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2019-11-27罗有林
摘 要:新课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要求标准比较明确,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大力拓展学生视野。在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感受作品独特的魅力和引人入胜的创作手法。这就要求教师大力提高对外国文学的重视程度和授课能力;加强对学科难点的突破和深度钻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因势利导,在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理解能力上做足功夫,培养学习兴趣上强化训练。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31-012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1.111
一、综合学习,增加学习趣味性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他独特的历史传统和背景,独特的生活习俗,特有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这和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充斥着千差万别。高中学生学习外国文学可以说是牛刀初试,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局限。如果让尚未涉猎任何社会经验的成年人去体验一个陌生社会,去接受陌生世界的文化,那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更何况他们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孩子。“孩子的世界是兴趣的世界。”一旦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而培养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让他们去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进一步熟悉世界各国名家名作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写作方法,从而培养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
读懂历史才能更有效,更大范围地学习历史,同样的道理读懂文学才能更有兴趣、更加深入地去学习文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外国文学的讲解上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字面上的理解,要更加注重对作者的历史背景、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加强指导和学习;创设学生自主、自发学习的平台;从“媒体中发掘‘金矿”[1],充分利用外国影视、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哪个作家,宣扬爱国主义美德,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是他们共同的主题。教师在教学外国文学作品时,应及时把握这个共同的主题,去唤醒每个学生自身固有的民族自豪感,自发的爱国主义热情,真心向善、向美的情感、价值观,去诱发体会外国文学中渗透着的这些价值和情感的体验。进一步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极大的兴趣,去敲开外国文学这座宝库的大门。
二、提升品味,激活学生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不外乎首先是阅读作品,其次是鉴赏作品。而阅读的首要条件是要有足够的、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作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力量,为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打造宽广的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大量阅读一些国外作品,去欣赏一些国外优秀的影视作品。虽然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但它不是绝对独立的行为,而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配合下,展开的一项极富挑战的行为。
因为学生面对的是一扇全新的窗口。如果我们教师不能正确积极地去引导,学生的阅读也许会走许多弯路。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启迪学生并积极引导他们和那些作品进行心與心的对话,美与美的鉴赏。更要启发学生与教师进行阅读交流。在交流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把学生放在心里”[2],师生之间形成平等互助的形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教师的作用只是起到连接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大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进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美的乐趣。
三、转变观念,提高教学重视度
在外国文学作品中,较多运用意识流、蒙太奇、冷漠、同时性、荒诞等创作手法。对学生而言,这些创作手法还比较陌生,这给学生的阅读,教师的教学无疑增加了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和阅读,充分关注文化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解读外国文学作品。例如:泰戈尔的诗歌,莎士比亚的戏剧,村上春树和巴尔扎克的小说、川端康成的散文等,都是对世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家作品。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审美差异理解差异,个体差异和他们共同学习鉴赏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引导他们了解各个国家文学创作的特点,启发学生形成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这就是说让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出特色,教出水平,尤其是教学外国文学作品,由于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人文观、价值观,都存在很大差异。而每个学生也存在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品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更要注重学生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学习和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和精神之精髓。坚决杜绝“标准答案”“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这些既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又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迂腐陈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促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杨富昌.行走在“玩语文”的路上[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6(4):29.
[2]李镇西.得失寸心知[J].教师月刊,2015(4):39.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罗有林(1967.10— ),男,汉族,甘肃临洮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