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网瘾倾向”案例分析
2019-11-27陈佳烨
陈佳烨
(浙江省宁波市四眼碶小学,浙江 宁波 315010)
4G时代的普及,电脑、手机随处可见,网络更是全面覆盖,网住了无数成年人,也网住了很多抵抗能力更差的小学生,新接手的班级里就有这么一个“网瘾倾向”的男孩,他的天空中一片“雾蒙蒙”。
沈某,成绩一般,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喜欢利用QQ、微信、论坛、贴吧等交流工具聊天交友,网上朋友多,善于交谈,经常会聊天至深夜,周末经常流连网络,导致作业不能保证质量,上课精神差,学校里不喜欢和同学老师交流,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朋友。
通过了解,其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家里除了奶奶外,他几乎是一个人独处,属于城市中的“留守儿童”。平时父母对他的关爱不多,而且缺乏沟通,常常以指令时的方式与他交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产生孤独感,自卑感,从而在网络中宣泄并寻求安慰。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电脑等数码产品一应俱全,上网十分便利。另外,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只是中等水平,而在一年级到三年级却是名列前茅,这就给了他一个打击,导致他的自信心下降,从而产生自卑感,和老师、同学之间也产生了距离。
有了对学生详细的了解与分析后,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试图帮助他“拨开云雾见蓝天”。
一、疏:谈心交流,疏导“网瘾倾向”心理
因为该孩子不愿、也不敢跟老师接近,老师就应主动接近她。接班后,我主动找他进行了谈心,详细了解、询问了他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我向沈某坦诚表露了自己,说自己愿意和他交朋友,同时也如实分析了他上网成瘾带来的危害,并再三启发他:有想法、有事情不要闷在心里,要告诉父母,告诉老师,学会倾诉,欢迎孩子有事情找老师谈心。我还留了QQ号码给他,并跟他说了我的上网时间,初步对他控制上网时间进行了干预,由于我的理解、关心,沈某对我有了好感,好几次都主动找我说些“悄悄话”。我还将孩子带到心理辅导室,让心理老师跟他交谈,了解了他上网的一些情况,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我们还找到了信息技术课的老师,了解到了他信息技术课上的表现,并请老师在课上渗透网上聊天发帖等相关内容,并多鼓励他发言,提高他的自信心。
二、堵:家校共管,控制“网瘾倾向”行为
在学校我们能有效地控制他上网的时间和行为,另一方面就是家长的配合了。
我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通过家访、电话联络等途径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并向家长指出,该学生出现的“网瘾倾向”,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尤其是父母忙于生意没有时间来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更谈不上尊重孩子,所以要求父母多空出点时间来陪孩子,多和孩子谈心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孩子说话,应将自己摆在一个“参谋”的位置上。要多以建议的形式引导孩子发表看法,同时,家长也应设立一个教育底线。比如,可以给孩子设立一个上网时间段,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完成学习任务,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家长的考核;在管理孩子上网时,家长应结合孩子的个性和爱好,跟他们一起聊聊网上的轻松话题,将他们的兴趣引到一些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网络信息上来等。
这样一来,学校的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家长也随时将家里的行为表现反馈给学校,实现了家校的有效共管。
三、引:分类引导,降低“网瘾倾向”程度
(一)故事引导,提高免疫力
用故事来诱导孩子,说明网络虚拟世界的不真实性,可以增强孩子避免沉迷其中的“免疫力”。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一次“七彩网络故事讲述”的活动,通过讲述一些因相信网络中的虚拟形象而招致严重后果的事例和一些文明上网获得裨益的故事,启发沈某提高认识。有了认识的基础后,当课后我再对其不良行为提出批评,指出其危害,要求其改正时,她很乐于接受。
(二)榜样示范,以身作则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指出:模仿的产生有赖于榜样的特点,是指被模仿者胜过模仿者,并且被模仿者的可接近性、生动性和突出性以及权威性和情绪性都能引起模仿者的注意。教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要求沈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要做到,处处以身作则,作他的榜样。在个别谈话的过程中,我时刻向沈某传达着我的上网观念,尤其是关于网络聊天工具的正确使用,聊天对象和内容的选择等,“亲其师则信其道”,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现实沟通,同伴互助
同伴之间的影响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凸显学生同伴群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为沈某在班级里默默无闻,不太爱跟同学交流。我就邀请班里跟他走得比较近和比较活跃的同学帮忙,主动热情地去找沈某交往,他们一起玩耍、交流、活动,并在交往中多点对他的关心和沟通,让沈某打开心扉,体验到同伴之间交往的快乐和充实,体会到同学之间真诚的友谊,活动范围也有了极大的扩展。
四、固:活动结合,转移“网瘾倾向”行为
(一)特长引导
针对沈某在网络浏览、操作的能力和打字速度方面的特长,我一方面和信息老师协调后,任命他为信息课代表,将一些联络工作交给他来完成,学生们有电脑方面的问题也向他请教,大大提高了他的积极性,人开朗了很多。另一方面,跟语文相关的文字编辑打印工作,同学们的文章投稿、发送啊也由他来完成,既发挥了他的特长,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也减少了他上网聊天等时间,也让他知道了原来除了网上聊天,发帖外还有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而很多编辑工作也无形中帮助他养成认真严谨、与人交流的好习惯。
(二)兴趣转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可以多发现他平时感兴趣的事情,比如阅读趣味性强的书籍,组织和参加娱乐性强的文体活动。针对沈某的情况,我建议他参加了四项活动,将上网聊天交友的时间用到这四个活动中。(1)体育锻炼。利用体育课、周末的时间,多参加体育锻炼,打篮球、踢足球、跨栏,和同学们一起挥汗如雨,一起加油拼搏。(2)摄影摄像。根据家里的优越条件,配备了一系列的摄影摄像设备,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空余时间到各地区旅游,记录下沿途的风光人情进行展示。(3)班级小报主编。搜集班级内的优秀文章,在老师的指导下,编辑成一份小报,展现班级风采。(4)课外拓展。我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编程社团,让特长与学科优势相联系。另一方面,我跟家长联系,可让孩子参加一些夏令营、素质培养班之类的同龄人团体,尝试体验网络以外的同龄人群体游戏的乐趣,使孩子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摆脱出来。
五、学:学习指导,掌握正确网络使用方法
与此同时,我还在班里开展了一堂《健健康康游网络》的主题班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总结出了以下正确的网络使用方法了:“网上聊天,谈吐文明;网上休闲,谨防沉溺;网上游戏,分清良莠;网上畅游,远离网吧;网上交友,谨防受骗!”沈某通过这次班队课,也真切地学习到了正确的网络使用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欣喜地发现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发现沈某比以前开朗多了,特别是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非常明显,他开始会在现实生活中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在和伙伴交往中,他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其次是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他的重视和表扬,他的性格就相应的外向起来。上网聊天的时间有了极大地缩短,经常会把心里的话写在作文本中和老师分享,由于父母时常陪着他,亲子关系有了很大改善!
虽然,沈某有时候还是会控制不了上网的时间,上课回答不是很有自信,但只要给她积极的心理辅导,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相信他走过去,会有一片广阔的天空,会一天比一天会更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