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海洋学”视阈下欧美海洋文学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019-11-28段波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

内容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欧美海洋人文社科领域涌现了一股新浪潮,学者们从跨学科的视阈审视世界海洋与人类历史文明之间的内在关联,这股浪潮被称为“新海洋学”。从全球海洋文明史的整体视阈出发,本文不仅勾勒了欧美“新海洋学”的历史脉络与最新动态,还对“新海洋学”背景下欧美海洋文学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整体上看,“新海洋学”语境下的全球海洋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丰硕,海洋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成为一个显著的特点,与之相比,欧美海洋文学的研究尽管成果丰富,但研究路径大多较为单一,目前鲜有论著从海洋文明发展史的宏观视阈来整体考察欧美海洋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流变,鲜有论著讨论欧美海洋文学如何参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国族认同和国家形象建构;此外,“新海洋学”语境下的海洋文学批评理论及话语体系有待进一步确立。这些都是进一步开展欧美海洋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海洋转向;新海洋学;欧美海洋文学;研究现状;研究课题

Abstract: The new millennium is bringing humanities scholarship back to the sea, which results in what is called “the new thalassology” in the maritime humanities, whichis characterized its by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ra-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trace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halassology”, surveys scholarship on European (mostly British) and American sea literature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thalassology,” fruitfu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field of maritime humanities, which are significantly featured by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ra-disciplinary studies between oceanography, history, sociology, econom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In response to this upsurge of maritime studies, rich as the scholarship on European and American maritime humanities has been, there are not without problems, i.e. there are few works to examine the occurrenc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ea literature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oceans; little has been devoted on how European and American sea literature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buliding, etc. Accordingly, possibilities and some research subjects in sea literature are proposed as a part of the on-going endeavor to construct the maritime discourse and Blue Poetics.

Key words: Oceanic Turn; the new thalassology; European and American sea literature; research situation; research subjects

Author: Duan Bo is Professor and Ph. D. supervisor at the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Hi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sea literature. E-mail: Duanbo@nbu.edu.cn

2018年12月全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9年度课题指南》中,“外国海洋文学研究”入选外国文学研究选题范围。①这至少清晰地传递了两条信息:一,海洋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型,已经得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权威学士机构的承认;二,更为重要的是,“外国海洋文学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年度选题范围,这一文学事件可视为中国人文社科学界对21世纪以来欧美海洋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兴起的一股“海洋转向”浪潮的最新积极回应,这股浪潮被称为“新海洋学”(the new thalassology),也称为“蓝色文化学”。然而略显遗憾的是,目前国内未见关于“新海洋学”的相关介绍。有鉴于此,论文从全球海洋文明史的整体视阈出发,尝试勾勒“新海洋学”的历史脉络,并梳理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内外的欧美海洋文学研究②的概貌,探讨进一步开展欧美海洋文学研究的议题。

