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肃府本”《淳化阁帖》

2019-11-27文/刘

艺术品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刻石拓本二王

文/刘 光

对于绝大多数学习书法的朋友而言,恐怕十分缺乏对于不同版本的关注,特别是各种良莠不齐的拓本。笔者注意到,明清时期的一些书法家,特别是一些小“名头”的,往往下笔笔力不弱,但格调不高。究其原因,恐怕问题出在了取法对象上。拓本的早晚、翻刻、作伪并不是新鲜的话题,但当学习书法的朋友们面对市面上林林总总的出版物时,难免会难分高下。而一旦选错学习对象,或许将对学书者造成一定阶段的误导。

有鉴于此,我们希望能为大家推荐一些非常不错的版本。比如这套《淳化阁帖》,就十分值得关注。

《淳化阁帖》的得名,是由于其编纂刊刻于淳化三年(992)。宋王朝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国策,也因此,文艺尤为发达。尽管宋太宗本人的书法并不见佳,但是他对文化思想领域却有着一定的作为,而《淳化阁帖》就是文化方面著名的“工程”之一。

《淳化阁帖》的主持编著者,是当时的翰林侍书王著。王著字知微,工书,《宋史》中评价他的书法“笔迹甚媚,颇有家法”。也有史料说王著的书法“独步一时……但见形范,而无神妙”,综合考量,知其书法长处在于能得妍美,但是笔力缺乏刚健的一面,更缺少蕴藉深刻之美。或许是王著这样的审美局限,造成了《淳化阁帖》中的一些问题。至于这部法帖最初是摹勒刊刻于石板上还是枣木板(一般认为是枣木板)上,学界也曾有不小的争议。

但究其内容,不得不说,有人将《淳化阁帖》称为书法史上的“圣经”,确有贴切之处。《淳化阁帖》共分十卷,前五卷收录了自仓颉至宋的历代君臣的书作;后五卷则专门收录“二王”书作。其中,第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这部收录了自先秦至隋唐间一千余年里的帝王、名臣以及著名书法家等一百余人四百多件作品的丛帖,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书法史的走向。而且,这部丛帖也开后世刻帖之风,被誉为“法帖之祖”。后世重辑翻摹者亦夥,著名的如《绛帖》《潭帖》等。也由于这部刻帖,使得“二王”书法广为传布,以至于形成了“天下书法归‘二王’”的说法。

《淳化阁帖肃府本》摹刻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初,太祖朱元璋将一部宋拓《淳化阁帖》(八卷)赐给位于甘肃兰州的肃庄王(朱瑛),以为传代之宝。后,张鹤鸣于1615年向肃宪王借得此本,与李子崇藏本对照,认为“神彩泛溢”。后,温如玉(字伯坚,工书法)、张应召(字用之,善书画,师事温如玉)“奉肃藩令旨”,以富平石镌刻而成,前后历时七年。至于卷九和卷十的出处,有学者认为卷九乃“别从一本摹入”,卷十出自《修内司帖》。又因此本藏于肃王府东书院遵训阁,故称“肃府本”“肃王府本”“遵训阁本”“兰州本”。该帖后还依次刻肃宪王朱坤尧、肃世子朱识鋐以及张鹤鸣、王铎等的题跋。然而此帖刻石毁于明末流寇作乱,故拓本稀少。清顺治十一年(1654)虽经补全,但不久再次损坏。直至宣统二年(1910),翰林刘尔忻将剩余刻石移至兰州文庙尊经阁,才得到保护。自1966年起,刻石由甘肃省博物馆保存至今。

“肃府本”《淳化阁帖》底本上乘、摹刻精到、拓工颇佳,是临习、研究书法不可或缺的材料。基于上述说明文字,我们希望看到读者朋友们能够通过这部刻帖,进入到书法的学习、研究中来,感受到书法之美与传统文化之美。这套《淳化阁帖》(全十册)以“肃府本”为底本,近日已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刻石拓本二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谈秦七刻石
《贾养材墓志》拓本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