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父亲形象再认识
2019-11-27王龙翔
王龙翔
解读文本,最终获得的虽然是读者意义,但无论怎样的读者意义,都必须基于作者意义和文本意义,否则就容易失之偏颇。[1]李森祥的作品《台阶》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通过书籍的阅读,还是在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中,都可以见得这篇文章的影响之深。而在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父亲”这个角色,在众多对《台阶》父亲形象的解读中,被解读的最常见的便是一个要强且朴实能干的农民形象。然而,在《台阶》这样厚重的文本中,我们不能用“一目了然”的形象分析来承载它。我们往往容易在外在的、显而易见的形象里忽略了最基本的,却也是非常重要的形象。作为农民的父亲让人印象深刻,但作为男人的父亲形象,唯有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他的深邃和伟岸。
一.在贫苦和旧习中挣扎的男人
有关小说的背景,作者曾说过大概是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期,描写的是浙江地区的农村生活情况。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个极为贫穷且困难的年代,解决温饱问题是那个时代最根本也是最首要的要求。于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身为一家顶梁柱的父亲终年辛勤劳作,他的双脚唯独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稍稍洗出原本的颜色。即使面对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且生活水平尤为落后,年轻的父亲依然不甘于低台阶、低地位的命运,因为属于男人的要强和好胜刺激他必须去改变当下。悲哀的是,那个时期没有太多的自我完善能力,乡邻们同样不懂为他出谋献策,社会更没有为农民创造出一条发展的道路。“我们家的台阶低”不由得成了父亲绕不过去的心坎,也使得父亲只能苦陷在农村旧习的泥沼里无法自拔。如此强烈的感叹,表面上是一个农民不甘穷苦的悲鸣,更深层次的,实则是身为男人的要强和不屈,想挣脱命运的枷锁,想改变难以改变的现实。这也成为了父亲修筑台阶的动机。
二.使命感与坚韧性并存的男人
文中出现了很多次父亲想要修筑台阶的心愿,例如父亲感觉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一样地感叹,无数次说着“我们家的台阶低”。再例如文中“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2]。大部分解读在这里都将其理解成父亲不甘落后,想要提升地位,从而赢取尊重。这确实不无道理,但对于父亲执着地修台阶,仅仅从农民的角度深入挖掘与解读,这是不完整的。从一个男人最基本的内心探寻,这份执着来源于男人对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强烈认同感和获得感。传统文化对男性地位有着过于浓重的描写和修饰,女性能参与的角色微乎其微,而在那个时代的农村更是如此,女性自身的尊严基本上无法靠自己,而是依仗家中的男人在外的崇高地位获得的。文中母亲形象几乎没有被提及,也更没有提到母亲想要盖屋子修台阶,反复被强调的只有父亲一个形象,其他的形象更加没有提及。在旧社会,尤其是乡镇农村,女性的尊严靠的是自己男人在外面的地位来获取。因此对于父亲来说,自己家居住条件这样差,作为一个男人,这是不能容忍的,台阶在人们尤其是父亲的眼里,象征着地位和能力,修好台阶可以很清晰的凸显出一个男人的责任和尊严。台阶低,不仅是父亲自己的地位低,也会让“我们”一家地位低,这样的男人,注定是失败的。所以只靠农民的形象去解释修台阶的动机是单薄的,深刻性也不足。在这里,身为男人的使命感,无疑可以增加文本的厚重和层次。若仅仅只从农民的要强来解释父亲的动机,深度和意义都会差之甚远。
