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让看病不再烦
2019-11-27策划本刊编辑部
策划/本刊编辑部
采写/本刊记者 方敏
周日,小王带着自己的母亲去浙江医院看病。小王的母亲患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最近老是感到胸闷且呼吸困难。听说最近以来很多医院都进行了医疗改革,看病流程都用上了互联网,减少了看病排队时间,非常方便。但小王怕母亲不懂互联网操作,于是一同前往。
多种形式预约挂号
到了医院以后,母亲直接往挂号排队窗口的方向走去,小王阻止道:“妈,不用排队,我早就在‘浙里办’APP上帮您进行了预约挂号,在自助机上直接取号行了,很方便的。”一开始母亲不相信,直到小王从自助机上取出挂号单拿给母亲看,母亲感叹道:“现在互联网真方便,但是我们老年人都不会操作,生怕出现什么差错,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社会上骗子也多,我也怕骗子利用我们老年人不懂互联网,趁机钻空子。以后你如果没时间陪我看病,我还是自己在人工窗口排队挂号保险些。”听了母亲的担忧,小王笑了:“这您不用担心,现在医院的预约方式很多的,我们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电话预约等多种形式,也可以在自助机上自己挂号,不用在挂号窗口排这么长的队伍,再说您腿脚也不好,站这么长时间也累得慌。您不会操作自助机也没关系。”小王往旁边指了指,顺着小王手指的方向,母亲看到自助机旁边站了很多志愿者,“这些人是医院的志愿者,专门针对不会使用自助机的患者进行指导服务的,您不用担心骗子钻空子。”小王道。母亲满意地点点头。
(志愿者正在指导患者操作自助机)
院长有话说:浙江医院副院长宋柏杉说道,医院里的自助挂号机,主要是针对以往大型医院排队挂号队伍长、等待时间久、同时造成医院拥挤堵塞的现状而设计,可以满足病人自助挂号、自助预约、自助充值、收费项目信息查询等需求,大大减少患者人工窗口排队时间,改善患者就医体验。针对不会操作的患者,还配备了专门的志愿者,帮助他们完成操作流程。医院还保留了几个人工窗口,患者也可以去人工窗口排队就医。
省级医院的检验检查结果均可共享
到了医生诊室,医生简单询问了母亲的症状,又询问了既往病史。这时母亲发现以前做过的胸片和心脏B超忘记带过来了,自己年纪也大了,记不清楚检查结果,有点着急,想让小王回家去拿,好为医生诊断做参考依据。谁知医生却摆摆手,在电脑键盘上啪啪敲了几下,就出现了母亲以往在省级医院做过的检查报告。“连这都可以查到?”母亲惊讶道,“以前我看病都要带上以前拍的片子让医生看,还老是忘带,有的时候还要跑回家去拿,再跑回来,特别麻烦。”小王哈哈笑道:“妈,现在医院开通了省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共享,无论您在哪家省级医院做的检查,在医生电脑里都可以查看到了,以后啊,就不用带厚厚的检查检验结果到处跑了!”“那可真是太方便了!以后就不用跑来跑去了,真是‘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我能不能看看自己以前的检查结果呀?”看着母亲跃跃欲试的样子,小王说:“妈,您别着急,我已经将您的社保卡和‘浙里办’APP绑定在一起了,您以前的检查结果,我们在APP上就可以看到。”说罢,小王打开手机“浙里办”APP,在首页-服务-医疗健康-居民电子健康卡-报告检查里,找到了母亲以往在省级医院的检查报告结果。
(“浙里办”APP里省级医院的检查报告)
院长有话说:常规病历本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医院诊治病人的记录只保存在本医院。以前看病,尤其是患了慢病的老年人,去其他医院检查总是要带上厚厚的病历本以及各种检查结果,如果忘记带了,老人家记性也差,对以往的检查结果又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只能把做过的检查再做一遍,耗时耗力。病人建立电子病历,医院之间病人病历和检查检验信息的共享,能为医生和病人带来极大的便利,节省医生诊治时间,避免重复检查诊治时间。
诊疗中心制让患者少跑腿
医生看了母亲以前的检查结果和目前的症状,怀疑是心肌缺血,需要去做心脏彩超检查,医生帮母亲做了诊间结算和诊间挂号后,小王就直接带着母亲去做检查了。做心超检查的地方也是在诊区,不用专门跑到特定的检查区域,小王带着母亲很快就做好了检查。母亲感叹:“以前看病手续繁琐,就拿今天检查的事情来说,最起码先去排队结算,然后再排队挂号,挂好号后,还要跑老远,到专门的检查区域去做检查,楼上楼下,来来回回,看病就和打仗一样!今天一次性办好,真是省心省时省力。”
