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导向与能力培养:CATTI证书与BTI相互衔接的必要性研究
2019-11-27
(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 重庆 400031)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作为人才评价的官方标准,在引导并服务翻译教学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8年,CATTI实现了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教育的接轨,使MTI学位教育与翻译职称制度、翻译行业规范管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时至今日,CATTI是否有必要与翻译本科专业(Bachelo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BTI)人才培养有机衔接,鲜有学者进行深入而有系统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我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迄今只有10余年的历史。2006年,在前期充分论证与调研的基础上,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等3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开始,至今已有272所高校开设了翻译本科专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国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是在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下设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培养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国内职业型、研究生层面的翻译人才培养,始于2007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设立。这一年,国务院学位办同意在南京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进行MTI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至今已有249所高校开办了MTI专业学位点。
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时间虽然短暂,却在过去十余年中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人才培养理念逐渐清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包括实习实践教学体系)逐步优化,翻译专业教学师资逐渐完备,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建立,教学软硬件条件逐渐改善,培养质量评估监测方法逐渐合理。200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3个部委印发了《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衔接有关事项的通知》(学位〔2008〕28 号),明确要求入学前没有获得CATTI二级或二级以上证书的MTI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二级口译或笔译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①通知下发后,全国高校积极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努力探索CATTI二级证书与MTI 教育的衔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以说,CATTI职业资格证书与MTI教育的有机融合,使MTI教育的职业导向进一步明晰,是我国MTI教育的一大进步。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遗憾的是,作为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是否也应该适当引入CATTI证书,这方面的探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CNKI搜索引擎中以“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为主题词进行搜索,获得检索27篇,其中仅有1篇文章讨论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关系;以“CATTI”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获得检索结果44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10篇、期刊文章34篇②,期刊文章中与本科翻译教学或人才培养相关的仅有6篇。具体而言,在这6篇文章中,杨明[1]介绍了学生参与上海口译资格证书考试的情况,指出了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讨论虽然与翻译资格证书相关,但讨论的是上海口译资格证书,而不是CATTI考试证书。刘毅[2]基于他在某翻译公司CATTI三级笔译实务培训的教学经验和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以过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要培养译员的过程意识,但这里的译员培养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并非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刘世晓[3]论述了翻译资格证书对于选拔翻译人才的积极作用,指出要从更新观念、强大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入手,实现以证书考试促进翻译人才培养的目的,但文章并未具体说明是针对BTI还是MTI人才的培养,导致其讨论更多地停留于观念层面,并非严格意义上CATTI与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探讨。张晓玲[4]以太原工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例,结合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探讨将CATTI 笔译三级证书融入笔译教学,提出了“阅读+翻译”的教学模式。周红[5]提出了将学士学位教育与CATTI三级证书相衔接的观点,并就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如何与CATTI三级证书相衔接进行了探讨。
相关研究表明,国内关于CATTI与翻译教学或人才培养方面的讨论,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讨论对象主要为CATTI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或考试人员翻译能力的关系,缺乏CATTI与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相互衔接及其必要性的探讨。相关研究要么探讨CATTI考试折射出的考试人员能力与素质的不足,要么泛泛而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或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与CATTI证书的衔接。(2)现有研究中真正探讨CATTI证书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有机衔接的研究仅有董晓华[6]一人,但其研究重在如何衔接这一实践操作层面,缺乏理论层面的探讨,且针对的是师范类大学翻译专业的学生,对外语院校、单科性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等院校翻译专业的学生借鉴价值不足。(3)研究成果层次整体不高,影响力不够。现有研究仅有2篇发表在《中国翻译》和《上海科技翻译》等核心刊物上,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整体有待提升。
因此,在国内MTI教育已经与CATTI证书考试全面接轨的背景下,作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是否有必要与CATTI相互衔接?这是一个与国内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问题,涉及到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等诸多重大问题,有必要进行学理层面的探讨。
三、CATTI证书与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相互衔接的必要性
