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责任、完善机制、创新模式多措并举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2019-11-28王多兵中国药科大学
王多兵(中国药科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于我党来说,意义重大。
高校流动党员是指离开学校所在地城市,外出学习交流或实践实习,时间超过3个月的在籍师生党员。切实开展好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管理,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于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确保流动党员学习“不掉线”、流动“不掉队”、离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责任不清
随着高校间交流互动日益频繁,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这些流动党员大多处于“无序流动”状态,高校流动党员管理面临越来越难的困境。长期以来,高校流动党员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责任不清,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都要管或者都不管,往往出现流动党员“各自为政”、脱离党组织生活的情况。
(二)管理机制不全
不少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规范、成体系的流动党员管理方法的问题。大多数党员外出前和外出期间不向党组织报告,常年不参加所在党组织生活,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由于责任不到位、缺乏管理机制,流入和流出党组织对长时间脱离党组织、作用发挥差的党员都不能及时做出处理。
(三)管理方法落后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方法较为落后,不能运用最新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开展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组织形式单一、组织内容单调、方式方法简单,忽视当下党员的需求,不能贴近党员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实际,党员教育形式的静态性和党员活动的动态性不相适应,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使党员教育在人员、时间上难以落实。
二 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举措
(一)落实责任,强化责任意识
规范、加强和优化改进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落实新形势下党员管理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强化流出和流入党组织的责任意识,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的具体职责。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主动承担、履职尽责。
一是领导重视。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门和学工部门具体指导、学院党委贯彻落实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组织员和入党联系人等队伍联动建设的组织模式;确保流动党员全程化教育管理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是明确责任。明确各级党委书记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日常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年终述职。各个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对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追究责任,切实改变目前流动党员管理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的现状。明确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的具体管理职责,建立党员流入地与流出地经常性联系制度,定期沟通情况,随时掌握党员去向和发挥作用情况,确保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及时纳入组织管理之中。
(二)完善机制,健全制度体系
为掌握流动党员的工作、学习及参加党组织活动情况,建立健全支部流动党员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方法制度。坚持以党支部、党小组为主导,以管理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以服务为纽带、以流动党员为主体,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一是外出前登记备案制度。在流动党员的现实管理中,往往出现流动党员外出学校不向党支部汇报的情况。原因在于流动党员的组织纪律意识不强,党支部缺失关于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作为基层党支部,建立健全包括外出登记备案制度在内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很有必要。
流动党员登记备案制度应该包括外出前填写“党支部流动党员登记考察表”和“党支部流动党员基本信息统计表”。“考察表”中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外出时间、外出目的地、外出任务在内的流动情况说明,党支部审查意见,外出期间表现情况自我鉴定(返校后填写),党支部对流动党员在流动期间的综合表现评价鉴定。“信息统计表”中主要包括流动党员基本信息,用于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备案。党支部书记作为党支部第一负责人要做好表格填写后的审查和意见填写,设置流动党员材料档案盒,由专人负责保存管理。
二是定期与党支部联系制度。为了防止流动党员由于客观上离开了党组织后,容易懈怠或者忽视党员的学习、组织生活的参与,需要制定流动党员定期与党支部联系制度。由党支部指派支部委员或专人与流动党员保持常态化联系,由该名联系人负责定期与流动党员取得联系,了解流动党员在流动地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记录并负责定期向党支部汇报。
三是加强流入、流出党组织之间的联系。要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对接,建立健全协同联盟沟通协调、密切衔接、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明确双方责任,切实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要积极主动联系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推进党建共建活动,有效地促进流动党员的管理,切实做到校内、校外党员教育的相互衔接,层层推进。
四是返校后书面向党支部汇报制度。流动党员结束外出,返回原党支部后,需要以书面的形式向党支部做汇报,汇报内容包括流动期间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总结。总结汇报应该在返回原党支部后一周内提交。
五是返校后组织生活会交流制度。流动党员返回原党支部后,应当尽快恢复组织生活,并在组织生活会上向党支部成员汇报自己在流动期间的综合情况,分享自己在流动期间的思想感悟,工作收获,取得了哪些成绩,对于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虚心接受党支部成员的批评并开展自我批评。
(三)创新模式,丰富组织形式
1 依托新媒体平台,建立线上党支部
党支部在流动党员管理中,要将传统教育平台与网络教育平台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多元化的互动交流平台。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公众号、易班等新媒体、自媒体平台开展流动党员的联络管理,构建线上线下、多途径辐射的管理网络。设立流动党员网络党支部,在线上实现流动党员的统一管理、在线学习教育、思想交流等多方面学习交流内容。
建立党员教育管理官方网站,建立党员论坛,招募部分党员导师和党员干部分别担任论坛评论员和论坛管理员,为流动党员提供一个理论争鸣、思想交流的阵地和释放压力、放飞心情的虚拟空间。
2 优化党支部设置方式和管理模式
一是优化党支部的设置方式。长期以来,大部分党支部一般采取按年级进行设置,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许多弊端,既不利于党支部建设的稳定性,也不利于党支部本身开展工作,更不利于流动党员的管理。今后应多考虑采取纵向设置党支部的做法,即采取按学科或专业方向或者以实验室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做法。这样既有利于支部班子的组建,有利于发挥支委的传帮带作用,也有利于保持支部班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更有利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优化党支部的管理模式。各党支部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完善自身组织制度建设,设置并完善包括党支部生活会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等在内的组织制度建设。加强流动党员党小组建设,按照“哪里有流动党员,哪里就有党小组”的工作思路,在流动党员人数超过3人以上的“流入地”建立临时党小组,广泛组织开展“流动党员先锋岗”“流动党员服务区”等实践活动,自主、灵活、机动地开展活动,实现流动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设置专人与流动党员保持经常联系,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以及家庭情况,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帮助流动党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三是完善流动党员考评机制。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建立考评激励机制,挖掘身边的流动党员先进典型,通过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发挥优秀党员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党员成长成才需要,在流动党员中开展考核、评优活动,将党员的政治信念、学习成绩、完成工作任务情况、模范作用发挥等内容纳入考评体系。通过群众评议、党员内部评议来衡量党员在各方面的表现,对考核优秀的党员进行表彰,对表现不合格的党员进行批评和教育。通过考核评优活动,形成流动党员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导向,使他们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四是发挥校内党员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校内师生党员的作用,实现流动党员与校内党员的“双向带动”。校内党员与党支部联系相对便捷,要求校内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党员通过“结对”的形式,主动与流动党员加强联系、沟通信息;引导和鼓励在外实习、实践、交流的流动党员自觉与所在党支部或“结对”的党员联系,把在外面了解的信息、学到的知识与校内“结对”的党员同学分享,形成校内校外党员双向带动、互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本文通过落实责任、完善机制、创新模式,有效改善高校流动党员管理责任不清、管理机制不全、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保证高校流动党员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掌握其学习、生活及工作等情况,实现流动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同时促进流动党员在流动地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持续性与长效性,保证流动党员学习“不掉线”、流动“不掉队”、离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