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恭《青山白云图》考辨
2019-11-27文/刘翟
文 /刘 翟
元 高克恭 青山白云图 188.3cm×110.5cm 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青山白云图》,绢本立轴,浅设色,画心纵188.3厘米,横110.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过往的美术史及书画鉴定论著中,少有针对《青山白云图》的研究,据笔者目前所查阅的资料来看,仅有傅申和吴保合二位学者曾在其学术著作之中论及此件作品。其中,傅申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九件高克恭立轴画作①当中,仅有《云横秀岭图》一件确定为真迹,而《青山白云图》则可能是有据的临仿本,在研究高克恭绘画时可列入参考②;吴保合曾著有《高克恭研究》一书,对高克恭的时代背景、生平、绘画作品及画史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论述,他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云横秀岭图》作为高克恭画风的标准断代尺度,认为《青山白云图》笔墨及造型的时代风格无法上接元初,应当是采取高克恭画风特征组合而成的一件伪作③。对于《青山白云图》,二位学者均仅略作数语,而未进行具体的画面比照及相关问题考证,故笔者认为,对此作进行再讨论是颇有必要的。
《青山白云图》的画面中上部画有一座峰峦层迭的高山,这是画面的主体,其山势高峻挺拔,云雾缭绕其间,山下则有缓坡、桥浦、流水、树林、房屋等。该作品无画家本人款署及钤印,于画心上方从右至左依次有王士熙、姚庸、张翥、周伯琦等四人题跋,据题跋内容,该作被命名为高克恭《青山白云图》。现录其题跋内容如下:
“大元能画者第一,青山白云,甚有远致。业儒潇洒,戴包巾着长袍,为刑部尚书。其言:‘子不得证父,妻不得证夫,奴不得讦主。’此乃纲常中正道也。至今着为令格,真乃国家养成,传之千古。今见青山白云一轴,士熙晚生后辈,延祐四年封赠尚书,士熙实当笔,后为浙东廉使。其子名枢,为绍兴路同知,以尚书文集请余作序。催取为南台侍御,行急不曾作得序文。高同知今在何处?其人病弱,不能世其家,可叹也哉!
吴山重迭粉闱高,有客晨兴洒墨毫,百两真珠难买得,越峰压倒涌金涛。
中奉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东平王士熙顿首谨题。”
“省䑓勋旧五朝臣,此老初非以画闻。游戏未忘尘外想,两间茅屋万山云。月射羊冈玉树林,山斋犹在白云深。牢藏秋月堂中藁,沧海骊珠不易寻。高尚书坟今在房山羊头冈下。西岩老人姚庸拜手。”
“西域才人画似诗,云山高下墨淋漓。前身吴越诗中伯,文采风流照一时。岩空谷回野云深,路绕溪桥岸绕林。何处幽人专一壑,数间茅屋对山阴。太中大夫监察御史周伯琦题。”
在此四家题跋的上方,有乾隆帝壬辰年题诗一首:
“北宋雄浑有,四家率逸无。山容青镇润,云态白如铺。茅屋隐林下,板桥接路隅。南宫真脉在,割裂岂妨乎?壬辰夏日御题。”
该作品中有乾隆、嘉庆、宣统诸玺,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另有“苍岩子”和“蕉林居士”两方梁清标收藏印。
元 高克恭 云横秀岭图 182.3cm×106.7cm 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画面风格水平
初看画面,《青山白云图》确与高克恭晚期作画之风格相符合。通过邓文原《故大中大夫刑部尚书高公行状》、夏文彦《图绘宝鉴》以及其他相关的文献著录,我们可以了解到高克恭学画的大致历程:早年作画从米芾、米友仁父子入手,擅用“米点”来描绘江南山水的氤氲之气,画面多沿横向展开,以体现山脉的绵延无尽,且画幅一般不大,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秋山暮霭图》(又称《仿老米云山图》),但相比“二米”,高克恭此时期画作之笔墨又多有几分浑厚、凝重之感;其后,高克恭转师董源、巨然、李成等,其中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在技法方面熟练、广泛地运用麻皴和矾头,以及在构图方面将“二米”横向构图形式转换为以一座山峰为画面主体的纵向构图形式,其画面空蒙绵长之感相对减弱,转而更重视“实笔”的运用,以表现山体的厚重与雄伟,典型作品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云横秀岭图》。
