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机制构建*
2019-11-28高伟民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
高伟民(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逐步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路径与平台,这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科学、正确地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切实发挥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效应,俨然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大课题和管理上的现实挑战,因此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研究意义重大。
一 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在进行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研究尝试之前,有必要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进行一定的解释。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1]基于此,有学者将高校网络舆情定义为:发生在校园里的各类事件或社会各种热点事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扩散,高校师生对该事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倾向的集合体。[2]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我们可以明悉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场所,对高校网络舆情如何正确引导及进一步强化,这对于高校的稳定发展、和谐校园的构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 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何为人生价值观?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们对人生的内涵、意义与目的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其对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有的基本态度。[3]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每个网民犹如手持一个麦克风,在网络平台中散布着各自的情绪、意见。一方面,网络舆论平台有利于高校学生群体缓解情感压抑和生活压力。但另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给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例如:高校网络舆情加剧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功利化,自我倾向严重,容易产生消极、退缩的人生价值观。
(二)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自身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网民可以在网络中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网民身份的隐匿性,其言论没有外在法律的有效制约,致使某些不法分子在网络中随意散布虚假信息,造成网络舆情中的道德问题泛滥成灾,从而影响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我们可以预见的是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能保持清晰的道德判断,但非道德、非法的网络言论同样会频频出现。当他们在网络上受到过激言论的感染时,易造成大学生网络上的言行失范。此外,负面网络舆情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出现情感上的迟疑、退却和逃避情绪,突出表现为道德上的冷漠和自私心理。
(三)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网络中政治事件的曝光率不断提高,网络舆情中纷繁复杂的政治观点、态度和行为等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因素之一。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大环境下,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师生常常通过微博、论坛等互动平台探讨国事、表达政治态度,这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关心国事、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政治热情易被点燃,也易转化为情绪化、非理性爱国行为。网络舆情政治事件及其舆论情况能迅速点燃高校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当部分舆情主体对政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与主流舆论观点发生分歧之后,他们易出现情绪化、非理性的爱国行为倾向。
三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机制构建
通过以上的简单梳理可以发现,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较大的影响,整体来看弊大于利。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网络舆情如何正确引导,这对推动建立和谐校园环境,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探索建立一套系统、高效、全面的引导机制。
(一)构建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保障机制
通过对网络舆情基本概念的把握可以发现,其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如果要尝试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可以对比采取一套高效、具体的责任追究办法,即“谁运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对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需要把它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分块实施,通过学校职能部门的有机整合和联动,构造起系统完善的组织保障体制。一方面,可以由校领导统筹协调推进,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联合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联合建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保该组织保障机构能全面把握有关情况。另一方面,根据实际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在学校教职工中吸纳一批在学生中享有盛誉的思政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教学人员担任顾问,充当智囊团角色。
(二)健全部门之间的联动合作机制
本质上讲,高校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展开的。学生网络舆情工作从宏观层面考量,其关系着整个学校的发展前景和稳定性;微观上讲,这对于高校管理层决策的有效实施和学校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现实来看,所有问题的结果终将导向于广大师生的切生利益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和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讲,这项工作与每一个高校师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所以引导工作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大力拥护,也需要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也要进一步加强联动,确保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
(三)健全通畅的舆情表达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宜“疏”不宜“堵”,[4]因此,高校管理者在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舆论表达、交流机制。做好这项工作,其最基本的就是要完善舆情表达的各种途径或渠道。基于此,学校一方面要及时更新和强化宣传手段和方式,积极适应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强化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建设,发挥宣传人员在贴吧、论坛等交流渠道中的积极引领作用。及时发布学校相关政策信息,回应学生诉求,引领正确舆论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要积极收集学生间的信息,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梳理和分析,保证学校决策层及时把握学生舆论动态和方向,及时解决问题。
(四)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应急机制
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者而言,最严重的莫过于出现舆论危机。因为一旦出现舆论危机,轻则影响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重则引发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因此,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应急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具体来讲:第一要制定应急预警方案,涵盖可能出现的各种网络舆情事件,针对已经制定的预警方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演练,保证在危机发生时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第二要实行重点监测制度。对于可能出现的舆情危机苗头或事件进行重点监测,一旦危机真正发生,就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最后,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后,应将处理信息在网络上及时发布,消除事件对高校自身名誉的影响。学会总结,做到举一反三,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五)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的建设力度
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可以预见其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同时又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所以想要确保高校管理、决策层能够始终引领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就必须打造一支思想过硬、网络技术知识扎实、善于创新网络宣传途径的工作队伍。这就要求学校相关领导者积极组织,统筹协调发力,以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如: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等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深教师、辅导员和团学干部为主体,努力打造和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网络思政团队。
建议的提出不代表问题的最终解决。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言而喻,对高校管理者而言也是个重大的课题。如何优化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这既是高校管理层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问题上,高校管理者一方面应该转变传统思维,主动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节奏,通过一步步的实践和及时转变工作思路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关注学生的诉求和利益。但问题的解决还在于一切的决策建议都要从高校实际出发,如此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