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2019-11-28王川乔娜
王川 乔娜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 山东淄博 255000
随着我国新课标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因此,学校应该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列为工作重点,深入分析初中心理健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思想人格,养成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下面我们就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展开简单探讨。
1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纵观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现状,教育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上存在一定误区,导致心理健康教学效率的降低,经过深入分析研讨,我们总结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五大误区:第一,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度追求学生的试卷成绩和升学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以为然,很多学校甚至将心理健康课改成自习课,使学生丧失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除此之外,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学设施的匮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难以到达理想的高度。第二,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素质偏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关键的主导作用,而实际上,很多教师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教师对这门课程还不具备专业的讲授素质,自然难以收获满意的教学成果。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强调知识形式输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教师陷入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误区,太过注重心理健康知识概念的讲授,忽略了学生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不仅没有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作用,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抵触心理。第四,学校没有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套设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包括课程教学还包括心理辅导,学校没有为学生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当学生有心理问题咨询需求的时候,这些配套设施跟不上,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形成心理健康隐患。第五,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教学工作,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和教师没有建立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匹配的评价机制,或者采取不合理的评价机制,都会降低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准的提升[1]。
2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学校想要消除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首先应该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目标,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并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2]。
学校应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为教师创造更多提升自身专业教学素养的机会,还应该招聘更多优秀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充实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学岗位,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补充新鲜的血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组建,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水平。此外,学校还应该密切监督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纠正部分教师不良的教学手段,例如恐吓、谩骂、体罚等等,避免不良的教学方式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健康影响,也促使教师在监督之下不断改善、优化教学形式,增强自身教学素质,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发挥高素质教师对学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和感召作用,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2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层,对世界还没有形成清晰客观的认知,心理健康发展方向也极不稳定,因此学校在注重学科教学的同时,也应该紧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号召多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心理健康元素,将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巩固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优秀的品质情操[3]。
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带领学生了解文化积淀的过程,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引导学生从文化为突破口,以开放的视角认识世界,对世界产生清晰明确的认知,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在冲动、愤怒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能够客观分析造成这种情绪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灵魂工程,也是各学科教师艰巨的工作任务,因此,各学科教师应该合作研讨,为学生探求更多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固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以学科知识为导向,为学生开启认识世界的大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充沛的情感滋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实现初中生知识素养和心理健康素质同步增长。
2.3 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成长环境
环境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良好的校园氛围和校园风尚对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准可以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应该致力于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成长环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氛围的感染下,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具体的策略实施,主要体现在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校园风尚、多样化的校园活动这三个方面。
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为学生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成长环境的第一要素,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和学生沟通,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学生对教师产生钦佩、喜爱、尊重的情感之后,学生更乐于对教师敞开心扉分享内心感受,有利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可以着眼于校园风尚环境的建设工作,在教学楼中学生每天都要经过的走廊墙壁上张贴名人事迹和名人名言的宣传画,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学环境,实现德育教育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稳步发展,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最后,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例如征文比赛、歌唱比赛等等,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中获取快乐的体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完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的构建,达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2.4 建设心理咨询室,保障有效运行
大多数初中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理咨询室十分简陋,学生缺乏舒适的心理咨询环境和配套的硬件设施,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疏导,极大程度的阻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在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该为学生建设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专门用以咨询心理问题的场所,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流于口号和形式,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心理咨询室的硬件设施方面,墙壁尽量避免白色,应该采用浅黄色或者其他相对柔和的色调,还要配置沙发、茶几等设施,让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减轻学生的压抑感,提升学生的放松感和信任感,让学生获得优质的心理咨询体验,最大程度的发挥心理疏导的效用。此外,心理咨询室应该设置在校园中远离教室的位置,消除求助学生怕受到同学嘲笑和歧视的顾虑心态,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关怀,更加积极主动的咨询、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室还应该配备充足的、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和心理辅导人员,辅导教师的排班时刻表应该选择学生的自习或午休时间,让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咨询,保障心理咨询室的有效运行,让初中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实效性的辅导和解决。
2.5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在过往的初中教学中,学校通常是以考试形式和试卷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不科学的,也是和新课标教学指导思想相悖的,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在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想要在传统的教学误区中挣脱出来,就必须摒弃陈旧的评价形式,建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匹配的评价形式,考虑初中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估,并尽量采取鼓励式评语,旨在提升初中生的自信心,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断完成自我的超越,从而显著增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明确传统教学中的误区,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强化心理健康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多学科联合为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为学生建设心理咨询室,创造舒适的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预防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学生文化素养与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