一、“新海洋学”的学术史概述

人类文明同海洋具有悠久而密切的渊源,尽管如此,人类从陆地转向海洋并系统研究海洋却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才发生的事情。1949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撰写的《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 1996)可视为现代欧美学者研究世界海洋历史尤其是大西洋历史的先声。尽管布罗代尔的研究重点是16世纪下半叶的大西洋/地中海世界,但布罗代尔把历史追溯到奥德修斯所处的古希腊时期。布罗代尔逝世后出版的另一著作《地中海考古史:史前史和古代史》(Memory and the Mediterranean, 2001)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记录了从史前时期到古典时代的地中海的丰富历史,全面描述了大西洋沿岸文明的兴盛和衰亡的历史轨迹,尤其重点描述了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到克里米亚和早期爱琴文明。布罗代尔的研究奏响了欧美海洋人文历史研究的序曲。在布罗代尔的引领下,21世纪初,欧美的海洋人文科学领域逐渐兴起了一股“新海洋学”(the new thalassology)的研究浪潮。Thalassology一词源自希腊词源“thalassos”,意为“sea”,因此“the new thalassology”可译为“新海洋学”或“蓝色文化学”。2000年,历史学家霍顿和珀塞尔(Peregrine Horden and Nicholas Purcell)合作出版的专著《腐化的海洋:地中海历史研究》(The Corrupting Sea: A Study of Mediterranean History, 2000)對布罗代尔开启的地中海历史研究进行了回应,并对地中海作为学科的概念做了更深入细致的阐释,这可视为新世纪“新海洋学”研究的开端。2003年,彼得斯(Edward Peters)在《跨学科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上发表的论文“我们与海洋有何关联?新海洋学和欧洲的经济史”(“Quid nobis cum pelago? The New Thalassology and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明确提到“新海洋学”这一术语,不过彼得斯认为布罗代尔于1949年就创建了“Thalassology”这个学科(Peters 49)。2006年6月,霍顿和珀塞尔再次联名在《美国历史评论》杂志(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上发表题为“地中海与‘新海洋学”(“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New Thalassology”)的理论争鸣文章,论文对“新海洋学”作为一种新奇的学科研究范式做了详细的阐释,认为“新海洋学”“重新审视了传统的历史地理学;同时,它的范围和方法都非常独特,使之成为一个令人兴奋的、相当难以预测的反思和研究领域”(Horden and Purcell 722)。这篇论文还对地中海作为“新海洋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据做了阐释。2009年,门兹(Steve Mentz)在《文学指南针》杂志(Literature Compass)上发表论文“构建蓝色文化研究:海洋、海洋文化和早期现代英国文学”(“Toward a Blue Cultural Studies: The Sea, Maritime Culture, and Early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论文梳理了“新海洋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和最新发展,并将这些研究趋势与传统的新历史主义和大西洋研究区分开来,并提出这些方法如何有助于建构“蓝色文化研究”的理念(Mentz 997)。2013年,米勒(Peter Miller)编著的《大海:海洋学和历史学》(The Sea: Thalassology and Historiography, 2013)试图说明“一个以海洋为基础的、强调互联互通以及人文交流的历史书写是如何描绘‘海洋学的远景以及潜力”(Miller 16)。总之,在“新海洋学”的理论视阈下,“海洋不再仅仅被当作一个被人类跨越的部分,而是被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Mentz 997),拥有其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独特的研究方法。

随着“新海洋学”浪潮的涌动,欧美海洋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对世界海洋的研究兴趣开始兴起,继而产生了许多海洋与历史学、人文社会学、经济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全球海洋文明史研究方面,克莱恩和麦金桑(Bernhard Klein and Gesa Mackenthun)合著的《海洋的变迁:海洋的历史化进程》(Sea Changes: Historicizing the Ocean, 2004)借鉴史学家、人类学家以及文化与文学评论家的海洋历史研究成果,创新地阐释了海洋在世界历史演变中的巨大作用,阐述了海洋不仅是国际交往的通道,而且也是值得进行深度研究的领域,可谓全球海洋的历史化研究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罗伯茨(Callum Roberts)撰写的《生命的海洋:人类与大海的命运》(The Ocean of Life: The Fate of Man and the Sea, 2012)从海洋生态学的视域出发来探讨人与大海的关系,剖析了海洋与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环境,论述了人类文明的形成及其现代渔业技术、污染及气候变化对海洋生命的毁灭性影响;佩恩(Lincoln Paine)的鸿篇历史著作《海洋与文明:世界海洋史》(The Sea and Civilization: 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 2013)重点关注各块大陆之间的海上联系,并揭示其中重大的跨文化影响和变化。

