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习作“病点” 多元精准策略
——第三学段习作典型误区及指导策略

2019-11-27平亚娟

关键词:习作文章学生

平亚娟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春晖小学)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重视习作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但是,在日常的习作批阅中,我还是常常会发现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词句、段落、篇章三个方面。若不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学生将会在这些习作误区里越走越远,习作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提升。有效找准“病点”,并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找准“病点”,认清习作典型误区

(一)词句上的“病点”

1. 用词不当

作文中的语言应朴素清丽,流畅得体,既要避免华丽辞藻的堆砌,又要注意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出错举例:

他刚还满脸开心,可现在似乎变得愁眉苦脸了,他似乎十分不甘心,于是接二连三地用出了他的手牌,却又被我的干扰雷达抵消,他似乎已经有了一丝绝望,似乎不想和我为敌了。

此片段中小作者忽视了遣词造句,连用五个“似乎”,简单地重复堆砌,文章显得非常啰唆。

2. 修辞不当

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描写更生动。但如果运用不恰当 ,则给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出错举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朵月季花,有的已经盛开了,就像一个个大喇叭,有的还是花苞,犹如一颗颗黄色的子弹。再进去是一片桃花林,桃花散发着一阵阵的清香,香得让我喝醉了酒似的。(《找春天》)

小作者想把月季花写得更生动逼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显然运用得欠妥当。“像一个个大喇叭”形不像,“犹如一颗颗黄色的子弹”感觉不雅,“香得让我喝醉了酒似的”夸大其词,毫无美感。

(二)片段表达上的“病点”

1.描写单调

有的孩子在具体的描写中,都是单调的叙述,不够生动,读起来比较乏味,吸引不了读者的注意力。如下面的学生习作《烧烤》,除了烧烤的顺序,就是“咸”“真难吃”,文章索然无味。

我们把锡纸放在平铺的烤炉上,再把需要烤的东西放在锡纸上,把火候调好,刷上油。烤了一会儿,换一面烤,我把调料撒在上面,好了之后,我拿了一个尝了一下:我的天哪,好咸,好咸,真难吃!

2.缺乏表现力

文章只有直白的叙述,没有描述性的语言,如流水账一般,缺乏表现力,如学生写体育课抢球的片段:

当带球奔跑的那个人体力透支时,我们后面的人便会叫他传球,他便将那球往我们那儿一扔,谁抢到球就会跑过去追那个人,过了一会儿,追球的那个人走开了,我以为他抢不到球就死心了,于是我们便开始休息了。

(三)篇章布局上的“病点”

1.中心涣散

有的孩子写作文写着写着就写岔了,仿佛脚踩西瓜皮,想到什么写什么,整段文字中心涣散,凌乱不堪,读者也一头雾水。如下面这个孩子写民俗,写着写着就变成和弟弟追闹了,完全没有围绕主要意思写。

饺子上来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夹起一个饺子吃。吃到中间的时候,有个硬硬的东西,我赶快吐出来,是硬币,我是幸运儿!突然,一个小手伸过来偷走了硬币,“你给我站住!”我生气极了,一边喊一边追。旁边的人一边吃饭一边看着我们,姐弟的世界大战又开始了。弟弟则被我说得狗血淋头。(《我家的春节》)

2.开头结尾不自然

开头啰唆:

为你在冬日升起太阳,温暖你的心的人,可能是亲人、朋友、挚友,也可能是各种职业的人,而我,遇到的只是一个陌生人。(考试命题作文《冬日暖阳》)

作为命题作文,孩子们在动笔的时候紧扣文章主题,点明题意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孩子为了点题而硬凑出来的效果就不敢恭维了。

口号式结尾:

鸭妈妈带领一群鸭子摇摇晃晃经过了街头,司机们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车,等待鸭子们过路。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动物之间的亲情。(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看图作文学生习作)

有的孩子就喜欢喊口号式的结尾,其名曰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殊不知这样的结尾对于高年级来说,太直白了。

二、对症下药,实施多元精准策略

(一)微观——词句指导

1.聚焦用词丰富性

如以课本为例,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具体描绘时间怎样来去匆匆这一段:“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同样表示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作者运用了“跨”“飞”“溜”“闪”等不同的词来表达,很好地体现作者用词的丰富性。

2.合理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是接触得最多的修辞手法,但令人耳目一新的比喻却在学生习作中不多见。如何用得好,用得巧,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引领。因此,对于富有新意的比喻佳句,要多和学生一起赏读、评析,令其耳濡目染。

如下面是摘自《围城》中的一段话:

天仿佛听见了这句话,半空里轰隆隆一声回答,像天宫的地板上滚着几十面鼓。从早晨起,空气闷塞得像障碍着呼吸,忽然这时候天不知哪里漏了个洞,天外的爽气一阵阵冲过来,半黄落的草木也自昏沉里一时清醒,普遍的微微叹息,瑟瑟颤动,大地像蒸笼揭去了盖。雨跟着来了,清凉畅快,不比上午的雨只仿佛天空郁热出来的汗。

论起比喻精妙,当推钱锺书先生,他把下雨写得如此酣畅淋漓,让人拍手称赞。特别是恰到好处的比喻,更是引人眼球。如“天宫的地板上滚着十几面鼓”“大地像蒸笼揭去了盖”“不比上午的雨只仿佛天空郁热出来的汗”,一系列比喻手法的运用,大大拓展了文章的境界,使读者在纵横之间领略自然界的美妙。

