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真人之息以踵”词条新诠

2019-11-27徐小曼

文学教育 2019年32期
关键词:真人庄子境界

徐小曼

《大宗师》是《庄子》内篇里的一篇,第一部分反映庄子对于真人的理解。但是对于“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的翻译理解一直众说纷纭。主要分为两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认为庄子是实指一种科学呼吸方法,类似“踵息法”以修炼气功,用足跟发力以调运呼吸。王世舜在《庄子译注》里曰:“真人的呼吸是从脚后跟开始的。”陆钦《庄子通义》云:“真人呼吸从脚跟用力。”[1]张文江《〈大宗师〉析义》:“盖全身筋脉易通,其息可达极深处。”[2]刘武曰:“其息深深,则下聚于丹田,因而通于足下涌泉穴。”明代尹真人、南怀瑾、陈广忠[3]似乎也较为赞同。笔者认为这种自踵而上的呼吸方法理解还需商榷,踵息法是后来道教到晋代以降才逐渐提出的方法。《行气玉佩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气功界人士将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的解释发展为小周天调息理论。虽然,后代学者根据《吕氏春秋》等著作的只言片语推测气功在三皇五帝时期已有滥觞,但是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踵息法在庄子生前被他接触到,为他接受内化。

李欢友又吸收此观点的部分内容,道明“踵”这一意象在道教里的重大意义,认为“踵”是连续天、地、人三才的前提条件。[4]笔者持不同意见,认为足在《庄子》中是“有待”的象征之一,并未发现庄子对它赋予了特殊的身体意义,何况《庄子》里记述诸多如叔山无趾、申徒嘉、王骀等兀者,庄子举例形骸有缺时,脚上的残疾占据很大的比重,但他们都是《德充符》里的正面形象,用来论述无用之用亦有大用处,形骸有缺却可全精神。

第二类观点认为庄子是对真人品质的虚指和譬喻。持此类观点,既有因为针对实指论而提出的驳斥,也有为实指论的发展而提出。他们认为该句指真人沉心静气、定力深厚、保守自然,因此呼吸能到极深处,不同于常人心浮气躁。持着这一观点的主要是胡文英、王闿运等。胡文英认为“息以踵,亦不过静极而深,后人添出许多作用工夫,反失真人面目。”王闿运认为是“喻深藏也”。王夫之在《老子衍庄子解庄子通》里将这种真人的沉静淡泊更深的挖掘,指出真人的处世哲学和虚静齐物的思想。[5]但是,这样翻译与下文无关联,庄子也没有必要采取“以踵”“以喉”的说法,直接用深、浅论之即可。

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里认为“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似乎是被养生服气者篡改后的结果,“屈服者,其嗌言若哇”疑为“他处之文误入”。[6]若是因句式不同、翻译诘屈聱牙而断定是为后人伪作,这是一种粗线条的逻辑思维,《大宗师》的“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段也并非句式完全整饬。

综上,“真人之息以踵”无论采取哪一种理解方法,都有不恰当之处。笔者认为,“踵”字疑是“喠”字形近致误,对于“息”字的理解应当不是气息,而是采用滋养、生长之义。

“喠”字,《康熙字典》云:“《广韵》之陇切《集韵》主勇切,音肿。《玉篇》不能言。又《广韵》喠,欲吐。又《集韵》竖勇切,音尰。又取勇切,松上声。又《广韵》充陇切《集韵》蠢勇切音。义同。又《广韵》气急之貌。《集韵》急喘也。”“喠”古同“噇”,吃。根据材料,“喠”的本义疑为口中塞满实物,引申出不能说话、欲吐、急喘等其他义项,在读音为“zhǒng”时,主要指不能说话。