其二,作为直接催生“新海洋学”的大西洋(地中海)历史研究领域近年来可谓成果迭出:历史学家坎利夫(Barry Cunliffe)撰写的《面朝大海: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1500年间的大西洋及其民族》(Facing the Ocean: The Atlantic and Its Peoples 8000BC-1500 AD, 2001)利用考古学证据来阐明大西洋沿岸的独立国家之间存在的维系和不断加强的纽带,这些复杂的纽带关系帮助保持这些独立国家之间共同的大西洋文化身份属性;贝林(Bernard Bailyn)著的《大西洋历史:概念与轮廓》(Atlantic History: Concept and Contours, 2005)阐述了大西洋历史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据,认为“大西洋历史不仅仅是一种地理表达,而是作为一个主体本身,作为一个历史概念”(Bailyn 4);本杰明(Thomas Benjamin)撰写的《大西洋世界:欧洲人、非洲人、印第安人及其共同的历史1400—1900》(The Atlantic World: Europeans, Africans, Indians and their Shared History, 1400—1900, 2009)认为1400年至1900年间,大西洋是欧洲、非洲与美洲相互之间人、物流通的重要海上通道,海洋互联互通促进欧洲、非洲和美洲社会的转变,并在整个大西洋的竞争中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经济与思想。

其三,太平洋、印度洋历史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太平洋研究方面,松田(Matt Matsuda)的专著《太平洋:海洋、民族与文化的历史》(Pacific Worlds: A History of Seas, Peoples, and Cultures, 2012)跨越殖民历史学、人类学、环太平洋经济学和政治学等不同学科,探讨太平洋地區与欧洲和印度洋互联互通的历史,追溯了古代舟船、航海家、海盗与海洋帝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著名史学家阿米蒂奇与巴什福德(David Armitage and Alison Bashford)合著的《太平洋历史:海洋、陆地与民族》(Pacific Histories: Ocean, Land, People, 2013)则创新地把太平洋岛屿、太平洋周边和太平洋全面纳入世界历史的视野,并重点研究大洋洲的环境、移民、经济、宗教、法律、科学、种族、性别和政治等内容。在印度洋研究方面,皮尔森(Michael Pearson)的专著《印度洋》(The Indian Ocean, 2003)一反海洋历史研究的传统视角,而是从海岸转向陆地,研究海洋贸易、海权、旅游和科学考察对陆地的巨大影响;历史学家阿尔珀斯(Edward Alpers)的专著《世界历史中的印度洋》(The Indian Ocean in World History, 2014)将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民族音乐学和地理学研究相结合,探讨自公元前三世纪以来印度洋周边地区文化交流中涉及的复杂问题,譬如流散族裔、身份认同、文化交流等,是这一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新论著。

其四,当前,“新海洋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近期陆续推出的全球海洋文明史研究系列丛书,譬如:霍夫曼(Catherine Hofmann)等人合著的《海洋地图的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 of Maritime Maps: When Europe Discovered the World, 2013)总结梳理了世界航海地图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以及地图产地的相关历史知识;鲍恩(Henry Bowen)等人合编的《英国的海洋帝国》(Britains Oceanic Empire: 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 Worlds, c.1550-1850, 2015)通过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大英帝国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世界中推行的帝国主义制度在法律、商业、外交、军事关系方面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深刻地揭示影响大英帝国扩张进程的因素;阿米蒂奇等人合著的又一力作《全球海洋史》(Oceanic Histories, 2017)通过聚焦全球海洋而非传统的陆地来全面描述一个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历史。历史学家追溯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历史,关注世界海洋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特别关注相互交流和各区块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波(Ronald Po)著的《蓝色边疆:大清帝国的海洋视野与力量》(The Blue Frontier: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 2018)从海洋视角来重新审视18世纪的中国大清王朝,波认为那种将清王朝视为一个对海洋兴趣不大的大陆强国的观点过于简单化。事实上,与正统观念相反,满族控制的清政府在政治、军事甚至概念上有意与海洋接触,试图融入全球海洋世界并参与彼时东亚地区海权的争夺(Po 209)。剑桥大学推出的这一系列全球海洋文明史研究丛书成为世界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源。

