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融合
2019-11-28姜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姜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在这条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就要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青年大学生群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重要力量,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能让青年一代在信息时代的洪流中提升文化判断力,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正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的教化功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容,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局面。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课堂教育的局限性
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在课堂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等,是大学生接触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形式。然而课堂教学课时量有限,还受到教材、考核方式等方面的限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晦涩深奥的理论知识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抗拒情绪。往往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束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未能起到入心入脑的教化作用。
(二)理性文化与非理性文化的剥离
所谓理性文化即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部分,而非理性文化是指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中,教育者往往更重视理性文化的传递,单向灌输刻板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很难建立起学生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
(三)意识形态冲击
在国外意识形态宣传的冲击下,大学生缺少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很容易因“中国威胁论”等国外恶意媒体的不实报道影响判断。一旦没有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再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难以深入学生思想。
二 大学生文化自信缺乏的表现
(一)网络信息的跟风表现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新媒体文化得到足够的发展空间,大学生作为利用新媒体掌握信息最快的主要群体,时常被歪曲的报道、大趋势的网络舆论蒙蔽双眼,缺乏客观理性的判断。反映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不自信,辩证的思想判断能力相对较弱。
与对主流文化的不关注、没兴趣相比,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反而更有兴趣,这说明虽然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但是由于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理解,容易盲目跟风非主流文化。
(二)缺失理想信念的力量
当代大学生受到消极思想、享乐主义等思想文化的侵蚀,缺失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是理想信念的支撑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增强文化自信,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理想是个人发展的动力与目标,信念是实现理想的价值理念,文化自信能够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得到升华,理想信念也是由文化自信衍生而来。文化自信缺乏导致大学生的迷茫困惑,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缺失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出文化自信培育的必要性。唯有树立大学生崇高的奋斗目标,坚定达成理想的信念,才能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实现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大学生保持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凝聚、引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朝着共同目标前进。
(三)忽视传统文化,漠视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在劳动人民的血汗、泪水中凝结了璀璨的传统文化。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民族智慧、民族理念,支撑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浴火重生,这些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早已融入骨血。然而,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没有完全建立之前,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受到很多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冲击。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面,没有经过系统的弃糟粕、取精华学习过程,往往容易片面地误解传统文化。在西方流行文化地宣传下,盲目崇拜向往西方文化,认为外来的文化是时尚的、先进的,而本土的传统文化是过时的、落后的。导致本应该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力量的大学生与传统文化渐渐疏离。
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形式单一,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不够关注。漠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直接体现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没有用中国先进文化的力量来充实自己,容易受到拜金主义、颓废消极思想的侵蚀,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提升教育者的教学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目前还是课堂授课模式,授课教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提升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高度、教学能力,是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同等重要,在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教育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相结合,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者如果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很难在三尺讲台完成令人信服的思想教育,想要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先加强教师的文化自信。教师对自己传授的知识文化坚信不疑,才能真正将这种自信带给学生。教育者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理论讲授中,要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在言传身教中体现出文化自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坚定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自信。
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修环节,教育力量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中,需要不断追求教学创新,丰富课堂形式。课前情景导入,活跃课堂气氛的分组讨论等等形式,都可以加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如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历史相结合,如何将课堂上的思考延续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是每一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体验
中国人民经历过山河破碎,经历过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但深重的苦难从来没有压倒中国人的脊梁,无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壮丽的民族史诗。没有这些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民族英雄的故事要一代代传颂下去,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们的内心深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走到人民民主,这一路是由无数先辈浴血奋战铺就成的,是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近代历史不断衰落的命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华民族一路走向繁荣富强。学生带着浓厚的民族情怀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更能够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发展的先进文化,学生带着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学习,正能量充满课堂,主旋律唱响校园,有助于建立大学生文化自信,进而达到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利用课余时间重走长征路、参观博物馆、组织志愿活动等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也能够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实践活动,比如爱国教育、理想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不断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让社会实践切实、有效开展。
在高校开设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课程,例如书法课、围棋、茶艺等选修课程,让学生与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结晶产生共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让学习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课程,在“日韩风”“欧美风”席卷校园之后,重新刮起一阵“中国风”。
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分为以德育人和以文化育人两部分,而开展社会实践是将这两部分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将课堂上的书本文化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从生活中所见引发学习思考。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重合部分。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大学生文化自信,通过亲眼所见历史留下的痕迹,感受社会的变化、国家的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体会青年一代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建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系统的课堂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社会的文化氛围,在实践过程中开阔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双重目的。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大学生。校园氛围的营造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硬件设施的外在氛围,比如校园的建筑风格、雕塑、人造景观等。具有人文情怀和年代感的校园建设风格,能够在外在氛围中体现历史厚重感,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则体现出未来科技感。如何利用校园客观条件,开展外在氛围营造需要因地制宜。另外一种氛围营造是指校园的办学治学思想和观念,学生通过这种内在的文化氛围接受精神食粮。内在氛围营造更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这种无形的内在影响能够从心底里唤醒学生的文化自信,浸润学生心灵。校园丰富的社团活动可承担文化氛围营造的主要工作,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书画比赛、读书分享会、思辨第二课堂等等,调动学生学习课外文化的主动性,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在校园中树立道德模范,利用校园媒体传播榜样事迹,发挥校园榜样力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生熟悉亲切的方式深入人心。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身处优秀文化氛围中的大学生能够明确分辨低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从而自觉吸收优质的文化精华,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让青年一代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五)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新时代大学生处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充足的课余时间能够让学生足不出户迅速掌握资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获取信息的工具更加多样、便捷。在这种发展机遇下,新媒体以其明显的信息传播优势活跃在文化宣传领域。新媒体文化与传统媒体文化相比,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便捷性、民主性。获取信息的人能在媒体平台上实时互动,增强用户的参与意识。但是不具备传统媒体的权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完善监督通道。
更多的大学生获得每日新闻的方式不是通过报纸、电视,而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全国各大高校逐渐认识到新媒体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走进大学生视野,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出正能量的声音,能够在学生困惑不解之时,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引导。将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文化创作作品通过大学生广泛接受的新媒体平台展示出来,形成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化,欣赏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文化的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与时俱进,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利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平台弘扬时代新风,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思想上改变青年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文化的错误观念。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这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力量,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两者互促作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