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手工活动中创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2019-11-27杨欣蓝冶伟萌
杨欣蓝 冶伟萌
对于幼儿手工活动,国内外已有了丰富的研究结果,许多学者认为手工活动对于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手工活动主题上,有学者提出,活动的主题应多考虑幼儿实际生活环境,与民间传统艺术相结合,开拓幼儿思维创新。在活动的实践指导上,学者们多数关注于手工活动与绘画教学、教师指导与幼儿自主、范例教学与幼儿摸索三个问题之间的平衡点。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研究者开展了本次行动研究,与一线教师合作,共同尝试提升幼儿手工活动中的创造力。
一.提升幼儿园手工活动创造能力行动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者与一线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本次行动研究,对幼儿创造力的研究贯彻至幼儿手工的各个环节,幼儿创造力的变化在活动全过程表现出来,为幼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活动,近一步设计提高幼儿创造力的手工活动做好铺垫。
2.研究对象的选择。本次行动研究的实践场所是在安徽省滁州市的一所公办幼儿园中进行的。研究对象为该幼儿园的中一班与中二班。两个班作为本研究随机挑选的研究对象,在创能力方面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基本与教师正常的授课活动产生的结果保持一致。
二.行动研究的过程
本次研究的时限为半学年,包括了研究构思、搜集文献、设计与实施活动方案和反思深入研究4个阶段:1.研究构思期。在研究构思期时,确立了本次行动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实践中形成提升幼儿手工活动的创造能力的方法作为本研究的主要目标,为幼儿创造力在手工课程中如何提高提供思路。2.搜集文献期。为培养幼儿创造力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在实地搜索材料中,研究者与一线幼儿教师进行了对话并参与了这些幼儿教师的组织的手工活动,这些一线幼儿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成为了引导研究者关注的切入点,研究者在已经确立研究课题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与文献。为研究准备了良好的理论基础。3.设计提升幼儿手工活动创造能力的教学活动方案。进行初步规划,本次研究活动的教学活动方案划分为泥工、纸工、拼贴、染印和综合制作五个板块。研究者在每个版块都设计了2个活动主题,每个主题一般分为两节活动,总计20节教学活动,在半学年的时间内实施。希望能够增加幼儿对不同手工活动主题、材料与制作方式的接触了解,真正提升幼儿创造力。4.在合作中进行教学实施的历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研究者先将设计完成的手工活动在中一班进行第一次尝试。在分析反思修改过后,用改善过的活动方案在中二班进行第二次实验。最后分析对比两次实验效果,得出研究结果。
以下是本次行动研究在手工活动中从实施教育教学到反思总结的记录。现分别选取本次行动研究中粘贴板块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秋天的树叶》主题活动进行展示:
(1)第一次实验:中一班
①设计意图:本次活动为粘贴类手工活动,教师将季节特征与粘贴活动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与幼儿共同观察、分辨、制作完成一幅树叶粘贴画。旨在让幼儿在设计与制作中练习撕、贴的手工制作方式,激发幼儿想象与平面创造能力。
②活动实施过程:教师将树叶宝宝送给小朋友们,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和小朋友讨论拿到的树叶宝宝有哪些不一样,从颜色、形状、大小与触摸感觉等方面分析树叶宝宝的差异,和小朋友们分享最喜欢的树叶宝宝。
幼儿1:我最喜欢银杏叶。
幼儿2:梧桐叶比别的叶子都大。
教师与小朋友们共同商量决定做一个小鸟的粘贴画,一边讲解一边示范,让幼儿了解正确的粘贴方法。教师提出幼儿自己来试着做一幅树叶粘贴画,给幼儿足够的材料并随机指导幼儿粘贴。
③教学反思:本次活动幼儿大多都能制作出一幅画,导入时没有激发幼儿足够的积极性,并出现了要与教师做相似的粘贴画的现象,限制了幼儿自己的想象,导致创造能力的提升不明显。
(2)活动修改
针对本次手工活动的实施结果与反思,研究者对活动方案进行了修改。在活动整体上,研究者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来激发幼儿兴趣,在手工范例上,研究者增加了多种粘贴画,以拓宽幼儿想象。
第二次实验:中二班
①设计意图:同第一次实验。
②活动实施过程:首先,介绍给小朋友一位想交朋友的小兔子,分发小兔子给小朋友的见面礼:树叶,请小朋友们听小兔子为他们准备见面礼的故事。讲完故事后,引导小朋友指出什么样的树叶的不同之处,展示小兔子回到家后的场景。(场景为教师制作的树叶粘贴画)分别提问小兔子的“房子”等场景有什么特点?