在此轮“新海洋学”研究浪潮中,中国学界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积极地响应这一新的学术动向,尽管关注的仅仅是亚太地区的海洋历史与文化。1999年,曲金良的专著《海洋文化概论》(1999)“旨在重点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海洋洋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的许多基础理论问题(曲金良 前言2);曲金良的另一专著《海洋文化与社会》(2003)认为“时代的发展、21世纪作为海洋世纪的国际态势、海洋科技创新的历史机遇和理性自觉,都要求我们的海洋文化基本理论建设必须迅速发展起来”(曲金良17),因此这部专著重点讨论海洋文化的基本理论框架、海洋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东西方海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等问题。上述两本著作均对海洋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可视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新海洋学”进行积极回应的代表性论著。此外,司徒尚纪的专著《中国南海海洋文化》(2009)讨论南海海洋文化形成与发展及其与岭南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海洋史研究》(2010-2018)主要以华南和南海研究为中心,注重海洋社会经济史和文化史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写的《中国海洋学学科史》(2015)研究海洋学学科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社会文化作用,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福州大学苏文菁等人编著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系列(2016)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海洋文明产生、传播等问题,并从海洋物质、制度、精神文明三个方面比较了中西海洋文化,是目前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在“新海洋学”浪潮的辐射下,近年来,国内的出版社和学者开始有意识地译介关于欧美“新海洋学”的研究成果,譬如: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由陈橙等人编译的《海洋文化经典译介》(2016)以及由后浪出版公司与天津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由陈建军、罗燚英翻译的美国海洋文明史学家林肯·佩恩的专著《海洋与文明》(2017),都是译介西方“新海洋学”研究成果的代表。此外,宁波大学海洋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与海洋出版社合作于2019年开始陆续推出的10卷本《世界海洋文化与历史研究译丛》,也将成为译介“新海洋学”研究成果的参考书目。

二、“新海洋学”语境下欧美海洋文学的发展及研究动态

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兴起的“新海洋学”浪潮也逐渐蔓延到文学领域,不仅助推了欧美海洋文学的发展,而且也带动了中外学界对欧美海洋文学的研究热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海洋文学作品选集或海洋文学史著作的出版问世;二是关于海洋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出。

在海洋文学作品选集方面,1992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由拉班(Jonathan Raban)编著的《牛津海洋文学选集》(The Oxford Book of the Sea, 1992)按时间顺序收录从盎格鲁-撒克逊诗歌到当代重要的海洋文学作品。在谈到文学中的海洋的符号意义时,拉班认为:“文学中的大海并非一个可以实证的对象,不同时代的作家无法单凭不同程度的文学成就或者对海洋的不同程度的强调就能证明大海的意义;相反,它是极其流动和不稳定的因素,它为每一位作家和每一代人塑造了一个新的自己。”(Raban 3)199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由坦纳(Tony Tanner)编著的《牛津海洋小说选集》(Oxford Book of Sea Stories, 1994)重点选编了包括杰克·伦敦、吉普林、克莱恩、C. S. 福斯特、海明威以及康拉德等经典作家的27个航海故事。当谈到文学与航海的关系时,坦纳把两者做了一个比较形象的类比:“文学和航行可以说是同时产生的,因为若没有离别,没有出发,就没有文学”(Tanner xv)。这两部体量厚重海洋文学选集(更早的还有1943年美国海军学院出版的《海洋文学选集》(Books of the Sea, 1943)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由斯普林格(Haskell Springer)编著的《美国海洋文学史》(America and the Sea: A Literary History, 1995)是第一部研究海洋与美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的著作。正如斯氏在论述美国海洋文学与海洋文化研究的薄弱现状时所论述的那样:“除了对麦尔维尔创作题材的些许关注以外,读者并没有特别关注海洋在美国文学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可是,已经消逝的西部边疆却一直被人们如此反复地研究,使其已成为陈词滥调。”(Springer ix)正是基于此,作者认为深入研究美国海洋文学显得很有必要,因此此书不仅考察大西洋、太平洋在美国文学中的广泛存在及影响,还剖析了湖泊与美国文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由尼尔(Peter Neill)编著的《美国海洋文学选集》(American Sea Writing: A Literary Anthology, 2000)收录了从殖民时期以来到现当代的美国海洋文学作品;麦克拉奇(Joseph McClatchy)编写的《海洋诗集》(Poems of the Sea, 2001)收录从古典时期的史诗到现当代欧美主流海洋诗歌作品;特斯戴尔(Diana Tesdell)编写的《海洋小说集》(Stories of the Sea, 2010)收录了经典海洋小说家康拉德、吉普林、克莱恩、史蒂文斯和杰克·伦敦以及海明威等人的作品。