我们接着来关注一下修筑台阶时父亲的艰辛。首要的就是准备耗时长。父亲花费了将近大半辈子的时间进行准备工作。我们既可以在已经装满了好几次角票的瓦罐体会,也可以从门口空地上堆得像小山那么高的鹅卵石感受到。其次是建造过程非常辛劳。文中同样提到了很多,例如在白天,父亲和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活,晚上等匠人们走了他又一个人继续忙碌,一直干到深夜。稍微休息一会,睡三四个小时,便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对于常人来说,花费如此多的经历和时间去做一件事,且经济拮据,缺少帮手,本就已经很困难,但父亲精力却依然很旺盛,笑容一直都挂在父亲的脸上,在工作时根本坐不下来,这边走走那边转转,想着就给人递一支烟,或者为人送一杯茶。父亲在修台阶的过程中保持了充分的热情和干劲,推动着父亲坚持做下去。一个人在强大精神动力的支撑下,会完成貌似不可能的事。在这里,我们依然没有看到关于母亲的描写,在常人的认识里,母亲在一旁做饭烧水,帮忙准备材料,亦或是与父亲商量如何修台阶等等场景都可以描写出来,然而作者没有这样写。母亲的形象被刻意隐匿了,哪怕是包括“我”自己和修台阶中其他有关的人忙碌情景场面,也同样没有看到,留下的唯有父亲的特写,剩下的只有父亲的坚持。这无疑在表现着只属于父亲的作用,在修台阶中巨大的影响力和主导权。面对异于常人的困难与艰辛,父亲没有一丝犹豫,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继续,哪怕是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把腰闪了一下,父亲还是坚持自己来,不要人帮助。这些都是作者意要表现的父亲另一面——男人的不服输和坚韧。如果仅仅从农民的要强层面去解释,面对父亲的毅力时是那么单薄,且缺少感染力和张力,文章的主题也只能停留在最浅显的层面。
三.奉献自己一生的男人
台阶修好后,父亲对台阶有着至深的感情,极力呵护台阶,其中有一个片段尤其能展现,就是父亲举起烟枪往台阶上刚磕了一下炯灰后突然愣住。因为在那一刻他忽然醒悟,台阶已经是水泥抹的,经不起一点磕碰,于是他就选择了忍住不再磕。实在难以想象以往不拘小节的父亲能如此细心的对待台阶,呵护台阶。仿佛母亲呵护襁褓中的婴儿一般。因为修筑台阶,已然成为了父亲一生最大的成就,更是凝聚了他一辈子的心血。台阶在修筑成功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父亲精神富裕的象征。
在文中,当父亲挑水结果不慎闪到腰时,想去帮他一把的“我”,却被他直接推开,还训斥“我”不要多管闲事。这个部分,很多解释都分析为是父亲不服老,也不愿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老。在笔者看来,身为一个男人,老了意味着不再有年轻时的志气,失去了年轻时的力气,缺少了年轻时的勇气,更意味着昔日家庭的顶梁柱正一点点失去往日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自从那次不小心闪了腰后,仿佛再也没有了兴致在台阶上一直坐着,也不愿找人聊聊天谈谈心,甚至已经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挂在他脸上的更多的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令人感慨万千。在文章结尾处父亲问我“这人怎么了”的时候,一个男人将自己全部青春奉献后的惆怅和失落感扑面而来,席卷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这是一个男人在轰轰烈烈的奉献后归于沉寂的内心写照,也是创造属于自己辉煌后无法再超越的不甘。
李森祥先生曾说过:“我选择亲情写作来打磨自己的创作走向成熟,所发掘的是人性美好的美学观,但我最缺乏的却是,对父亲人性美好这一层面的真实体验。”[3]作者成熟以后,他才更能明白父亲的付出,明白年少时眼里粗暴父亲背后的的付出。当人生有过大半路程,回顾往事,内心已波澜不惊,回归最初的平静,再次去审视自己一生的价值时,忽然发现现实早已和心里的设想拉开了差距,这巨大反差,让这句“这人怎么了”无意中升华,那一刻仿佛是对一个人一生贡献的反问,更是巨大的褒奖。
父亲真的老了,但作为男人,他在自己平凡的人生中干了绝不平凡的事,虽经历了挣扎和艰辛,却也获得了一个男人应有的成就和尊严。这样的父亲形象,对于《台阶》这篇文章来说,才是更饱满的,更完整的,更深入人心的。这样的一个男人,他的挣扎与坚持,他的奋斗与奉献,也在不知不觉中,给这深厚的文本注入不一样的精神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