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陕西地域文化开展高职学生人文教育的探索

2019-11-27卫欣玲

文学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陕西人文学院

卫欣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当2018年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2000年之后出生的“千禧后”也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高等教育校园。这一批学生受市场经济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想法新颖独特、创新创造力强,同时伴随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学生中普遍存在盲目崇拜西方、吃洋快餐、过洋节,相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对自己家乡的人文精神毫无了解,缺乏人文精神、素养。校园内人文教育缺失,人文环境不佳,传统文化的气息已多不存在,陕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陕西优秀的人文教育资源为地处陕西的高职院校更好的开展学生的人文教育工作提供了优秀的可利用资源。

一.高职学生人文教育融合陕西地域文化的现状与问题(以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为了更好的了解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陕西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学习需求,我们以汽车工程学院、建测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一次关于陕西地域文化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所得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学生对陕西地域文化喜欢但缺乏了解

从总体数据上看,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主要来自陕西本省,他们大多生于斯长于斯,有90%以上的学生欣赏、热爱陕西地域文化,对自己目前生活的这片土地充满感情。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陕西地域文化欣赏也渴望了解,他们表现出对家乡文学的强烈兴趣,但是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同学对陕西的民俗文化、地域知识、人文知识均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于中华民族最重要文化活动——公祭轩辕黄帝大典不了解、不知道的人占到45%,就连陕西地域中非常基础性的知识也知之甚少,如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仅有一半的同学答对,对于“八水绕长安分别是哪八水?”这道题目仅有21%的同学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可见我们的学生对家乡缺乏基础的认知和了解。从这个方面来说,身为一个陕西人大多数人是不合格的,更不用说传播陕西地域文化。

(二)学生对于地域文化学习兴趣浓厚但缺少有效的学习途径

在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同学中仅有64%的人参加过学院举行的人文类知识讲座,36%的同学目前选修了人文类选修课程,同时仅40%的同学觉得对于学院目前的陕西地域文化宣传是感到满意的。在陕西文化的了解渠道上仅有38%的同学是通过学院宣传获取相关知识的,绝大多数同学的地域文化知识仍是通过家中长辈的口耳相传得到的。

这显示出学生普遍对学院开展的人文教育活动的参与度、积极性不高,一方面说明目前学院开展的相关人文教育活动对学生欠缺吸引力、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不高;另一方面也显现出我们学院开展地域文化的相关教育活动还相对较少,我们的地域文化宣传工作并没有做到位,还有很大的缺口需要弥补。

在学习途径的选择上,相对比较均衡,学生对于实地考察、课堂讲授、开展校园活动和地域文化讲座均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我们在具体的教学途径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多样化教学。

二.高职学生人文教育无法与地域文化取得较好融合的成因分析

(一)主观认识不足

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呼唤使学生和家长把高职院校的专业方向选择、专业课程设置看作在高职就读的头等大事,学生普遍愿意把时间花在对就业“有用”的专业课程学习上,对人文知识缺乏注重,学生没有主动培养自身人文素养的意识,有77%的同学表示平时的业余时间较大一部分为专业课程学习所占用,而将业余时间用于学习人文修养、文化素质的学生人数比玩游戏还要少,可见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动力仍是近乎功力的,“有用”是触动他们主动掌握知识的最首要动力。

在此次问卷中81%的学生表示制约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受社会非主流价值观影响,人生价值观功利化、务实化、自己本身没有文化课程的学习自觉,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文科教师也普遍感觉到学生对文化类课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认为跟今后找工作没有多大影响,也并不重视。可见学生主体对人文教育认识的不到位也是阻碍综合素质教育的一大因素。

(二)受专业局限性影响

由于我们学院的专业设置尤其在公路、汽车、建测学院,学生人数上男生、理工科学生占到了非常大的比例,学生本身在高中阶段可能对于文化类知识的学习缺乏重视和敏感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研究显示:理工科院校,人文学科课程设置数目较少,辅修人文学科的学生人数寥寥无几,甚至在一些理工类为主的大中专院校内,许多获得学士学位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修过重要的人文课程。

这也就造成了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在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科学的审美和认知的缺乏以及较为机械的思维方式等都使理工科大学生很难融入纷繁复杂的社会,不利于理工科大学生未来的择业就业。

(三)学校文化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健康、正常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应重视人格的塑造。目前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均把配合学生的职业技能摆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各个职业院校更多的是关心教育的工具价值,注重工具理性训练,无形之中冷落了教育的文化价值,严重忽视学生人文的多维发展,结果既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人力需求,更有违于人的全面发展。当然让学生掌握能够在社会中生存、生活的一技之长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有失偏颇;就我个人的理解,所谓的“职业性”并非仅停留在技术专长范畴,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职业人格的养成为主要目标,而职业人格应以职业精神为核心,职业人文教育正是以其完整性和综合性的功能,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灵魂。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依托陕西地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在学院教育中增加地域文化相关教育内容

习总书记说“陕西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应该予以充分开发”,而学校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对于地域文学的宣传、推广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目前我院的地域文化开发的力度和范围仍存在较大空缺。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地域文化讲座、专题知识竞赛以及组织社团活动、网络推送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将陕西优秀的文化资源渗透给学生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陕西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的,具体体现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方面,既有文字资料、又有实物遗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带领学生“走出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品味陕西文化的韵味。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时候,我们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加强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教育,绝不应该仅仅是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从课内入手,课外实践,校外补充,从而完成学生的科学教育、环境教育、言行教育等多方位的教育涵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提升校内教师素质

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是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我们学院本身语文教研室教师人数过少,同时也缺乏陕西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目前校内开展的人文讲座大多需要聘请校外专家。陕西文化的内容过于庞杂,学科跨越度较大,要想开设一门甚至几门陕西地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需要 教师必须不断地深入学习和研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 教师在不断巩固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关注新的文化发展内容。亲自调研实物遗存,大量阅读新观点都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课堂讲授中用饱含魅力的语言将广博的知识穿插到生动的历史文化事件中,从而达到感染学生、征服学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文化的陶冶与体验,达到“文化之旅”的效果。

高校开展人文教育培育工作,应接地气、扎根于地方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入挖掘和阐发地方文化的时代价值,使地方文化成为涵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探寻地方文化资源与人文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教育教学的契合点,让地方文化资源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充分运用。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了解陕西地域文化,更好地去继承和弘扬我们陕西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陕西人文学院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人文社科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