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讨*

2019-11-28李文博徐春霞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1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理念课程

李文博 徐春霞(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界已然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各高校不断深化改革与实践,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强化创业的基本理论,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2]因此,需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配置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协同教育机制,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一 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任何一项改革都离不开理念先行和观念的转变,理念的先进性、前瞻性与科学性成了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同样首先要从理念上进行创新。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是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专业技能融为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要深刻把握创新教育的核心要义、不断探索与设计创新教育的发展路径以及实现的方法,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快速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不能把学生创办企业作为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更不能以开设了几门创新创业课程或开展一些科技竞赛而认定为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等教育对塑造学生人格、传授知识本身就是一个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由于人的创新思维、创业方向存在差异,尤其在大学生这个思维活跃的群体中更为突出。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而个性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承认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管理方法,激发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这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管理者、教师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才培养规格、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基本要素,使创新创业教育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新观念、新标准和新要求。

二 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载体,是在教学过程中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3]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起点,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人格塑造起着统领作用。高校必须承载自身的发展理念和办学特色,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毕业生兼具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创新创业的应用能力。[4]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从顶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必须有效与专业课程衔接并渗透到专业培养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教育是基础,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脱离专业教育的独立创新创业课程将致使创新创业教育缺少了基本理论知识而成了无源之水,总体上,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基本由三类构成。

一是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业基础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基本素养、创业基础理论等为主要内容,属于通识教育范畴。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对于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需要的重要意义,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勇于冒险、乐于创新以及风险识别意识、承受失败与挫折等基本创新创业素养。

二是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是基于专业知识开设的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公司治理等方面内容的课程。创新创业课程需要与专业课程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衔接与融合贯通,充分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与动机,使其能够独立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有效地分析和评价。

三是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是针对学生在不同领域开设的以实践性、实战性为特点的创业计划、创业模拟、创业实战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熟悉创新创业的过程和企业应对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的基本流程,形成完整的系统性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感。

三 改进创新创业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高度和深度,教师需具备深厚的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引和导的作用。教师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将最新创新成果、创业过程、创业实践和成功案例等融入课堂教学,采取理论教学、项目教学、实践教学、调研、论坛等多种教学形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采用多维度的形成性考核是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改革考试考核内容与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考核可采取撰写课题论文、创业策划书、创新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发表科研论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作为考核的内容,并建立成绩替换和学分转换制度。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考核年终工作的重要指标,引导教师主动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创新创业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应具有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善于应用学生的专业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除了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之外,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提供大学生专门的创新创业场地等,发挥专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形成以制度、经费、环境为保障的学生乐于创业和敢于创业的联动机制,共同推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 配置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创业政策、创业资金、创业服务是创业教育的源泉,创业教育需要政府、企业、银行、社会等各方的支持。[5]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过程中,相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政策、信息、前沿技术、设备、资金等多类型的资源而言,高校的资源相对单一和有限,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第三方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补充。高校要充分利用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先进设备的优势,与企业形成良性的互动,同时要积极构建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实现优势互补、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畅通的渠道。高校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培训计划、人才引进制度等,引导教师主动融入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聘请业界专家、创业成功者、优秀企业家充实到学校的教师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师资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渗透并不断推动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已经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在体制机制、课程体系、资源配置等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和路径,但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比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缺乏成功的经验、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资源相对短缺等问题。需要在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引导和支持下,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和良性互动的教育模式,同时还要汲取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成功做法和经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前行和深化。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理念课程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