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儿童文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019-11-27张春桃
张春桃
一.前言
2012年,各种“微课”的制作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微课”迅速爆红,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投入了研究,研究文献逐年递增,相关网站相继建立。始于2012年12月终于2013年8月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使得“微课热”在高校兴起。当时全国参赛高校1600多所,参赛选手12000多名,参赛微课作品总数超过10000件,作品类型丰富多样,辐射面广。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据笔者观察和调查,微课在我们的课堂上鲜有出现,作为我们最庞大的使用者——学生,他们更是少有接触。微课给人的感觉是流于形式,止于比赛,它变成了小摆件,需要的时候就拿它去参展,不需要的时候一点存在感也没有。很明显,微课并没有落到实处。
微课作为新鲜事物,肯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微课内容短小精悍,主题突出,目标明确,使用灵活……优点多多,而儿童文学这一门学科本来就充满灵性,我们使用的课本是徐小泓、张军强、余思远主编的《儿童文学》,微课操作的空间很大。借用微课这一手段,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一词最早是在2008年秋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2011年胡铁生的《“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引起了国内对微课的关注,其后各种“微课”的制作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二)微课的特点
1.短小。微课之“微”,取其细小之义,虽不如当初戴维.彭罗斯提出时的60秒课程那么短,但与一节45分钟的课相比仍为“短”,微课的教学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一般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与一节课相比,微课主题小内容小资源容量小,一般一个微课对应一个知识点。这样可以减轻学习者的畏难情绪。
2.精悍。微课虽短小却精悍——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设计、制作非常精巧,知识内涵不小,对应的基本上是重点或难点或疑点或考点,是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精准、细致讲述,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针对性极强,能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效果好。
3.直观生动。跟一节课的ppt相比,它呈现的方式更生动有趣,经常使用图片或视频,对已经产生审美疲劳的、喜欢新鲜的学生而言更有吸引力。
三.微课在《儿童文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制作《儿童文学》微课的原则
除具备以上特点外,微课制作还应具备以下原则:
1.心中有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制作微课?制作给谁看?毫无疑问,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所以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我们的学生《儿童文学》这门课程上学习层次如何?选择什么知识点来制作的微课才是他们需要的?用怎样的方式制作微课才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所以制作微课时需要考虑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共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差异,实现真正的“生本”课堂。
2.命中知识点来制作。教师对教材要有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在制作微课时要有周密的考虑,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清楚呈现的方式。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那跟平常上课的PPT没两样了,没必要为微课而做微课。譬如在学习儿童文学的功能时,就没必要每一种功能都做个微课或者是没必要每个功能都按同样的方式来做微课。
3.趣味性。制作的微课如果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那就如同瞎子点灯白费劲了。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制作的微课就要有足够的魅力。这就意味着在制作微课的时候要增加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趣味元素。微课画面微课情景 新颖别致有吸引力让知识变得灵动让学习变得有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保持着兴趣盎然的状态,这样我们制作的微课才能“可持续发展”,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4.结构要合理,语言要简洁。微课虽不在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但整体上仍应该包括三个环节:引入课题,内容讲授和课堂总结。而由于短小精悍的特点,微课的时间就显得尤其宝贵!所以,入题必须迅速,切勿拖泥带水,浪费了讲解部分的宝贵时间,中间的知识点讲授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结束语干脆利落,提纲挈领。如讲“制造意外”的创编技巧时,我的导入语是这样了:故事要引人入胜,关键看情节,让情节跌宕起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分享的是:制造意外。
(二)微课在《儿童文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瞄准时机使用
微课在在《儿童文学》课程中的应用,从时间上来说,主要有三个:课前、课堂、课后。具体什么时候怎么用,依个人上课的需要而定。
1.1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即在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众所皆知,它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巩固对知识的记忆,更有价值的是在预习时能发现问题,在听课时解决问题或者是发现新的问题。
当一个人处于惘然的状态,他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的。同理,在课前的预习自学阶段,对于新知识、新内容,学生可能不知如何把握重点而处于一个迷惘的状态,此时的微课就担负起一个导向的责任,帮助学生学习新知。
1.2 课堂教学中:如今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多媒体教学,常规教学都使用ppt。微课在课堂上有何用?当然它不是主角,但是它可以成为最佳的配角。它能在教学的难点、重点、疑点处,作一个辅助性的补充或拓展,即我们所谓的“链接”。如在讲《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时,学生对什么是审美活动理解得不是很透彻,我就借用、剪辑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旭晓的“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特征和人生”一节,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而在讲到儿童诗“童稚优美的文学意境”时,由于教材叙述得有点简略,而意境又是讲诗歌必须要讲的一个重点。我导入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红的微课《何为意境》。我们使用的微课,不一定要得自己去做,选用别人的一些优质、共享的微课,学生有新鲜感,教师也可以减轻负担。
1.3 课后复习或拓展:儿童文学作为一门文学课程,仅是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它更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眼界的开阔。所以微课在课后的应用,我更倾向于延伸与拓展。如在讲完《儿童小说》之后,我专门做了两个关于曹文轩的微课,一是由《朗读者》对他的采访导入他的文学成长之路,二是介绍他的《草房子》,与此同时,简要介绍了台湾作家王淑芬的《君伟上小学》,将两者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比较。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促使学生多阅读,并且学会文学的比较鉴赏。“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门文学课程,《儿童文学》必然也是要求学生多阅读的,微课能起到这个桥梁的作用。
2.微课的应用路径要易于操作
微课内容精简,含量小,所占内存不多,支持在线播放,应用路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平台。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已是高校的必备软件。学校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安装校园网,我们的学生可以在宿舍播放,可以在电子阅览室播放,这样学习者就比较容易获得微课资源。二是学生个人手机。如今的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使用起微课来更是方便快捷。真正是一机在手,可以随时拥有!
3.唤醒学生自觉的意识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大学的课堂教学都是浓缩的精华,学生能否消化吸收?能否进一步深入学习,登堂入室?教师是否有条件整天在学生后面不断的鞭策?“教是为了不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目的、目标、行为等有一种充分的觉醒,从而培养起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习主体将学习纳入自己的生活结构之中,使自觉学习成为其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自觉性。当学生能自我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意义,并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所规划时,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而只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和聪明才智,才会用行动来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这个时候,学生才真正成为了学习这个地盘的主人,是“我要学习”,而不是“要我学习”。
四.结语
2015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这段话深刻概括了信息化将会对整个教育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微课作为新鲜事物,我们要善于利用。微课应用于《儿童文学》课程,能提高教学效果,让教师教得更轻松,让学生学得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