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2019-11-28贺江马
贺江马
(江西省萍乡市建筑设计院,江西 萍乡 337000)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于水资源的应用需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市政部门逐渐重视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工作。这时,海绵城市理念被提出并运用到给排水设计中,成为市政部门的重点研究对象,以下内容将详细描述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意义和相关应用。
1 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意义
海绵城市理念能够提升城市对雨水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国家经济发展速率。海绵城市理念能够降低热岛效应影响,提高市政设施的使用年限,侧面降低城市建设成本,带动国家经济风潮,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让国民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水提高,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够维护生态平衡,避免人类生存危机。给排水工程常常因为突变的天气造成非常严重影响,海绵城市理念的引用能够有效减少洪灾伤害,保障居民的切身利益,维持社会的有序性[1]。
2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2.1 衔接带设计中应用
衔接带能够连接车行道、绿化带等给排水系统环节,让给排水系统形成规范化功能系统,为市政建设舔砖加瓦。因此,在研究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规划时,设计人员要重视衔接带环节的功用性。海绵城市理念中运用创新技术能够让衔接带建造工程更具功用性。例如,可以在设计下沉式绿植区域和市政缓坡时,运用LID 渗透技术,提高排水效率;在市政调度塘与植草沟中添入加工中途加护,提高蓄水性能;在雨水应用建设中使用末端存储技术,促进水资源的可利用性。衔接带设计需要注意许多因素,设计人员要根据市政建设实际地理情况规划合适方案。第一,在雨季非常频繁地区,设计人员要适当选用截污排水净化技术,有效解决径流洪峰现象,降低水源的消耗,确保水资源能够循环利用。第二,对于水资源比较稀少的地区,设计人员在规划市政给排水工程时,要注意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工作,保证雨水能够发挥出最大化价值作用。第三,当一个地区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时,设计人员要设计植被绿化环节,以便能够吸取较为干净雨水,确保用水安全性,促进生活水平提高。
2.2 车行道设计中应用
车行道作为城市交通的纽带,其建造质量直接影响市民出现安全与城市形象建设,所以在开展市政给排水设计时,要重点考虑此项工程项目的设计理念。从多年车行道建设工作中可以发现,传统路面材料存在不透水弊端,此种设计原理会影响市政路面的正常使用效果。当在强降水、降雪以及其他情况形成产生路面水量过多时,不能及时排水,严重阻碍人们出行交通。甚至路面积水在经过阳光暴晒后,会形成热岛现象,破坏路面材料的稳定性,给人们出行安全埋下隐患。海绵城市理念中将用渗水性能超高的材料替换传统材料,这种措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市政车行道路面额外存水量,还能将其排放入地下水循环系统中,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车行道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第一,在市政车行道的表层结构设计中引用沥青材料,让沥青材料像“海绵”一样,将路面积水吸进材料表层,再经过渗透作用流入地下水循环系统中。第二,使用费透水材料建设市政车行道的中间结构,在满足路基支撑功能的前提下,避免雨水对材料的侵蚀作用造成安全隐患。第三,在市政车行道两侧设置适当坡度,让多余存水能够顺应坡度快速流向地表以下,降低热岛效应的危害。例如,在铺设车行道时,一般采取坡度为0.5%-7%范围的设计方案,设计人员在进行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时,可以根据市政建设布局,选择最为合适的坡度角。
2.3 绿化带设计中应用
绿化带能够将海绵城市理念充分实践到市政给排水工程中,所以设计人员构思绿化带建设方案时,要提高重视度,关注多方面建筑需要。第一,绿化带设计时要重视雨水的收集功能。当强降雨情况出现后,大量雨水会聚积在绿化带的雨水收集口处,设计人员可将雨水口移至绿化带15 厘米以下,疏通雨水流经渠道,让其能够快速流入雨水收集系统。第二,设置过滤水系统。设计人员在设计市政绿化带时要添加水过滤系统,以期达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功能。例如,种植带要使用过滤性能较高的种植土,在此之上再添加均匀细小砂石,安装过滤渗透管,能够有效过滤雨水,降低污染影响。第三,绿化带设计时要重视水体排放布置。确保在遇到特殊天气变化时,能够及时尽快排空积水,杜绝水量过多堵塞管道现象发生。例如,引用创新性能的溢流系统能够实现雨水拥堵问题,能够促进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功用性使用。第四,绿化带要实行稳排慢储规律,确保给排水系统能够持续稳定发挥效用。例如,在绿化带工程中设计导流系统,能够实行分层式排水功能,让出水口长久稳定发挥排水蓄水功能。明沟式出水口能够实现高强度水资源沉淀作用,能够有效分配水资源使用渠道[2]。
3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占据重要作用,衔接带、车行道、绿化带等给排水工程中都能渗透海绵城市理念。期待海绵城市理念能够得到大力推广,促进我国城市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