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气 豪情 意境美—孟庸的中国画

2019-11-27邵大箴

艺术品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三峡美感笔墨

文/邵大箴

千华挹秀图 145cm×362cm 纸本设色 2001年

孟庸的画有鲜明的个性面貌,予人第一感觉是大气,有格局,充满激情,细细品尝,进一步感到内容充实,有文化内涵,有境界,耐人寻味。

画,不论人物、山水或花鸟,构图、布局都需要有适当的安排,要有场面感和氛围感,出发点和最后效果忌小气,即使单个人像、几棵树木或花草,能使人乍一看有整体印象,继而留步欣赏,玩味细节。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好画远看要有势,近观要有质的道理。所谓势,是指整体结构有力度,予人视觉征服感;而质,是指笔墨语言造成的美感,笔线曲折有致和墨色浓淡虚实所组成的韵味。

上面说的是绘画创作和欣赏的形式美感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美术界往往较多关注作品的题材内容,对形式语言不够重视,需知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是通过形式语言传达出来的,缺乏形式美感的作品是不能让人动情、感人肺腑的。孟庸对绘画形式美很早就敏感,在他从事绘画创作之后不久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和追求,这可能与他的艺术天赋有关。古今中外论述艺术创作,一般是要讲天赋的,这是不应回避的问题,不过不能由此提倡唯天赋论,否认后天的勤奋和努力。孟庸艺术上的成功既靠不平常的天分,也靠后天在白山艺术学校受到的良好教育与训练,以及自己不懈的追求。在鞍山担任与美术有关的文化部门领导工作的经历,以及受到艺术大家蒋兆和、傅抱石的亲自传授技艺,对他的艺术成长影响也很大。他勤于基本功的训练,重视绘画手艺特别是娴熟笔墨语言的掌握,同时不断深入生活,细心观察和体验客观世界,以及研磨经典名作,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使他很早在作品中展示才能和智慧,奉献不少杰作,如《旱天雷》(1964),在描绘80多个人物的长卷中,用变化有致的构图和质朴的造型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人们挑水抗旱的壮阔场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热烈高涨的劳动热情;而于1991年开始创作,用一年时间完成的长卷《百人高跷图》(1600cm×100cm)则是描写作者出生与成长地海城的风俗人情—高跷过街楼群舞场面。由于一直热爱和积极参加和组织这类舞蹈活动,情景烂熟于心,孟庸在无预稿的情况下,凭借写生和心中积累的印象,按照构图和笔墨需要,随手乘兴写来,画面上数以百计的各种人物以不同高跷舞姿尽展风采,完成了一件描写民间风俗的绘画杰作。

孟庸创作大幅和组织大场面的才能,也反映在他的山水画中,1991年的《放舟三峡图》(100cm×1600cm)是凭借1982年随辽宁画家代表团游览长江三峡存留在心中的强烈印象创作的,虽然不是如实描写,而是写胸中丘壑,抒三峡之情,但三峡变化无穷的景致,呼之欲出。这种创作方法符合传统山水画创作原理,画家师造化不是简单的直接写生,而是依据自己观察、体验和心得,其中包括用写生搜集的素材,画心中的自然。《放舟三峡图》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作者能不受面对自然写生的限制,用放舟观览的方式,表现穿越三峡畅游的所见所感和内心难以抑制的激情。

由于孟庸深刻理解中国画既重视以客观自然为资源,更重视主观创造和写心写意的原理,他的其他大幅山水画如《千华挹秀图》《千华松泉图》《千山图》《黄山烟云》等,都以客观自然为基础,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技巧、技法,包括在多层次运笔、用墨、敷色和反复调整的“三七二十一的方层山水画秘法”,以及根据长期在千山的观察创造的“千山冰雪痕”皴法等。他如此善于和敢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进行艺术再创造,表明他熟练掌握了传统中国画意象创造的秘诀。

百人高跷图 100cm×1600cm 纸本设色 1991年

孟庸的人物画题材比较广泛,有描写真实历史人物、古典文艺作品和宗教、传说中人物,也有描写现实生活中工、农、兵和知识分子,手法、技巧多样,有写实造型,也有夸张表现,但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他的花鸟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概言之,他笔下的人物、山水和花鸟,在笔墨勾、勒、点、擦、皴、染和墨的浓淡虚实中,因有雄厚的书法功底,故能尽情地表现美感和力感,努力创造意境美。

值得一提的是,出生在白水黑土北方大自然和接受以雄浑、粗犷为特色的北派艺术滋养的孟庸,在自己艺术成长过程中既利用了故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发掘北方文化中壮美的特色,又机智、聪慧地吸收了南方文化中柔和、秀美的元素,在北方世界中创造出兼壮美与秀美于一体的绘画。

我认为,孟庸是当代杰出的中国画画家,他的艺术创作是当今东北画界的一绝!

猜你喜欢

三峡美感笔墨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原来你是李白的三峡
笔墨童年
几何映射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
无花果香溢三峡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