CATTI考试于2003年12月开始试点,至今已走过16个年头。经过16年的发展,CATTI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参与面广、认可度高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对于我国口笔译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明显的指挥棒作用。作为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MTI教育经验,实现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CATTI证书的衔接,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CATTI的职业导向与BTI的职业特性使二者的衔接具有根本契合
我国最早的翻译专业职务管理文件,是1986年3月31日公布实施的《翻译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当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需要,更好地培养和合理使用外语翻译人员,国家外交部牵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这一条例,并规定“翻译专业职务的名称定为:译审、副译审、翻译、助理翻译”,其中“译审、副译审为高级职务,翻译为中级职务,助理翻译为初级职务”,翻译职务“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实行聘任或任命制”③。掐指算来,这一文件至今已使用了33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语言服务产业崛起的翻译行业,从业人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家部委或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涉外口笔译人员,而是遍布于对外开放领域的各行各业。为了适应这一变化,2003年,中国外文局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推出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该考试的定位是“一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是“我国翻译系列职称评审制度的重大改革”,其目的是取代旧有的翻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制度④。
由此可见,CATTI考试在推出之初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一导向,外文局制定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明确通过考试并获得CATTI证书者“可以聘任为相应的翻译专业技术职务”,其中获得二、三级证书者“可以成为中国译协的普通会员”,获得一级证书者“可以成为中国译协的专家会员。”这种职业导向迅速得到了业界及各翻译行业公司的认可,纷纷把CATTI证书作为入职翻译行业的先决条件。
当然,类似的职业导向也清晰地体现在本科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上。《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7]。上述描述中“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定位,“较好的口笔译技能”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等要求,表明了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特性。同时,很多专家指出,作为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部分,翻译本科专业人才是“通过专门化的教育(训练)掌握口译或笔译技能,以翻译(口译或笔译)为职业的专门化人才”;职业化是翻译专业人才的显著特点,毕业生需“按照国际、国内同行的翻译职业规范从事口译或笔译实践活动,以口译或笔译工作为职业并为完善这一职业而努力”[8]。柴明熲[9]也指出,翻译是一个职业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翻译工作者应该掌握两种及以上工作语言,除此以外还应该“熟悉与翻译业务相关的知识”,并具有翻译职业操守,熟悉各类项目管理、翻译流程及“与翻译相关的其他知识与技能”。
因此,CATTI证书强烈的职业导向和翻译本科专业显著的职业特性,使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CATTI证书的衔接具有了根本的契合。
(二) CATTI的能力指向与BTI能力培养导向使二者的衔接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随着全球翻译产业的崛起,翻译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由于翻译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翻译能力及其构成要素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10]-[14],其中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习得过程与评估研究小组(PACTE)的翻译“六成分”说(见图1)得到了国外学界的广泛认可。PACTE认为,翻译能力由以下六个成分组成:一是双语子能力,指翻译中与源语和目的语相关的社会语言学知识、语用知识、语法知识、文本知识和词汇积累等;二是语言外子能力,指译者专业学科以外的常识性知识,如百科知识、主题知识和跨文化知识;三是翻译知识子能力,指译者对翻译与翻译职业方面的知识,包括对翻译过程、方法、程序、原则、目的和对象的了解等;四是工具子能力,即译者掌握信息技术、使用文献和操作翻译工具的能力;五是心理生理要素,指影响翻译过程的认知、行为及心理生理特征,如记忆力、注意力、持久性、创造性等;六是策略子能力,是译者翻译能力的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负责协调其他子能力,以确保翻译过程中所有问题得到有效处理[15]。
图1 PACTE翻译能力“六成分说”示意图
在国内学界,文军、李红霞[16]3提出的模型(见图2)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在他们看来,翻译能力是一个层级结构,主要由“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两大一级能力组成,前者包括“语言/文本能力”“自我评估能力”“策略能力”“IT能力”和“工具书使用能力”五个二级子能力,而后者则包括“翻译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职业素养”三个二级子能力。
图2 文军翻译能力构成框架图
如果我们对以上两个典型的翻译能力模型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翻译能力是一个由多个不同子能力构成的综合体,是由多种子能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综合性能力,其核心是“译者从事翻译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17]。我们不妨借鉴以上两种模式,把双语转换能力作为核心能力,下面包括双语技能、翻译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翻译职业意识等四个板块(简称“一核心四板块说”)。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课程分为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能力三大模块。这三大模块的设立,跟“一核心四板块说”的能力内涵是基本对应的。这一对应在《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应该具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综合素质等四种素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翻译知识等三种知识,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等两种能力[18]293。可见,不管是国内外学者,还是教育部出台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或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都强调翻译人才翻译能力的培养。
这种能力导向在CATTI考试中也有明确的体现。CATTI考试从2003年12月首次试点以来,参考人数不断增长,考试的权威性不断提升,考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截至 2018年上半年,参考人数也从最初的单次考试人数1600人上升到10.24万人,其中笔译报名91085人,口译报名11320人,累计报考人数达到82万人次,已有9.8万人次获得了翻译资格证书⑤。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CATTI考试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考试具有明确的翻译能力指向。
