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撷庆阳民俗文化 激发部编教学情怀

2019-11-27杨婷婷

学周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庆阳民俗文化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部编教材得到普及和使用。采撷民俗文化,对身边可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不仅可以吸收地方文化精髓,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而且可以培养人文情怀,感动学生生命。为学生认识脚下生活空间,爱祖国的情怀及今后成人成才奠基。具体来说,就是在文本教學中“采撷”,在综合实践中“采撷”,在写作训练中“采撷”。

关键词:庆阳;民俗文化;教学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32-010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2.09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注重的就是身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随着部编教材的普及和使用,语文课堂教学出现学生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知之甚少,对厮守在土地上的人民有陌生感、疏离感等新的问题,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面临新的挑战,我的语文课堂,经过自我尝试和创新后,终于发现采撷庆阳民俗文化,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对身边可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在扩大了语文外延的同时,可以发展学生多元化智能,在45分钟内,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容易掀起部编教与学的新高潮,更主要的是实现了内部驱动力下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

开发本土资源,引地方民俗文化进课堂,青岛教师王泽钊和潍坊的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在开学的两周之内,就把本学期的教材处理完毕,然后开发乡土文化,自己编写语文教材进行后续教学,他们的做法都先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印证了《语文课程标准》里的一句话:“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有尽可能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并开发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文本只是个例子,还有更多不是例子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开发、去尝试,从而激起教学碧波中的千层浪。

身处甘肃庆阳,我的家乡就有着无比丰厚的可开发性课程资源,走进它,就等于走进了一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文教科书,庆阳民俗文化的介入,就是一剂拯救亲情缺失的良药,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得力助手,更是学习过程中的源头活水。

一、在“文本教学”中“采撷”庆阳民俗文化,满足求知欲望,诱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我的家乡甘肃庆阳,本是中华民族最早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教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单元时,我让学生们周末回家找来香包和剪纸,上课时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手中的香包,学生就像炸开了锅,有说不完的话,且说得头头是道。写作更见效,就连平常不爱写作的学生,让写一篇说明文,也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写成的习作也几乎让你无可挑剔。

事实上,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它们所呈现的知识,所传递的情感,所表达的观念,无不源于自然、生活和社会,将其放到同类型的庆阳民俗文化背景下去解读,学生便会积极参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在“综合实践”中“采撷”庆阳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无限魅力,培养探索知识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

比如教学《吆喝》一文时,我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到各大市场用录音机收集吆喝声,准备在下一次上课前当着大家的面上台模仿,让其他学生猜一猜这些吆喝声分别是销售的哪种商品,并让学生对吆喝声进行简单的评论和介绍。每位学生在寻找、筛选、模仿等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知识的奥妙,激发了探索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写作”中“采撷”庆阳民俗文化,激活学生情感,感动学生生命,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庆阳民俗文化是一种“活的口头文字”,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均可以找到“活”的原型。如在八年级人物传记写作教学中,电影《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2007年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全国劳动模范”魏文清。便是“活”的教材。可以一改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就无话可说的尴尬。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注重的“生活教育”,注重身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实施的是生活化教学,在扩大了语文外延的同时,发展了学生多元智能,培养了生活能力,陶冶了生活情操,实现了内部驱动力下的主动学习。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创新者,更需要来自教者和学者的创新精神。采撷庆阳民俗文化,激发部编教学情怀,可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朱云生,赵惠文.现代语文教学中如何丰富、发扬、光大民俗文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6(4).

[2]史健.从传统民俗文化中汲取语文教学营养的有效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4).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杨婷婷(1973.2— ),女,汉族,甘肃庆阳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庆阳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Our Best Friend
燕昱 庆阳北石窟 油画作品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庆阳开展2015年市直国有林区森林保险理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