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9-11-27

少年体育训练 2019年5期
关键词:运动员民族人才

唐 涌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沉淀出众多优秀的文明和文化。民族的、传统的、可继承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基,作为传承、传播文化和培养传承人的高等院校在发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路上,对传承人的培养模式上应适时适地、适宜地进行创新,确保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可持续性和传承人才的可塑性、全面性。民族传统体育既是如此。本文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好地发现和挖掘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及其培养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 体育人才概述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体育人才是指在体育的领域有一定专业知识、专项技能或对体育领域有较大贡献的人群。体育人才是一个大的概念,泛指体育竞技场上的佼佼者,现从事体育工作并推进体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人,同时也包括在体育领域已做出较大贡献的前辈或即将做出较大贡献的群体。

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挖掘

2.1 挖掘潜在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

潜在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是指那些没有发现自己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领域或项目上有天赋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多给大学生提供民族传统体育领域出彩的机会,让那些没有发现自己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天赋的大学生“暴露”出来,然后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天赋化为竞赛能力。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每名大学生都可能是潜在的体育人才,重要的是体育教师是否能及时发现他们,以及是否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放大他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天赋。

2.2 挖掘显在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

显在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是指那些已经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状态形成和状态表现过程中显示其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大学生。下面是显在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最明显的几个特点。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特点筛选出哪些大学生是显在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一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具备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一些大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习过程中喜欢钻研问题,如“龙舟的起源是在哪里?”“蒙古族的摔跤运动和哈萨克族的摔跤运动有什么区别?”“在网络时代如何传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等。另外,他们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民族传统体育问题,能够提出独具一格的见解与主张。二是具备较强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才能。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方面,具有超过一般人的天赋、才干和能力。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多,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在每一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摔跤、射箭、跳绳、龙舟等)上有较突出的运动才能,胜过其他大学生。对显性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高校领导与体育教师一定要给予他们高度的关注,并根据他们的学习需求为他们制订出科学的培养计划与完善的培养内容,以促进他们的更快发展。

3 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3.1 “体教结合”模式

结合本文研究内容,这里的“体”指体育训练,“教”指文化教育。该解释是针对我国高校在对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忽视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而言的。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适应体育竞赛的运动员。与西方竞技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有自己的运动员队伍。但是,我们需要肯定的是,受世界级赛事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多学校的重视。虽然也有一些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但只是将其作为学生体育课堂上的体育游戏。近年来,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价值的深入研究,很多高校已开始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基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学校若一味地强调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体教结合”模式不仅注重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关注他们的文化教育状况,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体教结合”模式能够保障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和相应的知识接受。在此模式下,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要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并资源共享,促进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发展。

3.2 “一条龙”模式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2017年底联合制订并印发《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创新体育后备人才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模式,打造学校特色体育项目”,指出,体育人才教育应对小、中、大学中具有运动发展潜质的学生,利用课外可利用的时间,以组队的形式,进行长期、系统、科学化的训练,以提高其运动竞技水平与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分别根据其年龄段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和有计划的训练安排,达到学生成才的目标。

“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九年义务教育学龄段为基础,以高等教育为龙头,倡导体育人才边学习边训练,并以培养具有较完备的体育理论知识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既有在体育系统内形成的局部“一条龙”培养体系,如师范类高等院校、附属学校(或体校)培养体系,也有在教育系统内形成的局部“一条龙”培养体系,如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培养体系。

3.3 “校企结合”模式

高校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拨款。就目前来说,虽然很多高校注意到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在此方面投入了一定规模的资金,但依然不能满足竞技体育人才的需求。在教体艺关于《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提道:“普通高等学校应在坚持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善于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为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筹措资金。”我们可明确看出,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提倡高校可在可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筹集资金,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是高校与社会相关企业达成共同目标和协议。学校和社会企业在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计划和资源等共享,联合与协作关系建立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并以合约的形式规范双方在人才培养上所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和收益共享,从而提高运动队成绩,促进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在“校企结合”模式下,高校和企业为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事业单位需求的应用型综合人才,利用教育资源和环境存在的异同,发挥二者在各自领域内人才培养方面的优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就业指导和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最终实现二者双赢的一种培养模式。

3.4 “院校化”模式

在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活动中,“院校化”具有4个优势:第一,解决了“学训矛盾”;第二,能够使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适应性相结合;第三,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第四,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机会。此外,在“院校化”人才模式下,高校不再以取得好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成绩为目标,而是以社会效益为导向,尽可能多的、快的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院校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民族传统运动员的就业问题。

3.5 “三结合”模式

“三结合”指的是学校的教学、实践训练与学科科研相结合。此培养模式主要应用于体育院校。在该模式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授学科理论知识为主;训练是课堂教学的知识延伸,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验证的过程;科研主要针对理论与实践的两个方面,是知识传授、实践训练不断与国际化接轨的根本保障,并持续为训练与教学服务。

“三结合”模式目标明确,其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和运动机能等综合素质。这一模式将学校、运动队及与其专业相匹配的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该模式的培养下,运动员能拿到与之相匹配的文凭认证,还能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及大型赛事中一决雌雄,争金夺银。此模式资源利用率高,具有良好的培养效果。

4 结 语

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直接影响文化传承的实效性和民族复兴大业,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实践创新刻不容缓,应为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尽责。

猜你喜欢

运动员民族人才
人才云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MINORITY REPORT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毛遂自荐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