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现状与对策

2019-11-27马建华

文学教育 2019年35期
关键词:国学农村学校

马建华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它所蕴含的道德理念与民族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在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素养,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起他们对祖国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和谐包容的人文精神、振兴民族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谦虚正直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以及经世致用、爱国行善的道德观念。

目前,河南省积极在中小学推行国学教育,受到了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取得了很好效果。但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由于地处偏远,受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在国学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找到适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国学教育之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详细了解河南省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现状,笔者选取新乡市六所农村中小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思想上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开展的主要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开始重视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在家长眼里,判断好学校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只要能让孩子考试成绩好就是好老师,,再加上现在教育主管部分对学校的考核也主要是看分数,常常通过抽考学生成绩来评价学校工作的优劣,这就导致许多学校把追求分数作为唯一目标,把所有精力都用在那些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程上,而对升学考试不搭界的科目,就任其自然。所以,尽管教育部数次下文,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国学教育,但到了学校这里,国学教育变成了宏观的说辞,而不是微观的存在,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只体现在会议上,汇报上,并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支持国学教育的开展。再加上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城市发展,进而在定居和生子,造成农村适龄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这又产生了生均下拨公用经费的减少。有限的经费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自然无力组织开展国学教育方面的活动。

师资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学校之所以没有开展国学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专业师资。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学校办学规模小,条件差,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缺乏职业提升空间,很难吸引有丰富的国学知识储备、较高的国学素养的教师到农村长期任教,即使通过这些年特岗教师的招聘,补充了一些年轻教师,但大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文化底蕴,对国学知识的了解比较浅显,专业知识支撑度不够就导致教师在进行国学教育时无法正确的传递信息,无法让学生准确的掌握其中的专业知识。

缺乏合适的国学教材和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影响农村国学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虽然中办、国办以及教育部均下发了国学教育教学的指导意见,但目前教育系统对如何开展国学教育,国学教育目标是什么,以及国学课程结构存在巨大分歧和争议。因此,目前国学课堂教学大都只存在于校本课程和课外教学层面。虽然部分省教育部门组织编写了一些国学教育读本,但大都将其编成语文的拓展读本,或者是诵读本,且不同程度存在着教程内容城市化的问题,缺乏乡村本土传统文化的介绍,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一般的校本教材,大都是将《三字经》《弟子规》等原封不动地编入,不作删减和节选,或者将《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内容进行一些摘录或者节选。框架结构较为混乱,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自身素质等特点,学生对所学知识很难形成清晰的思路。

至于教学方式,由于大多数学校的国学老师是由语文教师兼任,国学教育教学方式便和语文教学模式混淆在一起,在对国学内容进行讲解时,无形中把重心放在了字词、句子的解读上,活生生地把国学课上出了语文课的味道。圣贤的思想和智慧就这样被无情忽视,深层次义理方面的内容并没有给学生讲出来,或者让学生不求甚解去死记硬背,结果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针对调查和访谈反映出的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理的思考,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首先,各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国学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在中小学加强国学教育,让孩子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不仅让学生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文化素养,还增强了学生民族自尊、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加强国学教育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意义更为重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明确提出要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农村中小学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部分未来会发展在农村,他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接班人,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未来农民的素质,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和秩序。

其次,应加强对国学教育的组织领导,保障必要的国学教育经费投入。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为国学教育设置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好成立专门的组织,负责本地区国学教育活动的协调、检查,定期组织交流和相关研讨活动。各个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安排一些有国学素养的老师来负责组织协调国学教育的实施。国学教育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应设立一些专项经费来保障农村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比如支持农村中小学设立一些图书资料室,购买一些国学文化经典的图书与影像作品,供师生借阅、使用,支持学校成立国学社团,保障国学教育实践活动、国学经典诵读、表演活动的必要支出等。

第三,要加强国学师资建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的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所以要做好乡村国学教育工作,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师资的问题。一是要盘活人才存量,要选配具有一定国学基础的在职教师,派出去进行国学培训,以扩展教师的国学专业视野,提升教师的国学水平,提高教师的国学教学技能。二是要用好人才增量,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工资福利,职称评定上要向广大农村中小学倾斜,让农村教师更加受尊重,让从事国学教学的教师有回报、有发展。各个农村学校领导要重视国学教育,重视国学老师在学生成长的作用和价值,让国学老师实现他们自己的价值,老师们也就会心甘情愿地坚守在国学教育的岗位上。

第四,要编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教材是教师传授国学知识和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载体,教材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地方教育部门应该支持和鼓励农村学校研发和编写本土传统文化教材,把本地区的地区历史事迹、风俗习惯、道德风尚、精神风貌等本土文化资源纳入到教材中去。在教材中加入地方文化,不仅可以增进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充实他们的生活技能,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本土文化意识,唤醒他们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从而增进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继而更积极地去弘扬与传承本土文化。

以新乡市为例,它有着丰富的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诞生和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先贤名人灿若繁星。如古代著名谏臣比干,《九章算术》的校正者张仓,“汉初三杰”之一陈平等等。新乡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还有周武王率八百诸侯会同盟的牧野大战等古迹。若农村中小学能将这些学生身边的丰富的历史地方文化资源与国学教育相结合,这将会是一个很受学生欢迎的鲜活国学教材。

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积极把国学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要形成一个学生愿意学习国学,愿意体验国学,愿意交流国学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对于学生而言,校园和教室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来营造国学氛围,如在班级教室的墙面上张贴一些古人的励志名言、儿歌童谣、诗词经典、成语韵文,也可以在校园每个教学楼的走廊,楼梯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悬挂一些经典国学诗文图片,让学生在充满国学文化氛围的校园中快乐成长,慢慢地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熏陶。

第六,要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国学经典虽多是文言文,但教学方式与语文文言文教学大不相同,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听、说、读、写,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目的。国学的课堂教学,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在国学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应努力缩小国学内容与农村中小学生在心理上的差距,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国学课程的学习氛围,老师要遵循习其文、悟其法、察其理、承其道的教育宗旨,坚持知识积累、思维启迪、能力培养、品性陶冶为育人方向,要努力将国学内容对接现代生活。国学教育还应该多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国学知识与青少年的心灵相触碰,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用知识解决他们成长中的疑惑。

猜你喜欢

国学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垂”改成“掉”,好不好?
学校推介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新农村 新一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