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对扶贫实践的启示*

2019-11-27万小冬涂建潭

儿童大世界 2019年3期
关键词:精准考核工作

万小冬 涂建潭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一、引言

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调研和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①张瑞敏:《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人消除贫困思想初探》,《理论月刊》2015年第4期。之后,习近平主席在诸多会议、调研座谈、论坛等不同场合及对地方工作的批示中,不断提到并推进了精准扶贫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对全面实践精准扶贫工作,打好扶贫攻坚的一战,具有关键性意义。

二、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及其地位的确立不是一朝而成的,其间经过了漫长的跋涉和实践的考验,其内涵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以来得到了不断得到深化和延伸。

精准扶贫的思想发展进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首先,2013年的提出、初步形成时期;其次,2014-2015年的发展和完善时期;最后,2016年的综合实践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习近平主席始终关注着精准扶贫的工作,对各级政府机关给予科学的理论性指导,“精准”耙位,反复论证,基本完成了对贫困户、村的精准识别、帮扶、管理和考核等,对于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型和系统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论点和依据。

习近平主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科学的对精准扶贫的思想进行了论述,以“精准”为核心,拓展其延伸关系,提出了几大核心问题:“精准”是什么,为什么是精准的,如何落实精准等。其中延伸性的拓展关系主要包括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短期性和长期性等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否认,只有充分把握其关系的延伸,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使其对扶贫实践上发挥出最大的实用和指导价值。

三、精准扶贫思想内涵特征

了解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特征,必须把握“精准”的核心,其中正确认识和处理辩证统一的外延关系是关键。②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以下几点特征,贯穿着它始终。

(一)普遍性和特殊性

贫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依存,存在着相互联系的结点,了解贫困的普遍性是为了更好的把握贫困的一般规律。扶贫首先要从其普遍性入手,抓好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然后再了解其特殊性的问题。习近平主席强调,抓好扶贫工作,推进好精准扶贫模式,要有共性的要求和可行性的举措。同时,在掌握普遍性的基础上,对贫困的特殊性的问题也要重视,严瑾对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有区别性的分类指导。扶贫工作要统筹全局科学规划,抓关键,并不断提高准确性、实用性、有效性,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尊重差异,使用“良药,精准滴灌,有针对性的治疗”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从宏观层面指导扶贫工作,找准相应的对策和方向,同时才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扶贫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二)整体性和局部性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中国典型的一个问题,涉及到民族复兴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精准扶贫的扶贫工作要整体把握,全面落实,制定好总体战略。2014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家明确了扶贫机制的建立和规范了扶贫对象识别方法的统一鉴别机制标准。③水木,程文燕:《从粗放到精准的转身——江西省鄱阳县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查》,《老区建设》2014年第13期。对于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设卡片,设立国家扶贫信息网络系统,接受社会监督,对公众开放,并在精准扶贫的工作模式上进行有效改良,实施顶级设计。此外,贫困问题除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对当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是当地经济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家扶贫战略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制定好有利于本地区扶贫的经济政策和举施。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加大对扶贫地区的资金投人力度,重点建设“重灾区”:农牧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甘于奉献,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打好扶贫攻坚战。面向特定人口、特殊人群,进行精准扶贫。简而言之,民族地区、集中连片地区、偏远地区、扶贫工作边界等部分领域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个体性和国家性

贫困某种程度上,首先是个人、家庭、地区、民族个体性的贫困,是一种个体性发展的棘手问题。面对此种问题,精准扶贫首先要以个体为基础,综合分析其情况,从中挖掘个体资源,集中发挥出个体优势,再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有效实施和解决。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在精准扶贫中要增强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是个体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在扶贫工作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授之以鱼的教条式方法,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作用。贫困同时又是国家性的贫困,是国家所面临的不可逃避的一部分,解决贫困问题除了以上所阐述的,要发挥个体方面的力量,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企业的强大力量支撑,集思广益,共谋发展。①冯朝睿:《连片特困地区多中心协同反贫困治理的初步构想》,《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2014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机制,规范扶贫工作方式,着力发挥国家的中流砥柱作用,落实好扶贫工作,以此确保2020年能够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②赵国明:《新疆非重点地区扶贫开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2015年第2期。

