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生活物理现象的巧妙运用分析
2019-11-27秦伟
秦 伟
(重庆市合川区龙市中学 重庆 合川 401500)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逐渐走上改革的道路,教学方法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更加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主要是因为物理现象来源于现实生活,和其有着某种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多角度实现现实生活、物理教学的有机融合,围绕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各方面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强化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促使新时期高中物理教学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就高中物理教材而言,其中很多物理现象都来自现实生活。在生活中物理现象作用下,能够把物理教材中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易于理解的相关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他们学习新课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章节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一些课后作业。以“弹力”为例,在学习该章节知识后,教师要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寻找生活中和“弹力”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下节物理课堂上,分享给班上的其他同学,不断增加物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此外,在讲解物理现象成因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使其和物理课堂有机融合,并向学生演示物理现象的全过程,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解释该物体现象,强化学生对章节知识的印象,准确把握物理现象、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准备好新课题学习需要的物理素材,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该物理现象演示的全过程中。
2.意识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在生活中物理现象作用下,学生能够逐渐意识到物理学科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会利用已学的物质知识去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现象,把知识学“活”,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为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其逐渐意识到学习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就“生活化教育”而言,即生活中有物理,物理课堂教学中也有生活的影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选取他们熟悉而感兴趣的素材,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新课题。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加速度、重力之间的关系。对于这方面,有着这样的生活常识:如果铁块和羽毛从相同高度落下,铁块会比羽毛先着地。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利用已学知识点分析铁块先着地的原因。还可以根据该问题,进一步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比如,如果是铁钉和小棉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还会是铁钉先着地吗?借助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合理设置问题情境,能够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思考相关的问题。
3.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素养、物理思维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生活中各种物理现象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在验证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实践素养与物理思维。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中学生大都不具备较强的发现、探究物理线现象的能力,不具备物理思维、发散思维。针对这方面,教师要巧妙地引出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积极引导学生探讨,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弹力”为例,在该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生活中孩子玩耍的皮球玩具作为素材,巧妙地引出新课题,向学生讲解“弹力”的定义。在学生留下直观印象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道具演示相关的实验,进一步探讨弹力有着怎样的性质。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引导他们积极讨论,通过亲自操作,解决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不断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自主研究的能力,为他们的科学素养提供有利的保障。
4.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现象、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至关重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以生活现象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去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打破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理性思维,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