人银行结算账户43.05亿户,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农村地区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笔数102.08亿笔,金额147.46万亿元。手机银行开通累计6.70亿户,当年业务93.87亿笔,金额52.21万亿元。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的开通,说明农民已经意识到网上支付和手机支付的益处,移动支付比传统的现金支付更加的快捷方便。
事实上,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处偏远、人口分散,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过高,农村金融市场一直受到传统金融机构的排斥。而互联网金融有望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破除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障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就意味着移动支付将会在农村快速崛起。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范围比较广,金融机构覆盖了全国农村区域的90%,高于世界水平的40%。金融服务的种类多种多样,但是我国农村的金融服务产品类型单一,长期停留在存款和贷款业务上,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大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使农民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
3 移动支付在农村应用的困境
3.1 农民传统的支付习惯和观念
移动支付想要发展,关键在于农民是否接纳和认同这种支付方式。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它的发展与城市地区相比也较为落后。由于农村青年人劳动力的外流,导致了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儿童这些对电子产品不熟悉的常住主体,他们习惯于现金交易的模式,对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较低,银行卡对于他们也只有现金的寄存与转账的功能,对移动支付业务并不熟悉,并不了解怎么进行移动支付方式的结算。这种知识和思想上的局限性导致农民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另外,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宣传的内容主要是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忽视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3.2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不健全
就目前来看,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少之又少,大多在乡镇设立网点。而这些金融机构的设备配置只能满足基本的存取款服务,很难再进行移动支付业务的宣传。并且金融机构产权比较单一,多为国有性质。其中,大中型银行金融机构的居多,而小型的银行机构由于利益问题也多设立在城市,为中小型企业服务,少有政策性质的金融机构,这也意味着无法满足农民金融方面的多元化需求。目前,很多农村实现了天然气、宽带光纤、自来水等到户,需要定期的缴纳各种费用,而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基本生活缴费的需求。
3.3 移动支付的高风险
移动支付的风险一直都是发展移动支付业务中的一个难点,目前对移动支付产业链的监管分散在央行、银监会、工信部、财政税务等多个部门,缺少明确的牵头监管部门,再加上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无序竞争和行业规范的缺失,使得整个移动支付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管。移动支付作为新兴支付方式,农村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熟悉接受程度较低,容易导致消费者错误操作。移动支付系统需要具备统一的技术标准,兼容不同的移动运营商、商家、终端和银行,技术标准的不统一,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我国消费者移动终端使用的随意性较大,移动终端极易被其他人使用,操作风险的可能性较大。其次,用户在网站上随意下载的软件都可能会威胁到移动支付的安全,造成个人资料和密码的泄露及资金的损失。因此,移动支付的风险问题亟待解决。
3.4 通信线路的质量和服务与城市差异大
众所周知,农村地区的网络通信覆盖范围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农村地区,日常的维护和修理跟不上,配备的人员不足,网络无法及时修理,导致了农民对其信任感不足。并且农村地区比较偏远,网络信号不好,所浪费的流量与费用较高,农民根本感受不到网络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加大了网络推广的难度。
3.5 移动支付的业务实现方式制约发展
按完成支付所依托的技术条件,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所谓近场支付,是指通过具有近距离无线按通讯技术的移动终端实现本地化通讯进行货币资金转移的支付方式,即时通过手机向商家进行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远程支付是指利用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接入移动支付后台系统,完成支付行为的支付方式。典型的远程支付流程如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在电子商务网站购买产品后,按照商家提供的付款界面,跳转至手机银行或第三方移动支付页面完成支付。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设备不健全,通信线路质量和服务差,达不到移动支付所依托的技术条件,所以在农村的发展受到了制约,推广有一定的难度。
4 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措施
4.1 加强宣传,转变农民对移动支付的态度