幼儿1:小兔子的屋顶是两片绿绿的大叶子。
幼儿2:小兔子的的梦里有小树叶做的小伙伴。
接着进行粘贴画的创作,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由教师制作一幅树叶粘贴画,在制作中为幼儿讲解撕、贴等制作粘贴画的基本方法。邀请幼儿给小兔子制作回礼,引导幼儿想象礼物的设计并大胆表达,最后基于教师讲解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
在幼儿制作时,教师分散对制作出现困难的幼儿进行及时指导,随机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想象内容,引导幼儿突出事物特征。最后制作结束后,教师以小兔子的口吻对每一幅作品进行表扬作为最终的评价。
③教学反思:本次活动将故事情境与粘贴画进行了融合,不仅激发幼儿兴趣,学习到了粘贴画的制作方式,也让幼儿沉浸在情境中进行想象与创造,提升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多种范例的出现让幼儿更好的掌握了制作粘贴画的方法。
主班教师:通过故事贯穿整个活动,使幼儿想象与创造更有目的性。
组织活动教师:这一次的实验并非一开始就直接进行欣赏创造,而是用故事一点一点引导幼儿深入了解手工原材料的特点并设置情节,调动幼儿积极性,进而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三.行动研究的成果
在一轮的循环研究之中,研究者基于在研究过程中对活动的不断的修改完善而对幼儿创造能力的提升产生的影响,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对比总结。
1.幼儿手工创意设计部分的能力提升对比
活动的开始部分是制作主体活动的准备期,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想象力,对即将操作的工具进行了解。在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在相同的活动主题中,幼儿的想象力的激发与后面创造能力的提升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对幼儿目的性的引导。
针对如何引导幼儿扩大想象的问题,在对活动前期的引导方式进行修改之后,第二次实验时,教师前期引导幼儿融入“送礼物”这一情境中,明确创作粘贴画的目的,调动积极性,贴合幼儿生活经验,容易激发联想,使得幼儿在创作时将“礼物”贯穿到他们自己的想象与构思中。作品展示时能明显发现第二次实验幼儿呈现的设计更加丰富,对想象的表达也更为符合“礼物”的主题。
2.幼儿手工活动过程中能力提升对比
在活动的创造部分是幼儿不断发挥想象与创造能力去丰富完善作品的阶段,幼儿进行创造的过程并不是直奔主题,而是先对操作工具进行一定的摸索。对操作工具的掌握程度极大的影响到了他们创作的过程。大量的第一实验中会出现教师在创造部分没能给予幼儿设计与尝试的时间,这就使得原本对操作工具掌握不熟练的幼儿在创作过程中频繁的需要教师的介入帮助。当教师帮助并介入制作过程时,难免会带入自己的想法,幼儿的想象与创作思绪就会被影响,导致幼儿的先前构思与作品展示时的成果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另一种情况,当幼儿的操作工具较为简单易懂时,教师指导方式的效果就开始明显起来。教师观察可能出现的问题,介入时间的不正确,都可能会打断幼儿思维,产生无效指导甚至负面指导。
根据这些问题,研究者对第二次实验的教学法等进行了修改,完善丰富了活动创造部分的设计。所以在第二次实验中,教师在操作工具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增加了幼儿构思与尝试的时间,练习使得幼儿在创造时不在被操作方法所困扰,专注于想象与操作,创造过程连续性增强,创造出的成果自然也更加符合幼儿自己的表述。
3.幼儿手工创意分享与表述能力提升对比
在活动结束部分中,是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总结与评价。手工活动中,大部分第一次实验较为注重的是对幼儿创作过程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与处理。
在对第一实验进行分析后,研究者主要修改单一评价为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幼儿间互评与活动情境角色评价四种方式,在实验中,多方面的评价结果给幼儿带来了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很多幼儿表达了他们再一次创造的渴望。教师还鼓励幼儿描述作品并将他们的想象与创作完整的表述出来,有许多幼儿在自评中能够结合教师引导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有利于提升幼儿下一次的创作。教师在对幼儿想象与创造成果对比中能更准确的了解幼儿的创造能力发展,为接下来的手工活动的设计做好准备。最后,在处理作品上,第二次实验中,教师对于幼儿的作品与幼儿进行了沟通,多利用于环创、教具使用等方面,幼儿在看到自己的手工成果有了有效的利用,对自己创作的自信有了很好的提升,在活动结束后还经常与其他小朋友、教师介绍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