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文,习得写作方法
——以《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例
2019-11-27潘晓芬
潘晓芬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江苏 苏州 215228)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用的课文,都是编者们精心挑选的佳作。中高年段的课文大多可读性强,语言规范优美,写法灵活多样,是学生习作的最佳范文。但在平时上课时老师更多地是倾向于对文本的阅读讲解,即只关注文章写什么,忽视了抓住课文写作特点(即“文章怎么写”)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
关于中高年段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课标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与习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细细琢磨课文,它也能成为写作教学的重要资源。由此,研究作文教学的大咖管建刚老师提出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在拜读完他的作品《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之后,我尝试了几节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颇有收获。接下来我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例,就“立足课文,习得写作方法”浅谈一点个人经验。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记叙文,课文写了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年轻时留学法国励志学画的故事。为了表现徐悲鸿的勤奋好学,课文重点描写了两件事情,即:潜心临摹、生活清苦。课文的最大写作技巧就是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纵观整个小学期间的写作训练点,大部分都是写人写事的作文训练,本课是一篇适合学生进行写作模仿的范文。于是在教学本课时,我除了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外,还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旨在学生原有的阅读思维上,增添一种新的阅读思维,关注作者“怎么写”的阅读思维。
第二课时刚开始,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概括徐悲鸿的人物特点,即勤奋好学。接着我询问学生:徐悲鸿这个人物形象是从何而来呢?课文为了表现他的人物特点,作者写了什么事例?从哪几个自然段里可以看出? 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事例藏在课文的5、6自然段。于是我们重点学习这两个段落。
第五自然段是描写徐悲鸿潜心临摹这一事例。我抛出问题:作为一个美术学院的学生,学画临摹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啊,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勤奋努力呢?课文的语言是基础,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的通道,更是学生进行表达的主要载体。在学生细细赏读课文后,他们找到了其中的关键语句“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关键语句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潜心”的含义。接着我引导学生总结:学画临摹对一位美术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事情,但是像徐悲鸿这样的全身心投入地临摹,充分表现了他的勤奋好学,是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
第六自然段是描写徐悲鸿生活清苦的事例。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清苦和刻苦学画有什么关系?在细读本段后,学生发现徐悲鸿为了学画,从不考虑自己的生活,宁愿生活十分清苦,平时住在”一间小阁楼”、吃饭就吃”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他把自己省下钱来全部用来购买绘画用品。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在徐悲鸿心中,生活上的清苦不算什么,关键是他有钱可以买绘画用品,一心扑在了学画这件事上,表现了他的勤奋好学。因此这也是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接着我就本课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结: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我们要选取典型事例进行描写。
以上教学活动,学生较轻松地理解、掌握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到了写作技巧。在学生原有的只关注“课文写什么”的阅读思维里,注入“课文怎么写”的专业阅读思维。为了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借鉴课文范式进行写作练习,我又搭建平台,安排了迁移写作训练——仿照课文,写写自己的妈妈。妈妈是学生们最熟悉的人物,那妈妈的特点是什么?又该通过什么事例来表现妈妈的特点呢?我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在借鉴课文的范式,进行仿写。
第二天,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了。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通过描写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例如:一名女同学通过写为了玩手机妈妈不愿逛街,不愿做饭这两件事情介绍了“手机控”妈妈;另一名男同学通过写妈妈买东西精打细算介绍了会过日子的妈妈。但在典型事例的细节描写上还有所欠缺,今后还需多训练。通过这一次写作训练,我发现通过课文写作技巧的讲解,学生也是可以有所收获,并能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帮助。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自身的课程资源。正如管老师说的:“语文课上的学生,读书要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写什么”,一只眼睛看“怎么写”。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重在练学生的第二只眼睛。”其实作为老师,也要练好“第二只眼睛”,用“学写作文”的眼光去“学课文”,灵活运用教材,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那么必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