具体而言,CATTI考试分为口笔译两大类别,英、日、法、俄、德、阿拉伯、西班牙七个语种和资深翻译、口笔译翻译一级、二级、三级等4个等级,分别通过评审(资深翻译)、考试与评价相结合(一级口笔译)和考试(二、三级口笔译)等方式取得。每一种考试均制定有详细的考试大纲,对考试的目的、科目与基本要求有明确的要求。笔者对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的CATTI英语二、三级证书的考试要求进行了梳理(详见表1),通过表1可以看出,CATTI考试的分级虽然不同,但考试重点检测的都是应试者的词汇语法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双语互译技巧和双语口笔译转换能力。这种能力指向与翻译专业本科人才的能力培养导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使二者的衔接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表1CATTI英语口笔译二三级能力要求一览表⑥
(三)当前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急需引入CATTI证书考试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秘书处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11月,翻译本科专业开办院校达到100余所,实际招生人数达到14693人[18]290。但时至今日,翻译本科专业开办院校已经增至272所,如果将2013至2019这六年的时间差计算在内,保守估计,全国高校翻译专业本科实际招生人数应该达到25000人。翻译本科专业的开办,对于健全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无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是人才培养理念的问题。翻译本科专业要培养的是专业型、应用型的职业翻译人才,这跟传统的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不同的。在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中,翻译技能仅仅作为外语人才的基本技能之一进行传授,忽视了翻译专业人才的专门性与特殊性,而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则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是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根据这一理念,按照这一理解,懂外语的人才不一定就是合格的翻译人才。把外语人才等于翻译专业人才,这是一种误区[8]13。因此,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遵循翻译的专门性与特殊性,按照翻译专业的内在规律进行,否则,我们培养的人才必然是与翻译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脱节的人才。
其次是教育内容的问题。由于翻译专业是在传统英语专业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专业,很多高校的翻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未能将翻译专业与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的翻译方向区别开来,导致翻译专业的教学内容仍然以文学文本和文学题材为主,不符合翻译职业的实际。美国著名翻译研究学者奈达认为,文学翻译在全部翻译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5%;根据费德利佳(Scarpa Federica)的研究,文学翻译实际上仅占世界翻译总量的 1%[19]102。随着翻译产业的崛起和语言服务业的兴起,非文学翻译的比例可以说正在以几何数字激增。因此,翻译专业的教学材料应该在兼顾文学翻译的同时,以实用类教学素材为主。另外,当前国内部分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缺少翻译技术教学与翻译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课程,这又与翻译职业的需求不一致。苗菊、王少爽[20]66认为,翻译技术教学应该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机器翻译、电子词典、文字处理软件、图片处理工具、互联网资源、搜索工具、数据库、网络交流工具软件等各种翻译技术的介绍与使用”,相关课程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网络与信息技术”“翻译项目管理”“本地化行业翻译实务”“网站本地化管理”“翻译术语及语料库管理”等。然而,根据王晨爽、文军[21]81的研究,国内大多数开设有MTI教学点的高校仅仅开设有“计算机辅助翻译”这1门课程,开设2门以上课程的学校仅占两成。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尚且如此,翻译本科专业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与此类似,全国高校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真正开设有翻译职业素养课程的,真的属于凤毛麟角。
第三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虽然,翻译专业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但从整体上看,翻译专业的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练习评讲”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形式过于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反馈较为局限,不能达到深层次的认知性交流。另外,此模式拘泥于课堂教学,缺少实景实做,不能模拟翻译的真实场景,学生缺乏真实的场景认知。最后,该模式对学生的知识面和翻译速度侧重也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速度与效率意识。
以上国内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典型问题,如果与CATTI证书有机衔接,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缓解。首先,CATTI证书考试显著的职业导向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突出职业特性和职业导向。周红[5]67指出,社会对职业翻译的要求主要包括:(1)双语语言文化能力;(2)工具应用能力;(3)知识体系(最好具备在某个专业领域相对完善的知识背景);(4)学习能力;(5)职业素养。CATTI考试对以上五种职业能力均有涉及,对于我们加强翻译人才培养的职业意识与能力意识,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在考试内容方面,CATTI证书很少考查文学文本的翻译,考查内容以时政类文本为主,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有助于改变现有翻译专业教学内容单一的局面。最后,CATTI证书对应试者的翻译速度、语言能力、职业素养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详见表1),这有助于促进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中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
结语
经过16年的发展,CATTI证书已经不断成熟完善并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成为目前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中最为成功的项目,引起了港、澳、台地区和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关注。之所以这样,跟该证书强烈的职业导向和能力培养指向是分不开的。鉴于该证书已经与MTI教育接轨并取得显著的成绩,将翻译本科专业教育与CATTI证书有机衔接是非常必要的,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注释:
①④ 以下引用除注明出处外,均来自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网站: http://www.catti.net.cn/,检索时间为2018年12月1日。
② 检索时间为2018年12月1日。
③ 见中国译协网:http://www.tac-online.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 =389&id=1249,2018年12月1日检索。
⑤ 2018年上半年翻译资格考试报考突破10万人.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网站. http://www.catti.net.cn/2018-05/21/content_753248.htm,2018年12月1日检索。
⑥ 表格根据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网站CATTI英语二三级口笔译考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