院长有话说:医院推行的“诊疗中心制”模式,突破传统诊治的“患者围着医生转”模式,设立了脑科中心、心脏中心、妇产中心、儿科中心等诊疗中心,实现了“医生围着病人转,技术围着疾病转”的格局,为病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诊疗服务。就拿上述小王母亲的看病经历为例子,医院里的心脏中心设有4个专科门诊: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心脏康复科、血管外科,并设心超、心电检查等,在诊区内就可以进行相关检查,不需要患者楼上楼下跑,让患者“最多跑一次”。同时设有“多学科联合门诊”,如果医生遇到疑难患者,可以组织相关学科进行会诊讨论,为患者制订科学诊疗方案,大大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只需一个码看病不用卡
做完了检查,母亲还是有些疑惑,问小王:“我病历不用带,医生可以在电脑上查看到我的电子病历,那如果我的医保卡也忘记带了呢?那我怎么看病呢?能不能用我的医保卡挂号、结算呢?”小王解释道:“可以用手机呀!您在‘浙里办’APP里有张健康医保卡,这和您的医保卡是绑定在一起的,里边有个健康二维码,就算您医保卡忘记带了,也可以通过这个健康二维码进行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等,就算是检查结果,也可以同步到这张卡中,以后自己也可以查看,可以说一码在手,看病我有!”
院长有话说:“健康医保卡”是电子健康卡和电子社保卡互绑互认、融合而成,2019年正式上线。其中,电子健康卡由卫生健康部门发行,它如同一份健康档案,串联起老百姓在不同医院的就诊情况;电子社保卡则由社会保障部门发行,主要承担医保结算、金融支付等功能。这两卡是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要载体,两卡的融合将逐步取消医院自发实体就诊卡,实现预约挂号、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医保结算、移动付费等功能的“一网通办”。在医院还设有进行智慧医疗改革前许多外地患者可能有这样的体验:以往看病,由于各个医院的诊疗卡不能通用,患者信息不能共享,每到一家医院看病,就要办理一张就诊卡。如今的“两卡融合”将逐步取消医院自发实体就诊卡实现预约挂号、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医保结算、移动付费等功能“一网通办”。“健康医保卡”可以说是打破了医院之间信息“壁垒”,无论去哪家医院看病,只需要一个电子健康码就可以了。这是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
刷脸就医新体验
听了小王的叙述,母亲还是有点担忧,继续问道:“那如果我不带卡、不带现金、手机里也没有健康二维码,还能看病吗?”小王说:“可以啊,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应用在医疗领域,挂号、结算、建档都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完成。”母亲只在超市里见过别人用刷脸支付,没想到医院里也可以,于是提出自己也想尝试的要求。小王说:“好呀,咱们先去医生诊室复诊,等医生开好药之后给您诊间结算,您就可以试试了。”于是,两人带着检查结果到了医生诊室。
(诊间刷脸结算)
院长有话说: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在国家大力发展“智慧医疗”的趋势下,人脸识别具有很高的技术成熟度,刷脸支付可以为患者就医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也可以大大减少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身份认证的工作量,为医疗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此外,人脸识别系统不仅仅可以用于诊间结算,还可以通过自助挂号机进行自动建档和挂号。
无感建档第一次来到医院就诊的患者,需建档后才能挂号。以往,患者凭身份证或医保卡建档,现在,即使患者未带任何证件,也能在智能自助服务终端机上刷脸识别个人信息,完成建档步骤。
挂号已经建档的患者,可通过智能自助服务终端机“人脸识别”选项直接进入系统挂号。
发药机器人让取药更快捷
(通过自助挂号机进行刷脸建档)
医生给母亲开好药后,小王领着母亲去药房拿药。在药房的自助机上取好号后,小王就陪着母亲在一旁等待,人有点多,但是叫号很快,没过一会儿就拿到药了。母亲担心:“人这么多,都没怎么排队,医生会不会把药取错呀?”说罢就拿着处方单子一个一个核对。小王安慰道:“这个您不用担心,现在取药、发药的都是机器人,我们取号以后,发药机器人就会获得相应的药品处方信息,通过机械臂将所需药品准确夹出,再通过输送带和螺旋滑梯传送至取药窗口。整个取药、发药过程仅需8~12秒,患者基本上不用排队,随到随取。这个取药机器人还能自动识别过期药,在取药的时候能够自动避开,相比以往人工取药,精确度大大提升!”“那要是机器出现故障了怎么办?药取错了可不是小事!”很显然,母亲对这项“黑科技”仍旧心存芥蒂。小王继续解释道:“这个您也不用担心,取药窗口处设有药师工作台,为了保证药物的正确发放,药师们会根据处方信息再次核对药品信息,之后再交到患者手中。”
