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1-28钟岳锋李自瑞
钟岳锋 李自瑞
中交一公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1450
隧道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安全管理事宜是一项核心管理构成,在谈及隧道施工管理时就不能忽视施工安全管理。虽然施工技术在不断进步,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理念不断发展,但隧道施工安全风险产生的现实可能性依然存在,施工安全风险本身不可被完全消除,施工安全管理自然需要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很多建筑企业对于如何提升隧道施工安全管理较为茫然,鉴于此,探寻出更为有效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策略也十分必要。
1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概述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不仅仅是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安全性进行保障的一个重要途径,更加是施工连续性、稳定性与安全性的一个有效保障[1]。整体上来看,各类型施工企业在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上的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升,但一些施工安全事故频繁出现表明,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层面极为注重生产建设性活动安全性的不断提升,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在管理形式到管理内容上都要进行较大程度调整与优化。显而易见的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不能继续沿用以往的老思路、老办法,对于各类型隧道施工企业而言,其也需要在较好分析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环境的基础上,就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活动的高效开展进行更多思考。特别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与不足相对较多时,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应对也需要成为隧道施工主体关注的重点事宜。
2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围岩稳定性评估不到位
总体上来看,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实际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从施工活动的开展状况来看,很多细节管理问题容易被忽视,大多数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产生与围岩稳定性较差有直接关联,但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中围岩稳定性管理的状况并不良好,其依然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发原因[2]。很多隧道工程施工中,施工主体会选用采样评估的方式方法进行围岩稳定性的评估,但这种方法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潜在的危险往往无法被评估报告反映出来。这便导致整体的隧道工程施工中带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错误的认为围岩较为稳定时,实际施工也越发容易产生一些麻痹和大意的思想。从这一层面来看,围岩稳定性评估不到位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人为的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其更加能够成为具体施工中安全事故的一个诱发原因。
2.2 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除施工层面的管理缺陷外,很多隧道工程施工中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思想意识层面对安全施工的不甚了解,且缺乏基本的安全施工能力时,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现实难度便相对较高,一些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性也会大为提升。无论是前期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做的多么到位,施工安全事故产生的风险都会一直存在,且这种风险本身不可被完全消除。一线施工人员作为施工中的有机个体,其思想意识层面对安全防范事宜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会直接决定其实际施工活动开展中的状态。隧道工程的施工人员一般为农民工,由于分包和转包等现象无法杜绝,很多施工人员本身并未接受系统的施工安全教育,其施工安全意识,以及施工安全事故规避能力都较为低下,不当的施工操作甚至可以直接诱发具体的施工安全事故产生。从这一层面来看,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实际上也是隧道工程施工中一项具体的安全管理问题。
2.3 施工安全管理权责关系不明晰
隧道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权责关系不明晰的问题也十分显著,特别是在一些工程量较大的隧道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本身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内容,安全管理的系统难度也相对较高。由于思想意识层面并未对安全管理事宜,安全事故防范与规避形成一个较好的认识,很多隧道工程施工与承建主体更多关注的是质量管理与施工进度管理,安全管理事宜很容易被忽视。一旦生产与安全或资金与安全产生冲突,工期压力较高时,综合意义上的管理资源很难向安全管理这一层面靠拢与倾斜,施工安全管理的权责关系很有可能处于一种不明晰的状态之中。不仅如此,在一些在建的隧道工程中,施工安全管理相应的基础性制度基本上处于缺位和不完善的状态之中,缺乏了基础性制度的指导与规范更是导致安全管理责任处于不明晰和较为混乱的状态之中。
3 更好进行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建议
3.1 常态化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估
更好进行隧道施工安全管理要求施工安全管理主体常态化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估,特别是在进行了爆破和盾构后,施工安全管理主体需要借助相应的设备、技术和手段对隧道壁的稳定性,围岩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并在发现围岩不稳定点后,通过物理加固等手段来提升围岩稳定性,最大限度的保障施工层面的安全性。现阶段,可以被应用到隧道施工中围岩稳定性检测中的设备、技术与方法较多。施工安全管理主体也可以借助声波检测等方式方法,常态化的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估,以此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例如,天津市某建筑工程企业在进行公路隧道施工中,其不仅确立出了基本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更是对于施工安全管理的原则、内容等进行了细化。围岩稳定性评估这一施工安全管理内容成为了核心的施工安全管理构成,实际施工安全管理中更是通过定期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估的做法,在实际施工层面进行了一些规避式调整,施工安全事故产生的风险性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其它隧道工程施工企业也应当从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估工作开展上的调整,并结合隧道工程施工实际与安全管理状况、需求等,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估相关工作的开展,这也可以较大程度上帮助施工主体对实际施工环境,安全系数等有一个较好感知,一些围岩稳定性提升策略选用和实际施工活动的开展都能够较好向安全施工的方向靠拢。
3.2 提升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能力
通过对部分隧道施工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为因素是十分主要的施工安全事故诱发因素,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能力相对较低时,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中的现实难度也相对较高。为此,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活动开展中要注重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使得施工人员也可以成为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有生力量”。例如,某大型隧道施工企业便将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施工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作为了整体施工管理中的基础性内容,其根据施工内容的不同将安全施工方式方法、技巧等作为了常规的施工人员在职培训内容,并通过聘请施工安全专家进行施工安全知识讲解的手段,大为提升了一线施工人员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安全施工意识和能力。其它建筑施工企业也应当在施工安全管理视角下对这一做法进行借鉴,特别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中,一线施工人员能够更为安全与规范的施工后,整体上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压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缓解,人为的操作不当也不至于立刻或大概率的转化为具体的施工安全事故,这对于降低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性也有很大帮助。
3.3 构建严密的施工安全责任体系
为了更为有效的进行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相应主体性企业需要构建出一个严密的施工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并在有效分割了施工安全管理内容后,进行权责关系网络的构建,确保施工安全管理活动可以在同步且有序的状态下开展。例如,施工企业可以根据时间轴将不同时期的施工安全管理事宜进行分割,并将不同时期的施工安全管理事务交由不同的人员予以负责。施工企业也可以将不同层面的施工安全管理事宜进行分割,并指派相应人员对不同层面施工安全管理活动开展予以负责。这一状态下,不同层面与不同时期的隧道安全施工管理事务可以得到有效的兼顾,施工安全管理责任体系较好构建和运转后,其对于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活动的开展能够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支撑和保障,建筑企业在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上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将安全管理事务落实到个人更是可以提升施工安全管理个体的管理积极性,有效的避免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流于形式[3]。
4 结语
建筑企业作为施工主体与施工安全管理主体,其需要承担其基础性管理责任,并对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事宜有一个更为清晰而全面的认识。主客观因素都会对隧道施工活动开展,隧道施工中安全管理行为的推进产生影响,这种不确定性一直存在时,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不仅需要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施工安全管理主体也要运用动态思维对具体的施工安全管理活动开展进行审视。通过不断的发现危险性与威胁性因素,并进行有效解决的方法,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状况才能够越发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