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书法作品展”序言
2019-11-28鲍贤伦
鲍贤伦
我自以为是了解王波的。收到王波发来的个展作品集小样,我花近三个小时仔细阅读一遍后,还是涌起一阵感动,既为展览作品的丰富多样和超越旧我的高质量,也为作者孜孜探求、渐成正果的艺术人生。
王波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来自他已经呈现出来的成熟迹象。
王波在创作上已经基本具备了交融会通的掌控能力和发展格局。在作品集中,王波有篆隶正草行各体书的较为纯正的呈现,并且在总体上形成了清俊明朗的审美倾向。其中更为突出的无疑是草书和隶书。所谓突出,不是指这类作品所占比例大,而是指这类作品实践得有一定深度,即写草书在“今章之间”,写隶书则在“篆隶之间”。草书的主流在今草,王波于此道掌握稔熟,点画映带,眉目清秀,如春水微澜,楚楚动人。但他不止步于此,又涉足章草,意图使笔下的草书(甚至楷书)增添古质朴趣。王波的隶书逆入涩行,大字能够舒展,小字笔短意密,基本还是汉碑法,但在形體上又参夹了不少篆字,似乎在意象上又把时代往前拉了拉。王波这样做是智慧的,他在观念上就不把五种字体看作是壁垒森严的“体”,而是提取并强调体内特有的笔势、笔意和笔趣,势、意、趣是鲜活的,它可以越“界”(如果各字体有“界”的话)游走、交融、生成……王波已有的实践是成功的,当然还有很大的深入空间。交融不是简单相加,相对的两方面都需不断深入挖掘体悟,两个方面的融合其实更是不断的碰撞过程,其中增损取舍在瞬间万变中有太多的各样的生成可能。比如章草,“纯粹”的章草存在时间短,存世的经典作品太少,元明的章草摆脱不了楷书的背景,而秦汉隶书时代的简牍章草又只是初创的“类章草”,作为资源,需要做大量的剔耙整理工作。又比如篆书,它与隶书用笔虽然相近,但毕竟有古今文字之大区别,篆书字形的把握并化合也非易事。不过,我并不担心王波创作上的处境和未来走向上的风险,因为王波的创作立点大致在“古今之间”。他是崇古的,把章草与今草相融,把篆书与隶书相聚,都表明他想使作品更加古意盎然。同时,他又不泥古,他明白所有的创作本质上都是当代的。所以,他以当代人的眼光关注着环境媒介的变化,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形式和空间的规律,努力使字古而式新,也是一种“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了。而他稳实平和的性格则是这种实践的主体性保证。可以预期,王波在未来的创作实践中,会沿着目前的审美指向,在不同的阶段做量力而行的不同尝试,因此每一阶段都会显得“游刃有余”,而在总体上,则以“小步快走”的方式,一步步逼近自己的审美理想。
王波的创作是与他的学术研究相伴而行的。王波1991年开始参展,创作先行几年后,即进入了创作和学术研究双丰收的阶段。他在参加全国隶书展的同年,发表论文《试论陈鸿寿隶书之天趣》;在参加第七届全国书法展的同年,发表论文《论书法创作之意》;在参加第八届全国中青展的同年,发表《二度抽象与形式法则—书法艺术的现代思考》;在参加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展的同年,发表论文《颤笔探微》;在获得中国美院书法艺术硕士学位的同年,发表论文《略论章草与今草的结合》……以上例举论文都具有较高质量,或入选全国书学研讨会,或发表于《书法研究》等专业刊物。传统书法的主体本是人文士大夫,“文书一体”是自然而然的事,书法正是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才出落得无比优雅。时至近代境况大变,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现代汉语替代古代汉语,“文书分离”成为影响书法生态的极其不利的因素。所以,前辈学者疾呼书法要以学问为根底,或义理、或考据、或辞章。前辈大家主张学书法同时要做学问,以史学、考古、文学等一已之长作为依托。王波认真践行了浙江书法“重学养”的传统,也成为前辈教诲的真实受益者。书写实践和理论探究相互促进,互为印证又互为因果,成为不可或缺的两轮、双翼。
回顾王波成功的道路,其初萌于兴趣爱好,继之以不懈追求、勇敢攀登,而最终成就于道义在肩、自觉担当,这似乎也就是书法家成长的基本规律。家庭氛围、长辈影响、小学和中学老师的启蒙,那是王波的幸运;而后来的从行政秘书转岗书法教师并升至副教授,从台州师专毕业到浙江师大毕业,从就读首都师大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到获得中国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硕士学位……这一步歩踏实的脚印只是他人生长途跋涉的一部分,但其中的自我预期和坚韧不拔是春风得意的“幸运儿”不能想象的。当王波的书法成绩愈大、声名愈隆,各种社会荣誉和社会兼职也随之而来。他出任了台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出任了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但还是一如既往地在书法教师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教书育人,同时他千方百计地组织推动台州地区书法人才的培养和书法水平的提升,积极地参与省书协主席团的集体领导,负责任地完成所分工的相关工作。在王波身上,书法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爱好和消遣,书法就是他的生命方式,是他联系他人、服务社会最重要的渠道和道义所在。王波一定也是感恩书法的,不是因为书法可以带来名利,而是书法成全了他的品性,甚至价值观、方法论。现在可以设问,假如没有书法,王波何以安顿此生?
王波已到“知天命”之年,正是办个展的适宜时候。个展难做,只有到适当的阶段才能做。到了那阶段,个展应该做。通过个展,来检视已有的能力,并激发出下一步发展新的生长点。人在本性上总是趋向舒适的,很容易在书斋里轻松地重复自己。有了个展目标的设定,背水一战的情势倒也会激励出别一种可能。或许有人担心被误解为求名求利,其实这是多余的。现在媒体那么发达,印刷出版技术那么先进,做个网络展,出本漂亮的书,远比进展厅方便容易。进展厅做个展真正是费力不讨好的事,但展厅可以激发出你强烈的创造活力,也只有展厅才是检验作品最严苛的场所。既然展厅已是这个时代艺术品最正当的呈现方式,那么我们就不必有意回避它。做一次个展,可以明白许多道理。做一次个展,可以更平和地看待许多事物,包括看待别人的个展。因此我要说,即将开幕的王波书法个展,既是他个人的事,也是与我们切实有关联的事。
祝王波书法展圆满成功!愿王波的书法创作以此开始新一轮更勇敢更辉煌的进程。
2019年2月28日于杭州
王波
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台州市文联副主席,台州市书协主席,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台州市第六届拔尖人才,台州市委人才领导小组名家工作室领衔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硕士,台州学院副教授。作品曾获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最高奖并被授予“书法十杰”称号,获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入选全国书法展、全国中青年书法展、全国行草书展、全国书法名家工程500人展等;北京奥运期间作品展示并收藏于水立方;G20杭州峰會期间作品陈列于萧山国际机场专机楼贵宾厅,获G20宣传组、省委宣传部表彰;十余次担任浙江书法大展及全国性书法展评委;多篇论文发表于《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书法导报》、《美术报》,并有论文转載于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主编出版《书法教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