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奋斗者”系列报道之二他们用身心点亮这个时代他们用身心点亮这个时代

2019-11-28

北广人物 2019年45期
关键词:哨所纪念革命

郑德荣:毕生追求真理之光

“一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我就坚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这一边!”被誉为“红色理论家”的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说。

67 年里,他共撰写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和教材50 多部,发表高水平论文260 多篇,是我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史论结合、以史立论、以论见长”,他的很多成果,提出独到见解,填补学术空白,匡正传统观点。他撰写的《毛泽东思想史稿(修订本)》,开创了研究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他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推出的全国高校通用党史教材,发行百万余册;他编写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被全国高校和中央党校采用,发行突破百万册……这些著作广为传播,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著作在国家图书馆馆藏有30 余种,在一些海外图书馆也有馆藏。

郑德荣极为重视学生的培养,平均每周要指导低年级博士生12学时以上。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一个月里,他就为本科生作了两场宣讲;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他虽然行动不便,仍请同学们到家里,在客厅做了一个多小时的讲解……他培养的49 名博士,绝大多数都耕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沃土上,并成为学术骨干和领军人才。

随着年龄增长,郑德荣非但没有放缓学术研究节奏,反而新见迭现、新作频出。一生50 多本著作和教材,有40 本是60 岁后出的。80岁到90 岁的10 年间,光个人专著就有5 部,承担国家项目3 项,发表论文70 余篇,每年都外出参加学术交流,并带着高质量的文章参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论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横观》等一系列论文、论著,闪烁着最新的思想火花。

2018 年5 月3 日,92 岁的郑德荣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世前,他对学生们留下了最后一句话,那就是“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主义!”

郑德荣(左一)

凌尚前: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

凌尚前是广西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的哨长。39 年间,“老哨兵”凌尚前不忘初心,用坚守和奉献守护边疆。

17 岁那年,凌尚前参加乡里征兵,未能如愿入伍。后来得知乡里招收国防民兵哨员,他又积极报名并通过考核,终于成为一名民兵。此后,凌尚前便开始了守边护土的生涯。

巡逻、擦拭界碑、瞭望勘察……数十年来,凌尚前每次巡逻的任务都出不得一点差错。夏日,酷暑中,凌尚前和哨员们不仅要开山辟路,更要提防不时出没的蛇虫。巡逻线路大都穿过密林深处、陡峭山脊。路上要过沟壑、爬陡坡、穿密林,脚下是一些碎碎尖尖的石块。“路不好走,差不多两个月鞋底就磨穿了。”一次巡逻中,凌尚前左手被毒蛇咬伤,一条命差点丢掉,手也落下残疾。

哨所位置偏远,令周边村子不少有意入哨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凌尚前记得,有一个小伙子,由父亲带到哨所,还没放下包袱,只看了一下工作和居住环境,就转身走了。上世纪90 年代,外出打工的风潮兴起,哨所周边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获得不菲收入;而在哨所则收入微薄。凌尚前那时正值壮年,也动过离开的念头,但得知自己走后哨所会面临“人去楼空”的情况时,他选择留下来,“你不守边我不守边,边境谁来守?”

在哨所管辖的边防线上,不少从事走私活动的不法分子想打歪主意。曾经,有人企图靠赠送钱物拉拢凌尚前,但均被他严词拒绝:“只要我还在这儿驻守一天,就休想让我给你们开后门!”1.4 万多个日夜里,凌尚前在8 公里的国境线上走完了3 个“长征路”,妥善处置百余起、上报2000 多条边情,79 次协助查获走私案件,58次截堵盗伐盗猎分子。他个人荣立二等功,所在哨所荣立集体一等功。

39 年间,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的哨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凌尚前就像伫立在边境线上的一块界碑,始终默默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一直干到走不动为止。”凌尚前说。

王学广:坚守“红色课堂”

“母瑞山有个青龙潭,也叫红军潭。当年红军战士在这里生活、战斗,哪怕是在数倍敌人的围攻下也没有人屈服。”日前,在海南定安县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一场关于红军潭的“红色故事会”开讲了。故事的主讲人是满脸皱纹、双鬓花白的81 岁老人王学广。

王学广是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园长,也是这里的义务讲解员。从2001 年至今,老人已在纪念园讲解了18 年的红色故事,将红色的火种点燃在每一个听众心中。

“第一次了解母瑞山革命斗争史的时候,就被那些革命烈士的事迹深深打动了。”王学广说。1991 年,他作为中瑞农场工会主席,开始筹建场史馆。正是这次筹建工作,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红色种子。为筹建中瑞农场场史馆,王学广翻山越岭踏访,寻访当年和红军并肩战斗的老人。他见到了曾给王文明送过信、多次见过冯白驹的李明达老人等,深入了解了那段艰苦卓绝的琼崖革命岁月,听到了许多感人泪下的故事。

截至目前,王学广累计讲解母瑞山红色故事3900 多场,听众达25 万多人次,最多一天讲解16 场。他还多次受邀到海口、三亚、定安、文昌、琼海、屯昌、澄迈等市县党政机关和大中小学校为党员和青少年学生讲课。

“红色故事,最重要的是真。”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的18 年里,王学广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样讲好红色故事,把革命战士身上的品质展示出来。他说:“不光要真,还要讲好讲活,让大家爱听。”

王学广初到纪念园,便发现原有解说词不仅刻板陈腐,有许多人物和事件指代不明,甚至有缺漏之处。“不能让先人蒙羞呀!”为此,王学广找来《红旗不倒》《琼崖革命斗争史》等一批革命书籍反复阅读,记下大量笔记。书中叙述不清的,他就进行走访,一一验证记录。

为了讲活红色故事,王学广到当年红军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切身体验,加深感受。最终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写出4000 多字的演讲稿。同时,又针对不同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受众,王学广还多次修改,完成了3 个不同版本的讲解稿,分别可以讲60 分钟、45 分钟、30 分钟。尽管已经81 岁,王学广仍然坚守在讲解一线。“我对母瑞山有深深的眷恋,母瑞山是两次保存琼崖革命火种的地方,当年革命先烈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开展抗战。我现在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我想我是可以坚持下去的。”王学广老人说到这的时候,眼神之中带着一份坚定。

王学广在自己的讲解生涯中,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母瑞山精神,“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王学广说。

在“七一”红色旅游高峰期,王学广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讲解16 场,忙碌的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我儿子有时劝我,让我回家享福。但是,让更多人了解母瑞山精神就是我的愿望,所以我坚持给大家讲。”王学广说。

2016 年3 月,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进行扩建,拥有3 个主区,中间是建筑面积约2000 多平方米的展馆,两边是教学楼和办公接待楼,纪念园的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现在纪念园的条件变好了,展馆里有了视频设备,讲解室里有了空调、投影机和麦克风,能更直观地给参观者展示当年的情形。”王学广说,有了好条件,更要承担起讲好革命故事、弘扬红色文化的重任。王学广说,他现在正在有针对性地培养新人,“园中现有3 名讲解员,把他们培养起来了,我才能放心。”

猜你喜欢

哨所纪念革命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忘不掉的纪念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我和我的哨所
哨所,在云端
夫妻哨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