“踵”字,《说文解字》云:“追也。从足重声。一曰往来貌。之龙切”。“喠”与“踵”都是形声字,字形相似,字音相同,为二者谬误提供了可能性。

“息”字,《说文解字》:“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相即切。”《段注》:“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引伸为休息之称。又引伸为生长之称。”会意兼形声字。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造字本义是以心为鼻,即胎儿不用口鼻、只借助母体的心跳来呼吸,沉静安定,运气若有若无。“息”字在道家里有特殊的意义。胎儿代表的混沌、原始、纯净境界使“息”字在造字之初便有了道的意味,消灭欲望,使心安宁,回归混沌,增长道心、自然之心。“息”字有生长与消减两种相悖的内涵。南朝吴均有“望峰息心”之语,佛家亦有“观息”这一说法。李叔还的《道教大辞典》举例“息土”,归纳了生长、滋养这一义项。[7]《庄子》里约有16处使用“息”字。[8]《庄子·秋水》云:“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周代其他书里也有“息”字翻译为生长的例证,《易·剥》:“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喠”字译为不能说话,结合文意指真人已经达到得意忘言、无法表达的混沌境界,“喠”与“喉”对举,“息”字采用生长、滋养(道)这一意义,“以”翻译为用。“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喠,众人之息以喉。”的意思就是真人修道的境界很高深,他的生长、培育道心借助得意忘言的境界,一般人却还要借助表达,借助语言技巧,借助苍白的辩论。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谈的是众人,因为真人已到达“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的无待齐物境界,幽居默处,他的欲望是平的,他的胸怀是宽广的。只有一般人才要分高低,欲望越重,自然之心越被遮蔽。再按照“真人之息以喠,众人之息以喉。”的“真人——众人”结构,“屈服者,其嗌言若哇。”的主语应当是真人,陈鼓应翻译为:“议论被人屈服时,言语吞吐好似受到阻碍一般。”“喠”和“哇”都有欲吐之貌的意思。此句依旧说的真人不善言辞,如果强制他发表自己的见解,使用论辩的技巧,他会感觉到困难,因为他已经忘却了自己的看法,抛却使用语言时不可避免的成心和成见。

按照第二部分结论中的翻译,不仅更加连贯顺畅,“屈服者,其嗌言若哇。”不显得突兀。也与接下来的内容相呼应,“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都在论述道是不可言述的、不可捉摸的,谈道论道只会与道背道而驰。

庄子是不信任语言的,他不遗余力地表达对沉默的赞赏,对“一问三不知”的推介,《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秋水》:“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这种独特的言意观形成原因有许多。

联系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看,周天子的权威在消解,没有统合贵族阶层和底层民众的合法价值观,“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思想的困境没有出路,狭窄的空间里众人论辩交锋,打着光辉的旗号,掩藏着炙热的名利之心和苟且交易,权贵的势力在主导着。庄子在这种环境里深知小国寡民政治理想的不可实现性,对人心的洞见使他陷入更深的绝望。他制造了与现实世界的隔膜,企图用无言的方式与天外的天,超越现实的自然建立联系、天人合一,重返太古的混沌恬淡。口若悬河不如绝圣弃知、各行其是。

其次,“言”无法尽“意”。朱立元、王文英在《试论庄子的言意观》中将言意观分成“言不尽意”与“意在言外”两个维度。[9]道的隐秘幽微不能被描摹之万一,道法自然,合乎天造,厌于人意。道成为一个实体化、可审视、可言说的对象后,已经丧失“无”的本体,没有超越性,不足以称为道。人施加的阐释只会背离道的本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无言才是至言,才是最高境界的言说方式。

最后,“言”象征着天人二分的思维模式。一旦谈论道,意味着人从天人合一的境界里剥离开来,用对象化眼光去审视道。分出自己与外物,带着成心和成见去议论、去判断。纯净的蒙昧状态就不存在了,如同混沌被凿七窍而死,原有的自然灵气消失了,沾染偏见浊气。成玄英语:“夫以言遣言,言则无尽,纵加百非,亦未偕妙。唯当凝照圣人,智冥动寂,出处默语,其致一焉,故能无言则言、言则无言也,岂有言与不言之别、齐与不齐之异乎!”无言则抱朴守拙,静观万变,齐物致道。“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都是庄子批判的境界,语言的形成,不可避免沾染说话者的小知。结合言与知的关系来看,绝圣弃知和得意忘言一定会达到高度的冥合,才能达到“吾丧我”的境界。小我旦暮琢磨着相互攻讦、倾轧,利用技巧取得胜利便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真我要抛弃与摒除小我的偏见、利益。吊诡的是,庄子批判长舌讲道,但自己却孜孜不倦地扮演着一个胜人一筹、更高层次论辩者的角色。

综上所述,之前古籍没有明确载有“喠”字的“不能说话”义项的出现时间在《庄子》创作之前。虽然“喠”与“踵”均属于形声字,外形相似,字音相同,但周代直接文字材料稀少,尚未找到将“喠”与“踵”混同的先例。本文因为“喠”代入句中翻译更加通畅、与上下文串联更加紧密、与庄子哲学思想更契合这三个理由而提出一种可能性,但直接断定“踵”字误作“喠”字,还需要更多材料予以佐证。

注 释

[1]陆钦:《庄子通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49页.

[2]张文江:《〈庄子〉内七篇析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3]陈广忠:《〈庄子〉养生功法试论》,《诸子学刊》,2014年第2期.

[4]李欢友:《“踵”的身体意义:庄子“真人之息以踵”条诠解》,《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5]张昭炜:《由“踵息”看船山的精神趣味及思想深度》,《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 年第2期.

[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02页.(本文所引《庄子》原句皆出于此书,另不再注)

[7]李叔还:《道教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5页.

[8]洪业等:《庄子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67页.

[9]朱立元,王文英:《试论庄子的言意观》,《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真人庄子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
真人秀F2
变色龙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发明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