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让每个孩子遇见最美的童年
2019-11-28陈松信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市洛江区附属小学
陈松信 (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市洛江区附属小学)
一、把握“办学方向”是根本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最早是由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来的。笔者认为,办学亦如此,“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成败”,校长必须思考“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根本性问题。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教育使命在于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主动成长。因此,就学校办学而言,回到原点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办一所什么样学校”这些根本性问题。这样才能够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传承“学校传统”是责任
每一所学校历经岁月雕琢与时间洗礼,都会在其发展历史上留下一些宝贵的办学经验和优良文化传统,这些都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但往往因为原校长的工作调动以及新任校长的价值认同问题,可能导致学校优良传统被逐渐淡化,甚至被完全颠覆。颠覆、抹平学校优良传统,这等于是割裂了学校发展血脉。在笔者看来,回到原点就是学校要根植办学历史,办学者应当回到学校发展历史上思考教育,应当继承与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做学校历史的守卫者与呵护者,并与时俱进,在坚守中不断超越,继续将学校特色和品牌发扬光大。诚然,“传承”不是照单全收。若是学校所谓的办学特色没有根植于学校文化和传统,仅仅是浮于表面的“空中楼阁”,新任校长当然无所谓“坚守”。而是要认真梳理学校发展轨迹,重新审视学校文化和发展传统,与时俱进地阐释和发掘学校文化内涵,大胆地推陈出新,勇于另辟蹊径。
三、立足“地域特征”是关键
现实中,每一位校长都在努力追求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但必须指出的是,学校特色项目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行为,而是受到地域特征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比如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学校渴望办一个交响乐团,但这里各项教育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学校所在区域很难找到相应乐器的辅导教师。再者,学生80%以上都是流动性人口随迁子女,家长在工厂上班,平时无暇顾及孩子,许多家长根本不会考虑孩子这方面的发展,所以说创建一个乐团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办得到的事情。因此,在笔者看来,回到原点就是要回到“地域特征”这个教育原点上看问题,学校要发展自己的特色,其实是要求学校充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发掘自己潜在优势,充分发展学校优势使之成为学校个性,避免人云亦云,随大流现象,学校要因地制宜,办出自己应有的特色。
四、重视“生命价值”是基石
近年来,发生过大学生杀母亲、害同学等骇人听闻的事件,大学生、中学生乃至小学生因不堪各种压力而选择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务必重新审视教育,务必回到教育的原点上思考教育,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源是什么等问题。诚如叶澜教授所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教育的本真是引导人的心灵的事业,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回到原点就是以尊重生命为教育的起点,关爱生命,珍惜生命,重视生命的价值,让每个孩子的生命更有质量,才是我们教育的题中之义。
五、坚持“儿童立场”是核心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每一件事情都很重要,当各种问题一起压向学校时,难免会让学校管理者应接不暇,雾里看花,分不清孰轻孰重。笔者认为,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理清什么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事件时,应当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回到教育的原点上看问题,务必清晰地知道,无论是各种检查、各种会议,还是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其焦点都是为了孩子,明确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回到原点,就是要求教育者要眼中有人,务必坚持儿童立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最中央。并且,学校在各项活动设计、学校环境建设等方面,也应当坚持儿童立场,站在学生的视角和立场去设计活动、创设环境,而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六、尊重“个体差异”是前提
因为家庭环境、生活经历乃至父母遗传基因等因素,导致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等都不一样,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比如,在学习广播体操或队列练习时候,班上可能存在个别学生身体不够协调,或者是学习要慢一些,但人们习惯于想当然地认为每个学生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都是零起点开始学习,因此,常常“一刀切”地以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采用“拿该生与其他同学做比较”等激将法刺激学生,希望学生引起足够重视,认真做好动作。但可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被学生理解为“挖苦、嘲笑”,却因此让学生身心受到了伤害,甚至影响了学生的一生。所以,就学生成长而言,回到原点就是要顺应学生的秉性,尊重学生的个体的生命价值,特殊才能,个性差异,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如此不同。
七、遵循“教育规律”是基础
“幼儿园抢跑”现象曾被推到风口浪尖,“题海战术”亦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每次面对屡教不改的孩子总是情不自禁想要放弃,所有这些都是试图使教育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希望能够创造教育奇迹。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次会议一次教育就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要有“水滴石穿”精神,静待花开,等待水到渠成的结果。原点即规律,回到原点就是要回到“教育规律”这个客观事实,务必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因为遵循“教育规律”是教书育人的基础。
八、抓实“源头起点”是重点
“教育是一门艺术”,把握好时间就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握不好时间、掌握不好教育契机就可能事倍功半。比如,在学校有个别学生撕作业本、玩纸飞机,有的老师往往会认为是小事一桩,没放在心上。或者是觉得这只是个别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因此没有去正确引导学生。然而,任由不良事态潜滋暗长,在某一天突然发现玩纸飞机已经蔓延到各个班级,不良苗头已然成不良风气,学校真正引起重视并开始“亡羊补牢”时候已经是事倍功半了。因此,原点是起点,回到原点就是要从根上做教育,从入学开始就要着眼于学生正确习惯的养成,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从源头上抓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每个孩子学会穿好衣、走好路、说好话、上好课、写好字……抓紧“源头起点”,就是抓住了教育的牛鼻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保证。
九、建立“家校共育”是保证
现实中,不少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学习,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全部就都是学校的责任。特别是在安全方面,学生在校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也可能因为家长没有分清家校的权责边界,搅得学校不得安宁。也正因为如此,学校与家长一度进入相互防范的怪圈,这对学校的发展及孩子的成长都是十分不利的事情。办好教育一定要回到“家校共育”这个原点问题上来。作为家长,应当充分认识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清晰学校与家庭的权责边界,正确认识家校关系、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关系,让学校与家长从防范与敌对的关系中走出来,重视家校共同体建设,重建尊师重教信心,让家校关系更加纯粹自然,让“尊师重教”根植于社会土壤中。
十、坚守“教育初心”是保障
昨天的故事,难免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逐渐走向平淡,从而产生倦怠;或者是工作的热情随着退休期的临近而渐渐丧失;或者是因职称竞争压力大,个人准备不够充分而一直评不上而心灰意冷;抑或者是感觉职称评聘封了顶,努力前行的脚步也随之停下;当然,还有就是难以抵挡社会世俗的诱惑,羡慕昔日同窗的位高权重、商海沉浮,不甘于平凡的教育生活。原点是教育初心,回到原点就是教育者应当坚守教育初心,站在了三尺讲台就意味着责任与担当,既然选择了道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不能因为走了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应当摒弃功利思想,走进学术,勤于钻研,这样才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总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办教育不是我行我素的行为,而是要回到“办学方向”“学校传统”“地域特征”“教育规律”等这些核心关键要素上思考教育,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要素都影响并制约着学校教育质量及其办学特色的形成。“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回到原点”就是寻找适合的教育,“回到原点”才能真正找到适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