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2019-11-27刘建忠刘海林陈竹林
刘建忠 刘海林 陈竹林
【摘 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5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晚期手术)25例,实验组(早期手术)28例,对比分析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恢复优良率96.43%,对照组患者恢复优良率76.00%,实验组患者NIHSS、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3.57%,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24.00%,有統计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不同手术时机;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2-0-01
脑出血是高血压导致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原因为患者血压急剧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具有发病危急、病情严重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多通过手术清除患者脑部血肿,进而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降低颅内压,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生命安全[1]。但不同手术时机治疗手术效果差异较大,本研究目的在于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5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晚期手术)25例,实验组(早期手术)28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对比差异性较小(P>0.05)。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晚期手术),于发病后6-24h手术,实验组(早期手术),于发病后6h内进行手术,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降颅内压、脑水肿治疗等,局麻,选择合适穿刺点进行穿刺,使用一次性穿刺针穿刺到血肿腔,看到有血液流出,使用注射器抽出,生理盐水冲洗,直到颜色变浅,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和生理盐水,夹闭引流管,3h后放开引流管,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①恢复优良率,术后恢复良好,可独立生活为优,神经功能受损,部分生活可自理为良,无独立意识、生活无法自理为差[2]。②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情况,采用神经缺损功能(NIHSS)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测评,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越差[3]。③并发症发生概率。
1.4 数据统计分析 选用软件SPSS26.0,NIHSS、ADL评分行t检验(计量资料),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生概率行卡方检验(计数资料),P小于0.05为检验标准。
2 实验结果
2.1 恢复优良率对比 数据如表2。实验组患者恢复优良率96.43%,对照组患者恢复优良率76.00%,有统计意义,P<0.05。
2.2 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对比 数据如表3。术后,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实验组患者NIHSS、ADL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P<0.05。
2.3 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比 数据如表4。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3.57%,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24.00%,有统计意义,P<0.05。
3 讨论
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减轻对周围脑组织压迫作用,有利于改善脑血液状况,但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手术效果存在一定影响。临床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存在不同看法,大部分学者主张尽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可在半小时内形成血肿,六个小时后形成水肿,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病情逐渐加重,因此学者认为发病后六个小时内开展手术治疗,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对周围脑组织造成的损伤[4]。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早期手术干预可能引发术后再出血或继发性出血[5]。因此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时机的选择一直是临床存在争议的内容。本文将53例高血压患者分组进行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恢复优良率96.43%,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NIHSS、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3.57%,低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得到提升,并发症减少,且对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能力恢复有利。
参考文献
王旭华,赵明亮.不同手术时机小骨窗显微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5):71-73.
张艳军,孙海波,薛维华等.高血压脑出血最佳微创手术时机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2):56-58.
林雄哲,蔡奋忠,宋毓鸿等.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手术时机与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关系[J].海南医学,2017,28(17):2790-2792.
董小清.不同手术方式、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比较分析[J].吉林医学,2019,40(3):537-538.
陈昌瑞.不同手术时机与脑出血术后发生再出血及疗效关系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