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党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作用
2019-11-28王宇燕
王宇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权”,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战略安排。根据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统一安排,我于6月下旬、7月中旬分两次,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建设路社区、柯鲁柯镇金原村,黄南州同仁县曲库乎乡多哇村、年都乎乡夏卜浪村,尖扎县康杨镇上庄村、昂拉乡德吉村进行调研。通过与党员领导干部个别谈话、召开干部群众参加的座谈会、实地走访查看、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了解并掌握了我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情况,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作了一些思考。
一、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明显
按照党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我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突出党建引领,排查化解矛盾,加强宗教管理,维护社会稳定。近年来,全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深入农村牧区,整洁干净的环境、平整通畅的道路、设施齐备的广场、祥和安顺的民风、真诚朴实的笑脸,令人欣慰、让人感动。海西、黄南州委州政府坚持重心下移,着力补齐短板、消除软肋,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打开了新局面。
(一)建強基层组织,提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海西、黄南两州把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富有实效的工作举措。海西州制定出台《构建新时代“大党建”工作格局的实施意见》,通过搭建以横向贯穿党委所有部门、纵向一级抓一级为基础框架的“四横三纵”抓党建组织架构,完善以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大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基本制度的工作机制,创新开展以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为纽带的“区域型”“产业型”“网格型”等多型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建立以“四抓四促”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标准化建设体系,创造以统抓统管、优配共享为目的的党建资源调度平台,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和引领力有效提升。黄南州部署开展“抓乡促村筑根基、三级共创示范县”活动,以推进乡镇“六化”建设和落实村级“六个基本”为目标,通过抓实筑牢基层政权,促进农牧区基层社会治理全面进步;扎实推进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建设,创建藏区社会治理示范区。
(二)强化党建引领,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海西、黄南两州均属于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18年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问题反馈后,海西、黄南州高度重视,逐项对标对表,制定整改措施,强化责任落实,盯紧整改进度,把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强劲引擎,取得积极成效。海西州积极探索“一村一策”发展村集体经济路子,努力打造“一村一品”新模式,增强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引领力。黄南州建立起“一包二建三联四抓”工作机制,制定出台《黄南州党员干部精准扶贫工作责任追究方法》等制度,初步形成了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县有扶贫产业园“三位一体”的扶贫产业格局。
(三)强化党建引领,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是基层治理的治本之策、重中之重。海西州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牵引工程、一号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坚持党建引领、实体化运行,大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多途径、多形式地向广大党员传达党中央扫黑除恶重大决策部署安排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相关知识,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攻势。黄南州采取“1+ 3+X”模式,着力构建党建引领、统筹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新机制,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无黑恶势力”承诺制度,通过集中整治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严格落实发展党员政治审查制度等举措,有效防止“村霸”、涉黑涉恶分子进入党员队伍和村“两委”班子。
(四)强化党建引领,着力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为老百姓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活环境,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海西州将基层党建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高度融合,利用“万场党课万人讲、人人争当主讲人”活动宣讲生态环保重要性,通过把生态环保列为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查摆问题的重要方面,组织党员以参与生态环保建设为主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黄南州以构建“党建+绿色发展”为载体,强化思想认识、优化产业布局、深化整改落实三项措施,切实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推进党建引领绿色发展。
二、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不少问题
调研发现,我省基层社会治理虽然成效明显,但仍然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任务很重。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基层社会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不明显、组织力偏弱、带头人队伍后继乏人、党员队伍力量薄弱、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牧民党员骨干数量偏少,质量不高。青海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市场环境、社会发育水平较低,导致农村牧区党员队伍呈现3个鲜明特点:一是党员总数偏少,全省农牧民党员占农牧民总数的比例为3.9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2个百分点(全国平均为4.19%);藏区6州又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海西、海北、果洛占比低于3%。二是整体年龄偏高,50岁以上的农村牧区党员总数为56337名,占全省农村牧区党员总数的43.8%,其中61岁以上的农牧民党员为27354名,占全省农村牧区党员总数的21.3%。三是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的农村牧区党员为107474名,占全省农村牧区党员总数的83.5%,本科及以上的农村牧区党员为1878名,仅占全省农村牧区党员总数的1.46%。一定程度上看,党员队伍质量决定着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质量。
