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定跳远技术相关问题解析

2019-11-27

少年体育训练 2019年6期
关键词:髋关节发力落地

曾 园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德阳 618307)

立定跳远完整技术是由预摆、起跳、腾空和落地4部分构成,保证各部分技术的相对优化性,才能保证完整技术的合理发挥。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握其技术要点,同时应结合其技术特性制定合理的练习手段,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正如有研究指出,立定跳远不仅是在考验学生的身体体能,而且还对身体的平衡性、肢体的协调能力进行考验,在运动时要不断地强化不同的下肢肌群和骨盆肌群相协调的能力,保证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能够充分协调配合,以便在起跳后能够迅速蹬地站稳。可见,立定跳远完整技术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真正地提高成绩。

1 技术动作不到位

1.1 预摆动作获取做功距离不佳

有研究得出,合理的摆臂可以提高立定跳远的运动成绩。正确合理的摆臂在立定跳远中可以起到协调全身各环节的作用,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起跳时机,使起跳时的速度、腾空高度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获得相对优异的成绩。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立定跳远成绩不佳的原因有:预摆时预摆幅度过小,两手臂的摆动仅以身体额状面为节点做前后摆动或以肘关节为节点前后摆动。根据力学中做功公式W=FS,当F为恒定值时,S越小,做功的大小也就越小。而手臂预摆的幅度过小,显然影响S的有效获得,最终限制做功的大小,影响最终成绩的获得。当然S的提高是在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条件下形成的,而不是为了提高做功距离而无视生物学特点进行的。例如,如果身体略微后倾手臂尽量向后伸展,其做功距离显然会增长,然而这种方式获得的做功距离不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特点,原因是人的身体后倾,重心也会随之向后,人体从静止到起跳,需要重心的前移,这种方式势必造成做功的损耗,可见S的获得是在人体合理技术动作的前提下增加的,而不是一味地仅以力学特点来评判的。因此,在符合生物力学条件下,预摆动作应尽可能大,相同力量下,做功距离增加,有效做功才最大。

1.2 预摆结束瞬时与落地时重心的前移不够

人体的运动是在抵抗地心引力中完成的,只有优化动作特点,高效发挥力学特性,才能更好地取得满意成绩。通过调查发现,在立定跳远中,重心的运用不到位是成绩不理想的又一原因。在预摆结束瞬时,人体产生的力大于重力才能脱离地面,而重心的快速移动能更加高效地带动身体的前移。可是,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学生在预摆结束瞬时重心的前移是不够的,甚至有学生重心根本未有主动前移。预摆结束瞬时通过重心的提前移动,人体可直接利用重心的牵引带动身体的前移,加上起跳瞬时产生的力,两者相叠加显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不依靠重心的前移直接以产生的力作为起跳的力量,身体既要带动重心的前移,还要完成身体的向上起跳,显然其最终效果会受影响。而落地时重心的前移不够,结果将导致落地后一屁股坐在地上。如果落地时重心的前移不积极主动,人体的重心落在身体后侧,那么出现这种现象也就是情理之中。所以在起跳落地瞬间,身体重心应积极向身体前侧靠,完成身体重心的过渡转移,保证落地的相对完美。

结合以上分析,不管是预摆结束瞬时还是起跳落地时,都要快速地完成重心的前移,运用力学原理实现最佳的动作结构,以提高成绩。

1.3 起跳时双脚站立问题

立定跳远中,双腿好比“发动机装置”,如何更好地激活“发动机”是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两脚的站位错误将直接影响两腿的释放激活。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双脚站立问题主要集中在两脚站立间距大于或小于肩宽,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不利于成绩的发挥。

站立间距大于肩宽,当腾空后相对于等同肩宽站立无法完成两腿的快速收腿,影响后续的伸腿,其腾空时间就相对短。同时还会影响髋、膝、踝的充分蹬伸,因为这种站立方式无法实现人体的直立站立,也就影响相应关节的充分蹬伸,其形成的反作用力也不能完全用于起跳,势必有部分力的损耗,其有效做功大小也就相对小。