(二)中观——片段表达的指导

解决学生在段落描写中单一的问题,可以从观察方法上入手,引导学生全方位调动感官,多角度描写,甚至让感官转移,让单一的描写变得形象可感,生动立体。还可运用景我相融、联想和想象等方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1.着力观察,多角度描写

(1)全方位调动感官

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要把事物写“活”,首先要经过认真观察,下笔的时候,调动全方位的感官,集中精力描摹,才能写好。下面是学生习作《年夜饭》中的片段:

“宫保鸡丁来喽!”大厨舅舅终于端上来一盘菜,只见菜上云雾缭绕,隐约看到鸡块上面浇着微辣的汤汁,不时听见“哧哧”的响声。一股浓香扑鼻而来,仿佛全身的毛孔立刻打开了,我不禁贪婪地多吸了几口。它好像一块无形的吸铁石,把我的心都融化了。我赶紧夹一块放入口中,汤汁在舌尖上徘徊,似一群小精灵,在我的味蕾中翻滚、舞蹈。

人称“小胖”的作者天生抵抗不了美食的诱惑,这道“宫保鸡丁”是他的心头好,写得也生动可感:先细致描摹了上菜时视觉上的“云雾缭绕”,听觉上“哧哧”的响声,紧接着抓住嗅觉“浓香扑鼻而来”,并结合丰富的想象“好像一块无形的吸铁石”“似一群小精灵”等修辞手法,调动全方位的感官,让“美食”立体起来!

(2)感觉转移

写作文的过程中,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下面是学生习作《成绩揭晓的那一刻》中的片段:

下课时,班长捧着试卷走进了教室,全班已沸腾起来了,原来要发试卷了!陆续拿到试卷的同学,有的激动得不时发出一声声尖叫,有的悄悄地回到座位反复看着试卷,有的懊悔自己没看清题目而抓狂……我仿佛闻到了空气中紧张的味道,心比平时跳得更厉害了。

钱锺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小作者对成绩揭晓那一刻的紧张描述可谓“匠心”,内心的“紧张”是借助嗅觉“我仿佛闻到了空气中……”,让感觉转移,使读者眼前一亮,文章表达的情感也更加丰富和强烈。

2.多元写法,增强表现力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写文章的时候,语言表述有了变化,就可能是难得的佳作。

(1)景“我”相融

写景中融入“我”的感受,让作者笔下描绘的景物更加可感,真实自然,同时也是对景物特点的补充,更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下面是学生习作《雪之圆舞曲》的片段:

雪渐渐地大了,犹如轻柔的鹅绒,每一片都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摇摇摆摆,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一团团,一缕缕,你追我赶,在空中穿梭飞舞着。更有细碎的雪,像是天上撒下来的一把把粉,如雾似烟地飘舞着。望着那一望无际的白代替了原本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突然,我觉得自己的心仿佛一下子安静下来了。

读着作者对雪的描写,眼前立刻出现了白雪翻飞的壮观景象,富有画面感,这样的景令作者的“心仿佛一下子安静下来了”。景物描写“犹如轻柔的鹅绒”“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像是天上撒下来的一把把粉,如雾似烟”,小作者陶醉其中,犹如化身“小精灵”般融入其中,外在的一切都无法干扰,真正实现了景“我”相融的境界!

(2)联想和想象

梁实秋在《作文三阶段中》曾说 :“想象不充,联想不快,分析不清,辞藻不续,是造成文思不畅的主要原因。”可见联想和想象对作文教学非常重要。这是学生在《我的古筝学习之路》中的片段:

当她的手指触到琴弦的一刹那,悠悠琴声便从她的手指尖流淌,竟令我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仿佛是天使在带领着我穿越无边的森林,来到了水平如镜的湖边,一切是那样宁静、安详。

小作者听着老师弹奏的曲子,顿时陶醉在其中,并借助联想,想象画面,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表达更生动。

(三)宏观——篇章布局的指导

1.选材要围绕中心

中心是写一篇文章的目的,围绕着文章的中心进行选材,这样的文章才有灵魂。如学生写《第一次坐公交车》围绕着“第一次”把等车、上车、下车时的“紧张”写得淋漓尽致,没有多余的表述,下面是等车的经历:

我紧紧捏着那张薄薄的公交卡,手心里的冷汗,直往外冒,心也似乎提到了嗓子眼。脑袋也时不时地探出去寻找那辆公交车,公交车怎么还不来?会不会已经过了?还是我站错了地方?我心中不停地产生疑问。不安和疑虑填满了我的心。

2.开头结尾的技巧

开头和结尾应摆脱生硬的表述,为了点明主题生搬硬套,或为了营造某种效果故弄玄虚都是不可取的,应提倡自然,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1)隐含主题

如上文提到的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看图作文,学生习作可改成“鸭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渐渐消失在道路的尽头,此时,太阳已高高升起,阳光照在鸭妈妈一家的身上,闪着耀眼的光芒”。把对鸭妈妈母性的赞美自然地隐含在文字中,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2)画面引入

有个孩子在写《我的理想》的时候,从一幅画面入手:“每次上医院,映入眼帘的都是一片嘈杂的景象:到处排长队,孩子们的哭声、大人的叫唤声久久萦绕在耳畔,看着熟睡中的小宝宝被吵醒,哇哇地大哭着打针、验血,我的心就不由得升起一阵同情和不忍,那时,一个念头总会在我心底蹦出:我要当医生!”这样的画面与孩子的生活接轨,既写出了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又让文章的开头更有画面感。

习作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中的典型问题,并精准地实施有效的策略,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确提升的方向,逐步提高习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习作文章学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赶不走的学生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习作展示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