(二)农牧民党员队伍接续力量单薄,入口不宽。调研了解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农村的“虹吸效应”越发明显,青年农牧民纷纷外出务工,返乡意愿不强,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耕地抛荒以及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也越发明显,对发展优秀农牧民青年入党、基层党组织后备人才储备、有序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不利影响。加之,中央对发展党员实行总量调控,有的村3年才能轮到1个名额,农牧区党员队伍入口吃紧。我省村级党员中文化程度高、致富本领强、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年轻党员较少,结构性失调问题突出,存在“村长好当、书记难选”的问题,如果不尽快研究解决,下次村级换届选举可能出现村党支部书记无人可选的现象。
(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渠道狭窄,办法不多。农村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层次和水平普遍较低,信息来源较为闭塞、视野较为狭窄、理念较为落后,村“两委”班子成员普遍没有经商办企业经验,缺乏经商理念和实际运作能力,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时普遍能力恐慌,无所适从。尖扎县目前虽有47个行政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但能够自主经营的只有10个,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只有2个,其他的村基本都采取出租商铺、入股光伏、入股企业等办法,收入来源单一,发展模式落后,资金安全存在风险,虽然完成了村集体经济“破零”,但仍是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存在“拿着资金占不到项目,不知道干啥”的问题,如何长期稳固地解决村“两委”“无钱办事”的问题,还需要下大力气探索实践。
(四)各方面联动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协同不够。调研发现,当前大量社会组织在农村不断涌现,如一些专业合作组织、民间草根组织等,增加了农牧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程度。与此同时,村“两委”与工青妇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草根组织等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共助机制缺失。基层社会治理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县乡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村社会组织结合不紧、发挥合力不够,政府职能部门精力不足、人员力量配备不够,农村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不高且有行政化倾向,导致部分社会组织自身力量单薄而又各自为政,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成效打了折扣。
(五)牧区基层服务半径大,力量不足。黄南州同仁县曲库乎乡辖区面积233.1平方公里,乡党委政府公务员18名,派出所干警3名,乡干部和派出所民警人均服务面积分别为13平方公里和78平方公里。从年初到3月是涉藏维稳敏感期,4月到6月是虫草采挖纠纷高发期,全年又贯穿着各类矛盾纠纷,乡镇干部普遍感到每过一年都像是在“闯关”,基层社会治理压力较大。
(六)新的形势任务给基层治理带来新问题,创新不够。现在农村牧区的矛盾纠纷,大量集中在征地拆迁、低保五保评定、集体资产处置等经济利益纠纷上面,以往一些民族地区的宗教派系纷争背后掺杂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如草山地界纠纷、自然旅游资源争夺等,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难度,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创新思维、跟进优化的能力明显滞后。这是青海农村牧区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地方性矛盾,要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灵敏度和有效性。
三、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任重道远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公仆之心。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让人民群众安心舒心、安居乐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键所在。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查找问题短板,分析厘清根源,对症下药施策,推动基层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齐头并进、相得益彰,是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建强党建引领治理的骨干力量。根据青海基层实际,特别是藏区实际,积极争取中央组织部支持,在发展党员总量调控上给予适当倾斜,力争实现每个村每年至少能发展1名党员,有计划地吸收新生力量进入村级党员队伍。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退休返乡干部的党员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储备库,为村级党组织持续注入新鲜血液。按照省级示范培训、市州重点培训、县区普遍培训、乡镇党委兜底培训要求开展党员轮训。
(二)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建立部门挂钩联系薄弱村和党员结对帮扶机制,通过扶贫工作、创业创新、人才培训、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扶,发挥党建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的引领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基层党建拉练观摩、成功经验借鉴推广等活动,为各乡镇(街道)、村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形成强村带弱村,共同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全面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乡村振兴战略。
(三)完善党建引领治理的体制机制。稳步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在村“两委”换届和届中调整时,引导村民按照法定程序将有能力的村党组织书记选举为村委会主任。加强村党组织对村务监督委员会的领导,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要由未在村委会任职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兼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党务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学习运用“枫桥经验”,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主导下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四)筑牢党建引领治理的坚强堡垒。突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領导核心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顺治理机制,搭建治理平台,努力实现基层党组织政治、思想、作风、本领、制度、纪律上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党员人数较多的村设立党总支或党委,在村民小组设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因易地搬迁特别是分散搬迁安置,造成原村党组织架构发生变化的,应及时调整村党组织设置。把主题党日活动作为落实“三会一课”的重要载体,落实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联系农牧户等制度,坚持和完善重温入党誓词、入党志愿书以及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使党内生活庄重、严肃、规范。建立村“两委”换届“回头看”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排查整顿长效机制,不断推动村党组织晋位升级,确保农村牧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坚强有力。
(作者系青海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