将《青山白云图》与高克恭存世可靠作品进行比较,便能发现二者之间在多方面都颇有差距。画主峰时,高氏晚期作品主要是侧笔横点与披麻皴并用,其用笔沉厚、果断而富有变化,用墨虚实相生,浓淡得宜,其笔墨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能够将山脉的结构、层次关系表现得准确而生动,“二米”、董巨之法在其画面中得以融合并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且又不乏高克恭个人的特色。而相比之下,《青山白云图》中画山峰的用笔稚嫩、拖沓,笔与笔、块面与块面之间的关系不甚明晰,且山峰轮廓以横点均匀平铺,笔法单一,过分规律,故而显得板滞,其墨色变化亦不及《云横秀岭图》等作品那样成熟而丰富。再来看画面中的云气。据记载,高克恭学画从“二米”入手,在其终生所画的作品之中都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受“二米”风格的影响,而云气又是“米氏云山”中的典型元素,故云气的画法在高克恭的作品中也显得十分重要。高克恭真迹中云气的画法直接传承自“二米”,采用的是先以淡墨空勾,再加以层层渲染的画法,其勾勒之线条筋道而又不失灵动之感,颇显画家笔功之高超,能够将山间云气的空蒙与微妙的动势、层次表现得十分到位;而反观《青山白云图》,其中云气的画法则显得简单,仅在山峦之间留出空白后在边缘处以淡墨渲染,而不见细笔勾画,这一点也正是该作品与高克恭真迹的重要差异所在。至于《青山白云图》画面中的树石、桥浦、流水以及远景山峰等其他方面,其绘画表现力均明显逊于《云横秀岭图》《画春山晴雨》等作品。
总体而言,在景物题材和画面构图形式上,《青山白云图》可谓与《云横秀岭图》如出一辙,但画作却明显缺乏真迹所应具有的气韵神采,时代气息亦与元初颇不相符;画中笔墨功力欠佳,所绘物象刻板拘谨而趋于程式化,不似高克恭追求实景的描绘。
张翥跋《丹崖玉树图》 故宫博物院藏
二、题跋文字内容
经查阅文献,目前笔者共见有五处与《青山白云图》相关之著录。第一处见于《大观录》,吴昇在书中对此件《青山白云图》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房山画脍炙人口者,《夜山图》外此其一也。”④所著录之作品高五尺,阔二尺,无画家本人题款,左下角有虞集题跋,其内容亦见于《道园学古录》;右上角有“青山白云图”五字篆书。该作实物现或已失传,笔者推断该作当为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青山白云图》同名之另一作品。第二处见于《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二》,其中所记载的题跋、印章信息均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现状颇为相同,尺寸也大致吻合,故笔者认为二者应当为同一本。其余三处著录则分别见于赵琦美《铁网珊瑚》(著录画名为《高房山画》)、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及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在《吴越所见书画录》中,作者除了对作品中的题跋进行摘录,还如下记录了作品的尺寸与质地:
弹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较少,刘爽[3]等是以微视频微课作为载体,在缺少面对面的教学机会下,利用弹幕技术支持学习者与微课程的人机交互、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李海峰[4]等在体验过弹幕视频后展望了在MOOC中的潜在价值。两者相同的是都应用在在线课堂中,课堂教学中弹幕技术的应用处于空白状态。
纸本,高四尺,阔同,惜下半截不全。⑤
此处所记载的作品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青山白云图》以及《石渠宝笈》所著录的《青山白云图》无论是在尺寸还是在作品质地方面均有较大的出入,故陆时化所著录的《青山白云图》与《石渠宝笈》著录本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本必定不是同一件作品。但由于另两处著录中的作品仅摘录题跋文字,缺少其他相应的实物信息,因而《铁网珊瑚》《式古堂书画汇考》以及《吴越所见书画录》之中所著录的作品是否为同一件、其各自的优劣真伪情况如何,目前仍不得而知。三部著录书均对《青山白云图》中的题跋进行了详细的著录,除可能因版本问题或传抄之误而造成的个别字词之差以外,其著录的题跋内容都基本相同。经查阅其他相关文献,尚可明确的一点是,王士熙等五人确实曾在高克恭《青山白云图》原作中作有题跋,且其内容就是我们在《铁网珊瑚》《式古堂书画汇考》《吴越所见书画录》这三部著录书中所看到的那样。