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服务的“成都模式”
2019-11-28潘奕
潘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园区及企业越来越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聚集之地、越来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之地、越来越成为科协组织的服务之地。
全国有70%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在企业,为此,围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科技工作者等科协四个服务职能,成都率先在全国开展园区科协建设工作,目前已实现全市20个区(市)县园区科协组织全覆盖,园区科协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事业不断深化、服务成效愈发显著。
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已形成了由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方科协组成的具有较大覆盖面的网络型组织体系,其中地方科协由同級学会和下一级科协及基层组织组成,行业学会、协会系统则横向跨越了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产业部门,科协组织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大部分民营经济集中在工业园区,普遍对科协不是很了解和清楚,对专业学术性的基层科协组织的了解也就更少了。为此,成都市科协大胆探索,努力创新,突破了现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的限制,将园区科协注册为独立非盈利法人组织,将园区科协组织建设成为既有公益组织特点,又有市场活力的科协组织,并深入到科技创新主体最为集中的工业园区,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好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发展,帮助解决企业创新“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
2014年,成都市按照“一区一主业”产业布局,在21个区(市)县建立了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并对其中的18个园区进行了走访调研,了解到这些园区汇聚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少的几百家,多的上千家。这些企业既面临了对政府的各类扶持政策了解不及时、掌握不全面、了解不透彻等共性问题,也面临对创新要素服务的需求千差万别等个性问题,很难有某个政府职能部门能够统筹协调、完整深入地解决。
针对这种情况,成都市科协按照“帮忙不添乱”的工作思路,通过建立园区科协组织,帮助园区管委会更好地服务企业和企业科技人员,发挥科协科技智力资源丰富的禀赋,做好面向园区科技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职称申报、知识产权巡讲、行业前沿技术讲座及学术交流活动;面向园区企业的创新创业与政府面对面、博士专家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方法培训等公益性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即发挥科协的优势禀赋,也让园区企业、管委会、当地政府看到科协工作的实效,有了口碑、聚了人气。同时,园区科协建设工作也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逐渐向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的方向发展,当地政府的工业经济部门也愿意拿出一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项目向园区科协购买服务,这样园区科协组织的生命力和活力进一步加强。2019年,已有园区管委会直接安排人员进入园区科协管理层,壮大了园区科协的平台枢纽功能,园区科协凝聚人心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近年,成都提出要建设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目前已有66个产业功能区初具规模。
围绕党委政府的这个中心工作,园区科协积极谋划,大胆创新,他们总结出了园区科协工作的“成都模式”:
一是在服务科技工作者方面:与省市知识产权机构合作,建立科技工作者知识产权维权中心;对接华西医院等知名专家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为园区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专业提升、继续教育、职称评审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举荐、宣传和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营造园区尊重人才、重视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在服务企业方面:通过建立国家级、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资源,推动园区与外界加强联系与交流,增强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园区科技工作者围绕园区发展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提高园区科技工作者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三是在服务产业方面:引进国家、省、市学会,为产业功能区发展诊断分析,服务政府产业提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兴产业化组织,为园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科技信息服务;帮助企业进行人才和项目引进,组织企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建言献策等活动,促进产学研结合和企业自主创新。
通过这些方面工作的开展,园区科协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有的园区科协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座上宾,一有重大工业经济发展的会议和活动,都会特别备注“请通知园区科协”;有的园区科协与管委会深度融合,开放型平台型的功能非常突出,成为了当地政府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有的园区科协成为科技工作者的娘家人,深刻展现了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初心。
在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如何围绕中心工作做好服务工作,如何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做好桥梁和纽带工作,是一代代科协人和科技工作者面临的课题和挑战,各级的科协人正在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推动科协工作不断获得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