(四)短期性和长期性

贫困的成因不是一蹴而就的,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解决首先要从其短期性目标开始,尽快找到致富的途径,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到2020年如期脱贫。2014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的机制,切实落实好贫困户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脱贫。习近平主席也强调,落实好扶贫的具体工作,确保扶贫资源落到实处,力争五到十年实现贫困户脱贫。加快推进扶贫困难区的发展,提高扶贫的有效性,实现精准脱贫,使人民群众逐渐富裕起来。③辜胜阻,李睿,杨艺贤:《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全国同步小康的对策思考》,《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4期。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是民族复兴的垫脚石。在扶贫问题的关键点上,首先要实现其短期目标,灵活调用资源,将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充分转移到贫困地区,活取活用,用于刀刃上。同时,精准扶贫工作要坚持长远发展的战略,集中精力发展贫困地区。如果只满足于短期目标,治标不治本,忽视长远发展,那么是不能在预期的时间内实现其全面脱贫的目标的。习近平主席另外指出,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是衡量为官于民的重要考核标准,发展遵从当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齐头并进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精准度、有效性、持续性。故在现有时期短期脱贫和长期发展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

四、扶贫实践启示

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高于现实而服务于现实,这一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对扶贫实践的科学指导和应用。

(一)精准认定扶贫“对象”

精准认定扶贫对象,首先要从家庭收入、经济来源等方面着手,确定扶持对象与衡量指标。结合每户家庭的综合情况,确定扶贫对象。并基于此,作出有效的数据分析。

科学的衡量指标体系是关键,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复杂艰巨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研究和实地考擦,依据全国生活的平均水平和地方实际情况,开展座谈会和听证会,广泛征集群众、专家、学者的建议和良策。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实行民主考核和集中决策的方式,不断讨论评估,确保衡量指标体系公平公正。基于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确定扶贫对象,自觉接受群众、社会、媒体的监督,使政务在阳光下成长。对于存在些许不正当的行为要及时给予处理、纠正,确保认定过程中“出淤泥而不染”。最后确定扶贫对象清单,及时公布。对于存在疑问的,加强相关资料的发放和宣传,进行合理、科学、耐心的解释和指导。如仍有群众反映存在疑虑或错误的名单,要及时检查、更正,直到达成绝大多数公民的共识和认可。

(二)合理实施多种“方法”

在实施精准扶贫策略之前,要确定致贫的根源和扶贫的对象,结合中国“十三五”的规划总体要求,依法科学合理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实际操作中,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重拳出击”,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切实扶贫。分析贫困家庭收入、家庭资产、消费水平、劳动状况、子女情况等不利因素,综合评估,设立帮扶对象的贫困层级。并在其基础上,对症下药,切中靶心,辅之最可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此外,由于措施实行过程的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统筹发展,可持续坚持和夯实。因此,在实施多种方法时,要更加注意结合精准扶贫思想的各种外延关系特征。既要有经济效益的产出,也要有文化价值的输出;既要发挥政府、社会的作用,也要积极动员企业、民间团体、公民的广泛参与等。

(三)科学评估和考核

科学评估和考核要制度化设计,制定好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计划,分阶段对精准扶贫的工作进行评估、考核,进行季度、年度相结合的检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找准方向,“铺轨前进”。定性考核主要是对工作的方案、计划、任务的完成进行论证考究。定量考核主要对扶贫执行情况和效果落实这两方面的评估情况落实到具体实施阶段中考核,包括组织力度、领导强度、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状况、基础设施、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社区认同感,生活满意度等,它是最直观、最有效、最可行的一种考核标准。

根据评估结果,对其进行排名和公布。工作严格实行奖惩制度,对于做的特别好的,加大激励和奖励措施,包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两个层面。对与懈怠、工作不力的官员,加大惩罚力度,施其压力,树立为国为民的责任意识。同时要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对扶贫工作认识的清晰度。考核不只是考核,而是全面更好地促进扶贫工作机制的良好运转。

五、结语

精准扶贫思想是国家新时期的扶贫战略,是一种科学理论,是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它不仅强调了精准的区域、对象、原因,也强调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措施的精准落实。正确认识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及其特征是基础,对扶贫是否有成效起着关键作用。在此基点,通过对精准扶贫外延关系的把握,可以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等关系中的辩证统一。整个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中,蕴含着“精准、全面、可持续”的三大方面。

立足于精准、全面、可持续的三个维度,正确把握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和精髓,科学准确把握外延关系的特征,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地开展各项扶贫工作。至此对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达到了熟知的程度,才可对充分发挥它的实践和理论价值。在精准认定扶贫对象,合理实施多种方法,科学评估和考核三个层面上,结合衡量指标的的标准,实地调查研究考证,把握“精准”的核心,做好扶贫工作,为早日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打好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精准考核工作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不工作,爽飞了?
精准扶贫二首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