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出课堂让学生畅游书海

2019-11-27牛军海

文学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课外书学科读书

牛军海

2002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课外阅读提出的建议是:“课外自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阅读是语文的根本和命脉,是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途径和法门,培养出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阅读兴趣和不同凡俗的阅读品位,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成功。杂文家、特级教师吴非指出:“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1]学语文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当然是阅读。如果再加一句的话,是广泛深入地阅读好书。读书对语文的重要,正如水源对河流的重要。特级教师黄厚江说:“如果你的学生从此不喜欢读书了,不管你的成绩有多好,你都是语文的罪人,甚至是民族的罪人。”[2]

有人请教美国一位著名的成功学家:“如果我的事业失败了,我该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如果我失业了,怎么办?”他说:“要提升自己,你阅读吧。”“如果我失恋了,该怎么办?”他还是说:“你阅读吧。”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和人生成长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而阻挠压制学生课外阅读的反语文性、反教育性及其给学生造成的难以弥补的损失,就尤其让人痛心疾首。但悖谬的现实是,很多家长、老师甚至语文老师都争着抢着要当破坏学生读课外书的急先锋,一旦发现课外书,“收你没商量”。绝大多数语文老师不但向学生绝口不提读课外书的建议,甚至连随课本配发的《语文读本》都不推荐,更不可能留哪怕是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这些读本。他们非常“敬业”地将全部语文课堂和每周一节的晚自习辅导课全都用来讲课文、讲题,几乎不留做题时间,而让学生课外去做题,以实现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有限时间的最大化占用。

我是一个“另类”。我把每周星期四的一节语文课用于学生读课外书,我又将每周属于语文课的一个晚自习(两个小时)的一半多的时间让学生读课外书。学生对我的这个决定举双手赞成。我算了一个帐,初中三年,学生利用这两个时间段,读课外书的字数量是360万字,超过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每年80万字(即三年240万字)的字数量。具体算法是100(每周分钟数)×40(每学年周数)×3(学年数)×300(每分钟阅读字数)=3600000字。这还是一个保守数字,因为我还鼓励学生适当利用课外时间读一些书。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一是将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量真正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要达到这些要求,没有切实的阅读量的保证是不可能的。但当下的中学生,课外时间大都被英语、数理化等高考提分效益高的学科所占用,极少数爱看书的学生也得偷偷摸摸地看,因为有太多的家长老师认为他们看课外书是“看闲书”,是“浪费时间”。至于那些本来不爱看课外书的学生,你如果不给他课堂时间,他可能这一生都不会尝到读课外书的滋味了。这样的人就算考上了大学,视野的狭窄、趣味的贫乏、思想的浅俗将伴其一生,很难有什么大成就。

二是变低效乏味的试题训练为切实高效的高考备考。教育是一项追求智慧的事业,就算由于我们自身学养的局限,无法真正走向大智慧,但也不能太低智、反智。不错,语文考试的确考的是“题”,但如果试题命制得理想一些的话,“题”的背后一定是语文知识、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要丰富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和能力,第一要紧的是读书,读书就是语文的“万用灵丹”和“不二法门”。我认为,老师讲得再精彩也不如优秀图书本身的精彩,而一个自己不读书又不提倡学生读书的教师,他的课堂要精彩那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所以,与其纠缠到做题中不如“纠缠”到读书中,读书比做题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要更加可靠。当有了大量的阅读,学生的阅读经验增多,水平和识见都相应地提高了,很多试题不待老师讲就能理解,就算有些难点,经教师点拨后也能更快地悟通。我认为,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言,读书是大道,做题是小道。死做题目就算能换回一点成绩,但那代价是对学生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是学生对语文的厌倦和背弃。事实证明,我的积极读书“消极”讲题的做法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所任教的班级多届高考平均成绩为全年级最高。2013年,以148分的高考语文成绩创造了北京市纪录的原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孙婧妍同学如是说:“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说,分数高的人,素养不一定高,但有着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她)有着足够的积累去挥洒任何一张语文试卷。无论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未来,素养教育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训练要可靠得多。”“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3]这是按照语文特点学语文的一个典型例子。

三是阅读能力只有保“量”才能保“质”。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和积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是最能体现“无师自通”的学科。阅读品质主要在大量的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海量的阅读之后,是阅读速度的加快,是见识的提高,是语感的提升,是眼界的拓宽,是分析的准确和到位,是写作素材的丰富,是表达的流畅和清晰,是语言的情采和个性,是思想的睿智和深刻……而这些,是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也是靠薄薄的几本语文教材根本无法奢求的。语文学习的质量必须重视“量”的积累,没有“量变”无法达到“质变”,而这个“量”不是简单的课时量,更重要的在于阅读量。一个真正会阅读的同学语文成绩肯定不会低,而优质的阅读还会带动其他各科的学习。衡量一名教师优秀不优秀,人们惯常用一把全国通用的尺子,那就是考试成绩,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绝不是全部道理,更不是根本道理。我以为,衡量一名语文老师的优秀与否,还要看这位语文老师自己爱不爱读书写作,更主要的是能不能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如果能把学生培养成高品位图书的“书痴”,那是一个语文老师最大的成功。我还以为,当下中国的学生不大读书,除了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语文老师不愿引导和不善引导难辞其咎。

事实证明,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眼光和趣味。在课内读书时间,我除了一些方向性的要求外,特别鼓励学生通读《语文读本》,并没有专门开列阅读书单,只是在上课时将自己读过的好书随机作些介绍,算是一种含蓄的推荐。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然选择了那些高品位的图书。学生阅读最多的是中外名著和《读者》《疯狂阅读》《意林》等时文期刊,但也有不少学生在阅读资中筠《士人风骨》、熊培云《自由在高处》、薛涌《北大批判》、鲍鹏山《风流去》、刘再复《双典批判》、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赫胥黎《美丽新世界》、L·弗林特《报纸的良知》、卡尔·波普尔《这一世纪的教训》等等具有思想深度和理性思辨的书,也有学生在读《时间简史》《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等相对“难懂”的书。

陈丹青说过,好的教育就是少啰嗦。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和教育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说:“无论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多么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阅读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贵的书,也就像被夺去了童年最可贵的财富一样,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魏书生老师每学期开学就考这学期应学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大量阅读,因为学生已经在假期里将本学期的课程自学了。李希贵校长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他要求全校的6节语文课中的4节课必须为阅读课,只有2课时为“正课”。我没有他们二位的能力和气魄,所以心有余而胆不足,步子“不敢”迈得太大。我只是给学生和自己一点有限的相对自主的空间,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尝试一点既指向考试,又指向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我认为,这也是全国的普通语文老师都可以去做的一件善事。朱镕基总理当年就台湾问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经说过:“谁赞成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们就支持谁,我们就跟他谈,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让步,让步给中国人嘛!”这些话既充满大义又充满温情。我们语文老师让出一两节课给阅读,实际上也是“让”给了自己,“让”给了更本质、更开阔、更深厚的语文,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何乐而不为?

注 释

[1]吴非.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EB/OL].新浪博客,2017-04-17.

[1]黄厚江. 朝拜母语教育的圣殿[J].人民教育,2017(5):75-78.

[3]孙婧妍.语文于我——一个高考学科状元的思悟 [J].中学语文教学,2013(10):65-69.

猜你喜欢

课外书学科读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我爱读书
课外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超学科”来啦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