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榆林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关键问题分析
2019-11-28何琴
何琴
榆林市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处 陕西榆林 719000
榆林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690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4.7%,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榆林煤、油、气等各类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人为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为突出的“硬制约”。因此,为了能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工作,让其持久、健康的进行,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1]。
1 水土保持所采取的措施
1.1 主要的技术途径
(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系统治理,实现水土流失治理规模、数量、质量新跨越。多年来,全市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出了一套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建设基本农田为基础,以林草措施为重点,以发展区域经济为核心,沟坡兼治,林草结合,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办法,实现了向现代科学的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走出了一条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综合治理之路。
(2)坚持精准治理,构筑水保生态治理三大防护屏障。全市统筹推进大力开展坡改梯、淤地坝建设和风沙源治理,取得显著建设成效。坡改梯、淤地坝建设既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又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山区脱贫攻坚。风沙源治理使得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
(3)坚持依法治理,全面推进人为水土流失的防治步伐。多年来,随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加快, 健全市县两级监管网络,以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为中心,查办案件为突破,全面推进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树立了水保“三同时”治理典型,成为全国生产建设领域水保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4)坚持科技示范引领,创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新典范。近年来,我市紧紧依托开展水保补偿费恢复治理试点,以水保示范园区创建为抓手,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推进,高标准建设的思路,探索出“以土地流转为前提,依托项目打基础,培育产业助发展,科技文化促提升,极大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5)封山禁牧、舍饲养畜。
1.2 加强宣传,提升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教育,使得广大群众能够真心接受生态修复的理念,意识到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不断提高人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1)因地制宜,同时制定人工辅助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提供各项辅助措施,以提升生态保护效果。也就是说,除了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手段,还要适当进行人工干预,并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2]。
(2)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的有效结合。在进行生态修复时,要与产业开发有效结合,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发展具有高效益的产业。在农业生态开发中,要做到短期、长期效益的有效结合,治理与开发工作的有序推进,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热情。
(3)加强监督管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强监督管护,对相关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结合当地工作实际,构建层级分明、责任清晰的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损坏水土保持工作的人员、单位,要给予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水保持方案的实施做到依法监督,依法管理,督促项目管理人员及时按规定上报工程方案。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1)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谋划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充分发挥规划、目标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全面优化提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水土资源布局的合理保护与综合治理,让规划、目标考核推进水土保持的全面发展,发挥区域水保生态主体功能效益,促进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2)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国家发展战略。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节水优先,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坚持山水林田路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通过全面构筑水土流失防治体系的建设,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推动区域各流域高质量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好“区域性”环境新问题。认真研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问题,突出解决好城区、矿区、园区和河流区在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的水土流失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人们对生态宜居、生态产业发展的需求。
(4)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建立“系统治理”新模式。环境问题表象在河流,根子在小流域。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系统谋划,综合治理;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解决流域生态为基础,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动力;以坝系建设为重点,以基本生态结构优化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目标,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区域性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5)坚持“依法治理”,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发展。通过实施依法退耕还林还草,依法保护水土资源。依法强化对各类生产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重拳出击,铁腕执法,依靠科技,持续发力,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依法强化全域水土流失治理,补齐“短板”,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步伐,大幅度减小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提高已治理区的水土保持成果质量,有效发挥生态保护功能。
(6)改革创新,探索协同推进的水保新机制。研究破解水保生态建设方略、体制机制、投资、融资,形成强大的智能化的科技支撑体系。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多部门、市县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协同配合,齐心协力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3]。
3 结语
总之,生态建设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通过加强宣传来提高全民的生态建设意识,使人们在明确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重要性的基础上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