在海洋文学与文化研究方面也不断有代表性论著问世,例如:本德(Bert Bender)的专著《海兄弟:从<白鲸>到当代以来的美国海洋小说传统》(Sea-Brothers: The Tradition of American Sea Fiction from Moby-Dick to the Present, 1988)认为“美国海洋小说的传统并没有随着帆船时代的消逝而结束”,相反,他通过对特定海洋小说家的研究来展示了“海洋文学传统的新活力”(Bender xi)。然而本德的研究偏重于作家的海洋生态意识方面,因此视野不够开阔。帕克(John Peck)的《海洋小说:英美小说中的水手与海洋,1719—1917》(Sailors and the Sea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Fictions 1719—1917, 2001)是歐美学界较早讨论小说作品中海洋的文化意义的普及性著作。在对比英国和美国的海洋小说的差异时,帕克认为“英国的海洋小说通常从海岸的角度切入,实际上常常以陆地为基础,而美国的海洋小说将更多的重点放在航海上,航海总是被看作是探索或自我发现之旅”(Peck 89)。不过,帕克的研究属于概述性介绍,因此内容过于粗浅。克莱恩(Bernhard Klein)编著的《海洋小说批评:英国文学与文化中的海洋》(Fictions of the Sea: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Ocean in British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002)从跨学科的视域“勾勒文化想象中的海洋与英国社会、政治、历史之间的隐喻性关联及其物质联系”,分析“海洋对英国文化特征形成的影响”(Klein 5),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爱德华兹(Philip Edwards)撰写的《18世纪英国航海叙事》(The Story of the Voyage: Sea-narratives in Eighteen-century England, 2004)以18世纪英国的海洋帝国扩张为背景,侧重呈现威廉·丹皮尔、库克船长等人的航海叙事,兼论奴隶贸易、乘客叙事和水手自传中的殖民与扩张的一面。此书属于海洋文学断代史叙述,而且研究主题也非常有限。克莱顿(Tom Clayton)等人编著的《莎士比亚与地中海》(Shakespeare and the Mediterranean, 2004)考察莎士比亚戏剧与地中海之间的渊源关系,它将莎士比亚与浩瀚而神秘的海洋联系起来,其中在论述莎士比亚戏剧中海岛情景因素时,学者贝特(Jonathan Bate)认为“莎士比亚远比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海岛是重要的压力点,他对海岛剧情的设置感兴趣是因为海岛是在一个更大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封闭的空间,或许有点像一个大的城市环境中存在的封闭的剧院”(Clayton,et al 290)。麦金桑(Gesa Mackenthun)撰写的《美国文学中的黑色大西洋小说》(Fictions of the Black Atlantic in American Foundational Literature, 2004)将种族和奴隶制置于跨大西洋叙事的空间框架内进行研究,是研究美国早期文学与海洋关系的重要成果。布卢姆(Hester Blum)的专著《桅顶上的风景:内战前美国的海洋想象与海洋叙事》(The View from the Masthead: Antebellum American Maritime Imagination and Sea Narratives, 2008)是第一本探讨水手对美国文学文化的独特贡献的著作,作者认为水手叙事表现出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诉求对美国文学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水手叙事所提出的知识模式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战前美国文学和文化中更为重要的关键性历史问题”(Blum 2)。科恩(Margaret Cohen)的专著《小说与大海》(The Novel and the Sea, 2010)区别于传统的文学研究范式,作者将小说放在海外探险和海上活动中加以考察,形成了以跨大西洋冒险经历为主线的小说史,从而“以另外的方式修正有关小说兴起的主流叙事”,进而“消除那些认为主导小说发展的机制都发生在陆地上的根深蒂固的偏见”(Cohen 13),因此具有别具一格的创新性。