院长有话说:之前的预约、挂号、结算等环节,我们可以自主完成,减少了排队时间,那么取药这个环节也应该做到快捷取药,让患者少排队甚至不排队。引进发药机器人大大减少患者排队取药时间,提高了效率。
查房机器人给患者贴心服务
听了小王的话,母亲若有所思。问道:“既然你说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那医院里有没有其他的机器人,可以为患者提供服务?”小王道:“有的呀,我同事的爸爸生病住院,在病房就有一个机器人,给他进行健康教育,交代他用药注意事项,它还能帮行动不便的患者运送药物。特别好玩!”为了满足母亲的好奇心,小王就带着母亲到病房去看了看这个查房机器人。
(病房区过道里正在工作的查房机器人)
院长有话说:以往,查房、健康教育这种事情都是由医院内的护士完成,现在交给机器人去做,护士们可以更加专注观测病人病情,使工作做得更加完善。机器人内置导航系统,只要收到指令,就可以直奔病房,避障技术可以让它在过道遇见行人时让开。只要将相关资料导入,机器人就能把医护人员想要传递给患者的内容以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播报给患者。此外,它的“脖子”后边挂着一个背篓,能帮助患者运送小型物品。
宽体小车物流系统——医院里的“快递小哥”
看到查房机器人后,母亲喜欢得不行,但是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个机器人好是好,但是后边那个小背篓太小了,能运送的东西十分有限,如果需要运送大而笨重的物品,机器人显然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是人力运送的话,未免太紧张。”“是的呀,机器人的主要工作是查房和健康教育,如果让他来运输的话,难免力不从心。不过,医院有自己的物流系统。”小王往天花板指了指,母亲看见天花板上有很多用来运送货物的通道,一个个宽体小箱子沿着这一条条通道“跑”来“跑”去,“这些都是医院里的‘快递小哥’,很多急需的医疗物资都是通过这些宽箱体小车在医院里运输的,这样的话,不仅节约了人力,患者家属也不需要跑来跑去去取大体积药品了。
院长有话说:以前手术室里的手术器械需要外勤人员人工运送,如今通过小车物流就可以直接送达。它就像一个快递小哥或空中出租车,将药品、手术器械等急需的物资,如药品、手术器械等,在一两分钟之内送到不同楼层的各个病区、手术室、病理房、药房等物流停靠站,这样的停靠站总共有37处,63台小车每天要跑4000多公里,一年内发车4万余次。
互联网医院升级智慧医疗
母亲又再次发问:“如果哪一天,我人在外地,你又不在我身边,我突然发病,附近又没有熟悉的医院,那我该怎么办呢?”小王说:“这个您也不用担心,现在网上都有互联网医院,您如果不方便出门,或者人在外地,可以登录‘浙里办’APP,可以和医院的各大专家在线问诊,线上支付。”说着,小王打开了手机。
院长有话说:2018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出台《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为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监督保障。目前,各地互联网医院将诊疗对象限定在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患者人群。互联网医院的发展完善,有助于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也将为偏远地区患者带来便利。
出生一件事最多跑一次
看完了互联网医院,母亲欣喜道:“现在的医院真方便,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病!有这么多优质的医疗服务,以后兰兰生孩子就放心多了!”兰兰是小王的妻子,目前已经怀孕八周,小王整日沉浸在即将要当爸爸的喜悦之情中,没少向已经有孩子的同事“取经”。说起生孩子,小王想起了之前同事跟自己说过的关于办理婴儿出生手续的事情。“你知道吗?现在婴儿出生办理的各种证件,根本就不用跑派出所和社区医院。孩子父母只需要下载“杭州健康通”APP,进入“电子版母子健康手册”模块,熟悉流程后,填写“出生一件事”办理登记表,勾选需要办理的项目后,按照要求填写信息、证件上传等,再下载打印就可以了。我同事的孩子出生后,就在医院内办好了宝宝的出生证、预防接种证、婴幼儿保健册、家庭医生签约(母子健康手册)等,并完成了户口申报。以前好几天才能办好的事情,现在半天时间就可以完成。”
院长有话说:一个新生命诞生是全家人的高兴,但是出生后办理的各种证件却让全家人头疼。以往孩子出生后,我们要办理预防接种证、出生证、户口、医保等需要跑不同的地方。现在,只需要一个手机APP,不出医院就可以搞定。
