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部编教材 培养阅读素养
2019-11-27夏月红
夏月红
(安徽省宣城市第九小学)
阅读是一项需要从小抓起的事业。如果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浓厚的阅读兴趣,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就可以保证其未来的阅读学习一片坦途。 因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注重阅读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那么,要如何提升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效率,让小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呢?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就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指导策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小学生通过深入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教学成果的巩固,同时还能帮助其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素养,就可以在不需要他人监督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开始阅读活动。小学生良好阅读素养的养成还可以很好地促进其阅读效率的提升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其能够顺利地达成阅读目的。良好的阅读素养,会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受用终身。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方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之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质疑权力,让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亲自参与到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来,从中真切地体会和感受读书所带来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目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贴近小学生生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为了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应将教材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学生用心发掘。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秘密”中,第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将青蛙的生长过程呈现给学生,并在其中蕴含了要学会独立和主动探索问题的道理;《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则讲述了蒲公英、苍耳和豌豆有趣的种子传播方式,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课文是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最先接触到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时还是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首先是课前预习,笔者要求学生在每一个新单元学习开始前,都要仔细阅读“单元提示”,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有哪些阅读方法需要掌握,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不仅要积累佳句好词,还要学会质疑;其次是要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整体感悟的习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要加强对学生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巧妙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其整体感悟文本的良好阅读习惯,同时还教会小学生基本的读书方法。
(三)重视课文朗读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而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朗读。一、二年级是小学生识字的关键期,在此期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课文来代替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根据课文的特色,教师要对学生朗读的节奏、声音的高低等进行指导,让学生逐渐读出感觉,从而对课文内容产生一种代入感,这不仅是一种充满趣味性的朗读练习,同时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
(四)充分利用教材
“快乐读书吧”是部编教材中新加入的一个与阅读相关的内容板块,并由此将课外阅读向课内转换,由此可以看出部编教材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视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值得注意的是,呈现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只是例子,而教师则需要利用这些例子来激发学生阅读此类读物的兴趣。
总而言之,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与分数,更会带给他们丰富的体验和高雅的气质,阅读作为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基本形式,不仅关系着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能否健康起步,同时还影响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促使小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