而站立间距小于肩宽,其根本上会限制骨盆的有效发力,无法完成髋关节的充分蹬伸。分析可以发现,当双脚站位小于肩宽时,下肢在完成蹬伸起跳时,双脚的站位间距相对骨盆大小更小,为了维持下肢的相对平衡,骨盆必然需要适应双脚的站位大小来完成动作,而这时从生物学角度看就不能保证髋关节的充分蹬伸,原因是:髋关节相对于两脚并不在一直线上,其力的有效传导始终受限,髋关节需被动适应双脚站立间距,造成髋关节无法充分蹬伸。因此,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是最佳的站立位,才能有效地激活腿部,发挥最大的力量,实现最佳的起跳效果。

1.4 髋、膝、踝三关节蹬伸不够

髋、膝、踝三关节的蹬伸是最终力的有效性传导的重要保障,依靠三者的蹬伸带动身体的整体发力,才能完成充分起跳。有研究指出,髋、膝、踝三关节能迅速有力地蹬直,协调的上肢摆动,能起到带、领、提拉的作用。简而言之,即三者的充分蹬伸,是协调身体完整发力的条件。可是,调查发现学生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无法完成三关节的有效蹬伸的。一方面是由于技术动作的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相关肌肉的力量素质差造成的。

2 训练不科学

中医常讲需要“对症下药”,教师在训练中也需要保证训练的科学性才能保证成绩的提高。实际教学与训练中,发现教师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方法主要集中在腿部力量的练习上,把腿部力量的提高视为最终成绩提高的源泉。分析不难发现,立定跳远是一个多关节、多肌肉群参与的相对复杂的技术过程,而能力的提升是依靠身体整体能力的提高,绝不仅仅是依靠某一部分能力的提高。众所周知,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当完成某一动作时,需要全身肌肉充分协调用力,某一局部用力的不匹配都会造成整体能力有效发挥的短板。而立定跳远过程中,需要下肢肌肉的充分参与是毋庸置疑的,难道就不需要手臂参与吗?可见,只进行腿部力量的训练是不科学的。当训练中腿部力量得到充分提高时,手臂力量同样也需要得到提高才能匹配下肢力量,在完整技术的发挥中才能使上下肢达到有效的平衡。而只进行上下肢的力量显然也是不科学的,原因是上下肢力量的充分发挥必然需要相应的“传导装置”来有效连接,如果没有相应的装置实现上下肢力量的传导,那么又怎能整合上下肢力量用于充分完成起跳呢?显而易见,“传导装置”——腰、背两者力量的匹配性也是训练的需要。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训练中教师应注重上下肢力量以及腰、背力量的协同发展,各部分力量之间能达到相对的相互匹配,只有这样在完成完整技术过程中,才能相对最优化地实现身体的有效发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在符合生物力学条件下,预摆动作应尽可能大。相同力量下,做功距离增加,有效做功才最大。

3.1.2 不管是预摆结束瞬时还是起跳落地时,都要快速地完成重心的前移,运用力学原理实现最佳的动作结构,以提高成绩。

3.1.3 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是最佳的站立位,才能有效地激活腿部,发挥最大的力量,实现最佳的起跳效果。

3.1.4 髋、膝、踝三关节的蹬伸是最终力的有效性传导的重要保障,依靠三者的蹬伸带动身体的整体发力,才能完成充分起跳。

3.1.5 训练中教师应注重上下肢力量以及腰、背力量的协同发展,各部分力量之间能达到相对的相互匹配,只有这样在完成完整技术过程中,才能相对最优化地实现身体的有效发力

3.2 建 议

在今后立定跳远教学与训练中,应结合相应技术特点,合理地去安排练习手段,同时需要厘清立定跳远技术的相关问题,才能有的放矢。

猜你喜欢

髋关节发力落地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外宣媒体该如何精准发力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房地产税:靴子何时落地?
美联储加息终落地沪指冲高震荡走低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午后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