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
2019-11-28温永强河北北方学院
温永强(河北北方学院)
一 影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原因
(一)影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内在原因
1 角色定位存在偏失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1]这是对高校辅导员的精准定位。但现实中,有部分高校辅导员错误地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主抓手和学生纪律的制定者及执行者”,在赋予自身“强制决策权”的同时,严重挤压和阻碍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高校辅导员自身角色定位的偏失,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减弱。
2 辅导员自身素质不高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能力培养”[2]等方面,内涵丰富、生动具体。这自然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确的专业技能。但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辅导员并不是科班出身,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单靠突击性的短期性的岗前教育培训,想要成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绝非易事。“辅导员自身素质低是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低的关键因素。”[3]
3 工作理念和方法滞后
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点随着网络而不断发展,传统的、割裂现实的、封闭滞后的教育方式方法必然难以应对这一变化。传统的以单纯灌输为主要目的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如果不实现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必将拖累甚至阻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4 辅导员职业发展前景受限
回顾近年来辅导员职业发展历程,无非呈现两种态势:一是转为专任教师,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二是流向管理岗位担任行政领导,承担管理责任。专职辅导员大多数经历过长期的一线学生工作洗礼,学生工作经验丰富,手段多样,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培养他们着实不易,但受限于未来职业发展前景,更多的辅导员选择了上述两种职业发展道路,这就造成辅导员队伍人才的严重流失,严重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定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5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力尚未形成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承担这一课程的教师大多不熟悉学生的思想实际,而最熟悉学生思想状况的辅导员却因为学历问题或教学能力问题被拒之门外,这就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着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拥有着丰富的教学技能和手段,却不熟悉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致使理论难以落地生根,而最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实际的辅导员却难以结合理论实现拔高创新,难以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力。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外部因素
1 管理模式混乱
“学生工作部门是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负责辅导员的招录、培养、培训和考核等工作,同时要与院(系)共同做好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院(系)要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1]但在现实中,这种双重领导体制却逐渐演化出“谁占主要领导地位”之争,一方面存在院(系)越过学生工作部门单独设定辅导员招聘标准,单独实行辅导员招录,僭越权力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学生工作部门不顾院(系)个性需求,独揽辅导员招录和管理大权的现象。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单一,权责不清,严重影响着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 教育对象复杂化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各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益复杂化,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4],在高校中,“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队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等问题。”[4]这对增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教育途径局限化
在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过多地将精力放在了政策理论的宣传和灌输上。一段时间以来,偏重说教、思想理论与工作实际相脱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通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众多,方法多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借助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其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积累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抑或是通过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通过进一步拓宽教育途径以不断适应新要求。
二 增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方面
1 明确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必须认真学懂弄通,严格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自身的精准定位和具体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的精神实质,改变传统的以管理为目的的育人宗旨,赋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做学生心灵的抚慰者、人生道路的指引者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改变传统的“管理者”姿态,放下身段,贴近学生,做大学生的“服务者”,以诚待人,以德服人,以理育人。
2 提高自身素质
一方面,要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理论之基,从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功夫,坚持与时俱进,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弘扬主旋律;另一方面,要严格贯彻落实,做到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密切结合院校系统培训和学生工作具体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
3 创新工作方法
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结合多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在宣传教育上下功夫,在传播交流上下功夫;通过开展灵活多样、形式丰富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通过密切关注学生网上言论,统一思想、解疑释惑,因势利导,准确把握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化解矛盾冲突。通过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4 加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交流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和辅导员的沟通交流,了解大学生思想实际,赋予教育教学新的内容,通过紧密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切实增加教育教学的现实针对性;其次,作为辅导员,要深入课堂经常听课,亲身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魅力,乐于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熏陶,紧密结合学生工作实际,联系理论,弥补不足,寻找对策和方法,拓宽工作方法和途径。
(二)高校方面
1 严格选聘标准
首先,高校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系统规范辅导员选聘程序,坚持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辅导员选聘原则。采取组织、人事部门具体负责,纪检部门实行监督,学生工作部门和二级学院等共同参与的方法,经过资格审查、笔试、资格复审、面试、体检、试用、公示等一整套程序。其次,严格选拔标准,具体应坚持以下方面:“一、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二、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甘于奉献,潜心育人;三、具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四、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五、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遵纪守法,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廉洁自律。”[1]
2 改进考核和激励制度
首先,高校应该制定和完善一整套符合自身实际与辅导员具体工作的考核办法,由切实了解辅导员工作实际的人组成考核领导小组成员,例如院(系)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建立健全考核方式方法,以激励为目的,奖惩结合,敦促辅导员更好地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落实辅导员相关工资待遇,使其享有与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同等待遇;再次,完善辅导员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审办法,侧重考察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兼顾其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最后,研究制定辅导员专项发展规划,留住人才,拓宽辅导员未来发展途径,开辟辅导员实现自身发展的第三条道路,而不是转为专任教师,也不是流向管理岗位担任行政领导。
3 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
高校一方面要做好岗前培训教育工作,积极帮助新晋辅导员明确自身定位,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开展经常性的系统性的日常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开展系统性、日常性、规范化、专业化的培训活动,切实提升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帮助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激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此外,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等有关部门组织的辅导员示范培训、交流学习和研修深造机会,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与其中,撰写心得体会,做好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