因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对新兴的移动支付业务并不熟悉,对其没有信任感。而想要转变农民的支付态度,需要着重宣传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提高农民对移动支付的信任和认知。加强对移动支付的宣传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政府部门对消费者支付觀念有着引导作用,利用官网宣传该项业务,在最常见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进行概念渗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详细介绍,让农民在心中接受这种方式,并认识到这种方式给她们带来的便利性。另外,需要宣传的是农民对支付业务的熟悉度,如何才能安全的使用移动支付。由于农民对移动支付业务不熟悉,我们运营商和银行机构要耐心的向他们展示该业务的过程,并指导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流程,亲身体验到移动支付的安全和便捷。多方面的途径,为新兴移动支付业务消除限制。这样,农民对移动支付的态度会完全发生改变,也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4.2 完善金融机构基础设施
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实力偏低,基础设施不健全,设立的网点偏少,但是移动支付具有不受空间限制、方便快捷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农村地区发展。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村银行金融机构的设施进行财政补贴,引导加大各银行对农村地区的投放力度,提高移动支付在农村的使用率。除此之外,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支付活动时,需要开发出适合农民支付特点的业务。现如今,农村地区生活设施配备很完善,银行金融机构开发出的新业务,除了基础的转账和支付功能外,还需要把现有农村中生活性的金融服务如话费、水电费、新农合缴费等及各项涉及农补贴的发放业务纳入其中,致力于更贴心、安全、方便的农村消费者服务。最后,建议将现有的助农取款的服务点、农资批发部和农村商店等发展成移动支付业务的特约商户,加强深化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影响力。
4.3 加强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的监管
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应该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不仅是在支付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安全性,还是支付资金的安全性。央行、公安等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情况,进一步明确移动支付的准入监管政策,积极支持移动运营商接入公安部公民身份信息核查系统,促进账户实名制的落实,实现风险预防。另外,央行等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实现不同移动运营商、银行及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之间系统的兼容,为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扫清技术障碍。同时,金融机构以及运营商应该实现对客户信息的自动加密、解密,确保客户信息数据的安全,进而消除客户对移动支付安全的顾虑。最后,建立移动支付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和监管制度,确保移动支付各交易环节操作的规范性,并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尽量简化现场支付与远程支付的业务操作,真正消除农民用户心中的疑虑和不安。
4.4 优化农村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环境
虽然目前移动运营商的3G网络已经覆盖我国的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但是4G的网络信号覆盖面不高。在支付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高速的网络,支付交易可能出现交易卡顿、时间长甚至交易无法完成的后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心态和积极性。因此,优化农村移动通信网络的环境尤为重要,成为移动运营商在支付业务中发展的首要任务。
4.5 建立合作模式,联合推进移动支付的发展
目前,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运营商主导模式、银联主导模式、第三方支付主导模式。三种运营模式都各有制约因素,因此,合作模式将是主流。在合作模式下,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可以优势互补,金融机构在大额交易领域有安全体系、信用体系和强大的数据结算等优势,而运营商在小额移动支付业务上更具市场效率和竞争优势,两者合作可以弥补双方的弱点,发挥各自优势。各方兼顾协调好各自的利益,积极探寻互惠互利的商业模式,联合推进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
5 结语
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巨大,只是目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尚不成熟,但这只是一个过程,从不被认可到认可使用的过程。因此,参与其中的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都应该抓住这次的发展机遇,透彻深入的分析了解每个环节,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政策,解决其中的各个问题。通过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运营商及商家的多方合作,努力使移动支付成为农村金融业务和支付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释放巨大的购买力。
[参考文献]
[1] 贺彦琨.移动支付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研究与应用[J].甘肃科技,2016(22):31-34.
[2] 周爱花,唐先勇.关于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的思考[J].中国信用卡,2016(08):60-63.
[3] 郝世璟.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6(11):62-63.
[4] 王春辉,吴南.移动支付方式在农村金融中推广的困境分析[J].中国市场,2016(08):192-193.
[5] 冯丽群.移动支付改善农村金融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24):1.
[6] 吴悫华.基于应用环境分析的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01):73-76.
[7] 张彤进.我国农村包容性金融体系与移动支付:一个战略框架[J].北方金融,2014(1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