山城(Shin Yamashiro)撰写的《美国海洋文学》(American Sea Literature: Seascapes, Beach Narratives, and Underwater Explorations, 2014)别开生面地将“陆地”和“海洋”作为概念区分开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海洋文学分为三种类型:海上的文学、海底的文学和海边的文学。作者认为,通过这三重维度来审视美国海洋文学的益处是“首先让我们看到海洋文学是由不同类别的需要引起重视的作品组成,其次海洋美学也是由陆地美学构成,两种美学观念相互依存、互相影响”(Yamashiro 5)。山城的研究在概念和方法论上也具有创新性。门茨和罗雅斯(Steve Mentz and Martha Rojas)合著的《大海与19世纪英美文学文化》(The Sea and Nineteenth-century Anglophone Literary Culture, 2017)从海洋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探讨了全球探险和殖民统一时期大西洋两岸的作家、读者和思想家对海洋的多元理解;作者认为“文学研究的海洋转向为当下人类的处境提供了理论上的好处”(Mentz and Rojas 3),海洋转向“为文学批评话语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即深入系统地思考海洋,并在广泛的理论和比较背景下探讨蓝色人文科学”(Mentz and Rojas 4)。上述代表性论著为研究海洋与英美文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许多新的、多元化的观察视阈。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上述诸多著述尽管已开始从海洋的视阈出发来考察文学发展史,并试图梳理了海洋同欧美国家的文学与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少数论著甚至在理论探索和研究方法方面不乏重要的学术开拓性和创新性,然而大多数论著并没有探讨海洋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等问题,因此对于“新海洋学”或者“蓝色文化研究”而言,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第四,欧美海洋文学在欧美“海洋强国”进程中所起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有待深究。国内外对欧美国家的海洋强国的历史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对西方海洋强国的经济、军事等手段也有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为欧美“海洋强国”战略实践提供过思想文化支持的海洋文学尤其是大量海洋纪实文学对欧美海洋强国过程所起的作用却鲜有论述。欧美海洋文学如何直接介入了欧美海洋强国的海洋“帝国意识”?我们应该如何借鉴欧美海洋文学书写经验反观中国海洋意识及海权意识的薄弱之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缺乏,因此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第五,歐美海洋文学对当下“海洋强国”语境下中国海洋文学和海洋文化建构的意义有待发掘。国内有关中国的海洋文学与海洋文化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也有不少有关欧美海洋文学和海洋文化的研究成果,还有一些中外海洋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但总的说来,上述研究各自为阵,研究中国海洋文学与文化的学者多聚焦中国古代海洋文学,也有研究东南亚国家和东北亚地区的海洋文学与文化(风俗),或有少许关于当代中国海洋文学的创作研究;研究西方海洋文学的学者大多聚焦西方海洋文学与文化中的海洋精神、殖民主义思想等;从事比较研究的学者大多褒扬西方的海洋文学与文化,贬低中国的海洋文学与文化,甚至不承认中国有海洋文学传统。但是,上述研究鲜有从“海洋强国”的视域出发冷静地比较、探讨中西海洋文学的差异形成的地缘、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渊源。

