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2019-11-28李明
李明
三门峡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河南三门峡 47200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保证城市生态系统如何有效的运转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最关心的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正是基于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提出的。实践证明,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市政道路的设计工作相结合,既可以保证市政道路本身应具备的交通功能,又能提升城市的水资源循环开发利用,因此,围绕其展开探析很有必要。
1 “海绵城市”理念
简单来说,海绵新型城市理念即是是指其在城市内部可以做到像其他海绵一样,面对多种多样复杂多变的城市环境气候变化和各种错综而不及时预防的自然灾害时使它具有“适应”并“恢复”的巨大弹性,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绿地和城市水系等自然生态系统对城市雨水的回收吸纳、蓄渗和净化缓释保护作用,将其在城市内部的雨水吸收、储存、净化、释放等重要能力充分利用归入各种新型材料的生产开发中,希望其在城市内部能够做到像其他海绵一样,能够充分适应环境中的变化以及有效率地应对自然灾害等,做到在刮风下雨的城市过程中,实现城市吸水、蓄水、净化的重要功能;而在城市需要水资源时,又能将蓄存的水进行有效利用。基于我国海绵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和在建设的实际背景下,应严格遵循城市生态保护为先、因地制宜和城市统筹规划建设的城市绿色环保发展原则,结合自然保护途径、人工保护措施和行为三位一体,在有效保障海绵城市安全防涝排水抗洪防涝的基础上,有效率地实现对城市雨水的综合充分利用,以有效保障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1]。
2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上的运用
2.1 合理选取路面材料
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开级配沥青混凝土,在建设市政道路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开级配沥青混凝土的空隙将雨水下透,雨水从基层顶部设置的横向排水层排至两侧的雨水收集系统。但是,上述方法并不具备对雨水进行再利用的作用。因此,要想达到回收再利用雨水的目的,在设计和建设市政道路时,设计师可以视情况对生态滞留系统加以运用,通过物化反应,使回收、净化并再利用雨水的目标成为现实。
2.2 车行道的设计
首先,道路和人行道的设计并没有太大变化。然而,车行道比人行道表面大得多。如果路面不透水,则在长时间下雨后将会把热岛效应施加到路面上。因此,在实施道路设计中的“海绵城市”原则时,设计者不仅要考虑道路的功能要求,还要考虑道路的结构特征。在这方面,可以就道路建设提出以下建议:①必须适当选择合理材料以促进雨水的快速渗透并防止大量的水积聚在路面上。②选择具有良好透水性的施工材料以及高水平的施工技术对于车行道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施工组织设计等因素,单元将按施工图设计和施工。③必须合理控制排水通道的高度和深度,使排水通道附近和周围的水完全流入排水通道[2]。
2.3 铺装设计
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传统的硬面铺装破坏了原有的水文环境。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可以利用低影响的措施替代传统的硬化路面,从而达到渗透的目的,将雨水有效渗透地下补充地下水。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建设应用的是透水铺装,起到优化透水效果,改进路面结构层的作用,能够加强路面去除径流物污染物的能力,如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碎石等等都是常用的透水铺装材料。透水水泥与沥青一般用于人行道或者车流量小的地方。透水沥青混凝土一般用在机动车道的铺装上,能够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透水混凝土是道路施工中较为常用的材料,其具备质量轻、内部多孔等特点,渗透能力强[3]。
2.4 路肩边沟
以往路肩边沟主要采用混凝土材料制成,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美观、易堵塞等问题,因此当前主要采用植草沟作为路肩边沟。沿绿化带处设置植草沟,选取地表沟渠处种植植被,将其作为雨水的输送管道,利用植被发挥对雨水的滞留作用,利用土壤实现对雨水的渗透与过滤,降低雨水径流流速、延长雨水汇流时间,起到削减洪峰流量的功效。同时,利用植草沟所形成的微生物系统,还可有效过滤雨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与污染物,实现雨水净化后排放。
3 三门峡市绿色走廊专项规划
贯穿于三门峡城市群的青龙涧河景观带在2018年初基本已经建设完成。景观带内自行车赛道和专用跑道、观景平台、错层观景带、庙底沟文化纹饰栏杆等富有文化气息的休闲设施和人文景观已逐一呈现在三门峡涧河的南北两岸。涧河景观带在建设时,通过独特的下沉式空间交替错落模式,形成以涧河为中心的区域低点,就可以使得雨水顺着相应的坡度流入到涧河景观带内。雨水还可以通过植被直接吸收下渗,减轻河道泄洪压力。同时,建筑小区、城市地表雨水、景观绿地内的雨水经过原地的消化吸收后,产生的富余雨水通过雨水溢流装置进入市政排水管网,最终排放到涧河景观带内,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城市雨水对市政管网的压力,同时还可以补充涧河水量的储备[4-5]。
4 结语
市政道路对于人们出行时的便利有较大帮助,其出现的积水情况和污染影响对于城市规划进展存在不利,通过道路设计中的材料、系统、路面等方面设计考虑,将材料应用中的设计结合海绵城市进行资源需求上布置,通过满足排水、储水等工程需求将设计中城市生态进行污染改善,使海绵城市作用下的市政道路能满足调控水源、治理污染等条件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