家庭医生签约社区居民
说完了孩子,母亲又开始说老人:“孩子出生让人操心,老人的健康问题也让人担心。我们小区里有很多得了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老年人,这些老人的子女又忙于工作,不在身边,没办法好好照顾老人。家里请个保姆也不放心,保姆哪有医生懂得多?要是每家都有一个医生专门管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就好啦!这样我也不用天天跑大医院。”小王赞同道:“像糖尿病、高血压这种慢性病,不仅需要长时间地吃药,更需要健康管理,通过生活习惯干预来控制病情。现在,我们社区里有些老年人签约了家庭医生,这些家庭医生都是社区医院里的医生。您别信不过他们,治疗个头疼脑热的小病、术后康复治疗什么的,他们还是很专业的。最近,社区医院来了一个省级医院的专家坐诊,对社区医院的医生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他们的医术水平,减少患者的误诊、漏诊概率,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还有这么好的事情?那我这心脏不太好的,是不是也可以签约家庭医生呢?”“可以的,现在签约家庭医生,签约费用还可以优惠,其他的费用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优惠。”
院长有话说:以往人们不管大病小病都习惯往三甲医院跑,结果是三甲医院的优质稀缺资源往往被取药、小病等占据,造成了医疗资源配置的大量浪费。而反观二级及以下的基层医院,包括社区医院等,却常常门可罗雀,医疗资源被闲置。这种医疗资源的结构性稀缺已经成为城市医疗服务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省级大型医院相比,和居民联系最为紧密的往往是社区,和居民互动最频繁的也是社区,因此,在社区里设立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方便且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是医疗改革的不二选择。在2016年底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家庭医生制度被确定为“十三五”深化医疗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自从实施“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以来,浙江省内很多社区居民签约了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的签约对象多数为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人等,家庭医生可以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病情做出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建立社区家庭健康档案。比如针对慢病患者,家庭医生会提供慢病管理、家庭保健、康复治疗等服务;针对失独老人,家庭医生会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如果患者是大病、重病,家庭医生会上报上级医院,由大医院接收病人进行诊疗,后续的康复治疗再转回社区医院,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针对社区医院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够高的问题,一些省级医院会派出专家到社区医院坐诊,对家庭医生队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是《黄帝内经》里提到的从治病到防病的健康医学模式。无论是疾病还是灾难,老百姓都会无时无刻保持着预防的心态。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点以治疗为主转为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医院内各种“黑科技”纷纷上线,医生和患者的角色也在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医生从患者疾病的监护者,变成了患者的健康顾问,患者从被动接受医嘱,到主动寻求健康咨询,患者的健康意识逐渐觉醒。医院的诊疗模式,也从“患者围着医生转”变成了“医生围着患者转”,社区家庭医生模式遍地开花。智慧医疗让广大患者及家属体验到了互联网+医疗所带来的便利与好处,其新应用还在不断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