第六,“新海洋学”视域下的海洋文学批评理论的话语体系有待进一步发展和系统化。虽然霍顿和珀塞尔以及门兹等学者倡导“新海洋学”或者“蓝色文化研究”理念,此后西方学者综合运用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世界海洋历史,但是到目前为止,“新海洋学”的学科体系依然没有建立,研究仍然处于学理探索阶段。因此,从海洋与文学的渊源关系为研究起点,构建一套关于海洋文学批评的学术话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蓝色诗学”(Blue Poetics),毫无疑问会对“海洋强国”语境下中国海洋文学和海洋文化建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

注释【Notes】

①详情参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9年度课题指南”中的“外国文学”项第20条。http://www.npopss-cn.gov.cn/n1/2018/1225/c219469-30487263.html[2018-12-25]

②由于语言和资料方面的局限,虽然本文讨论的是欧美海洋文学的发展脉络与研究动态,但重点考察的是英美海洋文学的现状与趋势。

③关于国内对“海洋文学”的相关概念及其学理问题的学术争鸣,可参见:陈思和:试论 90年代台湾文学中的海洋题材创作,《学术月刊》11(2000):91–98;龙夫:大海的倾诉:日本学者论海洋文学的发展,《海洋世界》7(2004):22-23;杨中举:从自然主义到象征主义和生态主义——美国海洋文学述略,《译林》6(2004):195-198;赵君尧:海洋文学研究综述,《职大学报》1(2007):62-64;段汉武:《暴风雨》后的沉思:海洋文学概念探究,《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2009):15-19;段波:“海洋文学”的概念及其美学特征,《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4(2018):109-117。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Bailyn, Bernard. Atlantic History: Concept and Contours. Cambridge: Harvard UP, 2005.

Bender, Bert. Sea-Brothers: The Tradition of American Sea Fiction from Moby-Dick to the Present. Philadelphia: U of Pennsylvania P, 1988.

Blum, Hester. The View from the Masthead: Antebellum American Maritime Imagination and Sea Narratives. Chapel Hill: the U of North Carolina P, 2008.

Clayton, Tom, et al. Shakespeare and the Mediterranean. Newark: U of Delaware P, 2004.

Cohen, Margaret. The Novel and the Sea. New Jersey: Princeton UP, 2010.

Horden, Peregrine and Nicholas Purcell.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New Thalassology.”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11.3 (2006): 733–736.

Klein, Bernhard. Fictions of the Sea: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Ocean in British Literature and Culture. Hampshire: Ashgate, 2002.

Mentz, Steve. “Toward a Blue Cultural Studies: The Sea, Maritime Culture, and Early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Literature Compass 6/5 (2009): 997–1013.

--- and Martha Rojas. The Sea and Nineteenth-century Anglophone Literary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7.

Miller, Peter. The Sea: Thalassology and Historiography. Ann Arbor: U of Michigan P, 2013.

Peck, John. Maritime Fiction: Sailors and the Sea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Novels 1719–1917. New York: PALGRAVE, 2001.

Peters, Edward. “Quid nobis cum pelago? The New Thalassology and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XXXIV: I (summer 2003): 49–61.

Po, Ronald. The Blue Frontier: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 New York: Cambridge UP, 2018.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Qu, Jinliang. An Introduction to Maritime Culture. Qingdao: Qingdao Ocean UP, 1999.]

——:《海洋文化与社会》。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 Maritime Culture and Society. Qingdao: China Ocean UP, 2003.]

Raban, Jonathan. The Oxford Book of the Sea. New York: Oxford UP, 1992.

Springer, Haskell. America and the Sea: A Literary History. Athens: The U of Georgia P, 1995.

Tanner, Tony. Oxford Book of Sea Stories. New York: Oxford UP, 1994.

Yamashiro, Shin. American Sea Literature: Seascapes, Beach Narratives, and Underwater Explor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責任编辑:何卫华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思路
海参人工育苗产业的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约翰·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综述
董榕及其剧作研究述论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