再将三处著录中的题跋内容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山白云图》进行对比,主要的差异体现在两点:第一,在《铁网珊瑚》等三部著录书中,录有王士熙、姚庸、危素、张翥、周伯琦五人题跋,而姚庸与张翥之间的危素之题跋则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所缺,经查阅《危太朴集》,其中确有一首《题高房山画》内容与之相符;第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青山白云图》中王士熙题跋起始便为“大元能画者第一,青山白云甚有远致……”,从文意上看,似有缺漏,经查著录,确实如此,此处所缺少的内容为:
高尚书字彦敬,西域人。早侍省郎,有能名,出为江浙省左右司郎中。能画山水,诗甚有唐人意度。作乐府,止记得两句,曰:“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又记得绝句,曰:“无限飞红随马足,春光更比路人忙。”其作山水,人家多有之,珍藏什袭,其价甚高,为⑥
对于此现象,《石渠宝笈续编》中曾有所提及,其记载道:
而帧首王士熙题,边幅无余,似以嶶损裁截,校《汇考》始知已失前半九十七字。⑦
《故宫书画图录》编者亦沿用该说法。该说法看似合理,但笔者认为实有不妥。王士熙题跋首行与画心之边缘尚有一段距离,且该距离明显大于后文中的行距,古人书写同一文本时,行距理应保持一致。且从文意上看,现有的王士熙题跋内容与缺少的文字之间不存在有停顿或特殊格式变化的需要。经近距离观察原作,亦未在画心上方发现有拼贴裁补的痕迹,故笔者认为,王士熙题跋段首文字的缺漏并非如《石渠宝笈》中所记载是因为“边幅无余,似以嶶损裁截”,而是该件作品中“王士熙”的题跋原本就无“大元能画者第一”以前的文字,因而我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青山白云图》中所看到的题跋内容或为后人在真迹缺损后对于剩余文字的重新抄录。
周伯琦跋《百尺梧桐轩图》 上海博物馆藏
三、题跋书法
再从题跋书法的角度来看,《青山白云图》中所见四段题跋亦与王士熙等四人书法颇不相称。王士熙等四人之中,除姚庸笔者目前尚未见到与其书法相关之记载,其余三人均见诸书史,虽非赵孟、鲜于枢等一类一流书家,但均在书法方面有着一定的造诣。然观《青山白云图》中的题跋,其中书法笔力纤弱,用笔多有失法之处,断非高手所为;其中字与字之间气息时有不甚贯连之处,有着明显的描摹痕迹,似有逐字抄写而非一气呵成之嫌;此外,四段题跋之书法用笔、结体多有雷同,整体给人一种通篇为一人所书之感。故笔者认为,该作中四段题跋并非王士熙等四人之真迹,当为后人根据原作托名伪造而成。据笔者目前所见,张翥、周伯琦现均有墨迹实物存世,如故宫博物院藏黄公望《丹崖玉树图》中张翥题跋、故宫博物院藏周伯琦《通犀饮卮诗帖》、上海博物馆藏元人《百尺梧桐轩》⑧中周伯琦题跋等,这些已经被确认为真迹无疑。经过对比,《青山白云图》中张、周二人题跋书法无论是在风格面貌抑或是书写功力方面,均与真迹相去甚远,可进一步印证笔者对于张、周二人题跋书法的结论,至于王士熙、姚庸传世墨迹,仍有待于进一步搜寻可靠的材料并进行对比。
王士熙跋《青山白云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于画作风格水平、题跋文字内容以及书法的对比与考查,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青山白云图》与高克恭晚期作画风格、构图相类,但笔墨功力欠佳;题跋内容有所缺漏,与事实不相符合;题跋书法水平、面貌亦与各家真迹相异,故该画作非出于高克恭之亲笔,王士熙、姚庸、张翥、周伯琦等四人题跋亦不真,整件作品当为后世基于原作的临仿之作。
元 高克恭 秋山暮霭图 47.5cm×84cm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②傅申《从高克恭〈林峦烟雨图〉谈一位被遗忘的清初名家陆远》,《故宫文物月刊》总第347期,23—39页。
③吴保合《高克恭研究》,31—40页,台北“故宫博物院”,1987年。
④清·吴昇,《大观录》,卷十八,武进李氏圣译楼本。
⑤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二,清乾隆怀烟阁刻本。
⑥明·赵琦美,《铁网珊瑚》,卷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清·张照等,《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二》,故宫博物院藏清内府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