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由王崧舟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想起
2019-11-27江苏省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校张善奇
江苏省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校 张善奇
开学初,我在学校图书馆中借到了一盘名师录像课的光盘。打开一看,是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几年前,曾在一次“千课万人”的活动上聆听过王老师执教的《望月》,当时被王老师的“诗意语文”所震撼,从来不曾想过这样温文尔雅的老师会如何来上《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类课文。一节录像课看下来,不仅为王老师的课拍手叫好,更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呢?我想一定是适合的教育。
一、适合的教学方法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一课时中,王老师围绕着“纹丝不动”一词展开了教学。都说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朗读”,那到底该读什么呢?就是“指名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中写道:“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变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更指出“朗读的第一个意义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验课文的情感,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王老师就是用“朗读”的方式来让学生感受邱少云的形象。王老师所用的“朗读”方式不是前面所提到的那种花里胡哨的朗读形式,而是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思考去朗读。“如果你就是潜伏在那儿的一员,你怎么读这个句子?”“如果你是他的战友,你会如何前来哀悼他?”“如果你是他的首长,你会如何向其他士兵介绍他?”“如果你是一名和他一样的普通战士,你会如何来读这个句子?”“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如何向大众报道他?”“当你意识到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时,你还会怎样读这一段?”“当你是这个潜伏部队的队长时,你会怎么读?”“当你是邱少云时,你会怎么读?”王老师通过设计了这么多不同身份的人物,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听老师读,让学生模仿着人物的形象读,这一轮一轮的朗读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纹丝不动”就是邱少云的伟大形象。
二、适合的教学内容是最好的教学内容
在王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一课时中,他不仅抓好了“朗读”这一块,同时面对高年级学生,王老师还把“教方法”作为一个重点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找关键词,到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找同学上黑板板书答案,再到所有答案都指向“纹丝不动”这个关键词。看上去都是学生自主研究得到的,事实上,其中彰显着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的理念。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却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探究领域。
之前,在听或者看一些名家的著作中,总是会发现这样一个理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想着这节课要把所有知识都交给学生,没必要也做不到。看到这样的理论时,我也反思过自己的教学。可是我总觉得如果不把该讲的都讲了,孩子们考试时不会做怎么办呢?在看了王老师的这一课后,我不禁感叹:名家不愧是名家。《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以教的东西太多了。但王老师认识到课文只是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的依据和载体,并不是教学内容。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用途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这些从不同角度解读的有关听说读写的概念、原理、事实、方法、态度以及课文自身的意义都可以被确定为教学内容。但究竟哪些在这一堂课上更合适,还是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实际的教学情境决定的。在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王老师把“朗读”作为适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新课标中还指出: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纹丝不动”这个关键词被王老师选做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也是新课标中的一项阅读教学目标,王老师就把它落实到了第二课时里“体会邱少云的伟大形象”之中。这些都是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本学期,新入学的一年级采用了新版本的统编语文教材,这套教材主张“读书为主,读书为要”。虽然今年我任教的二年级还未开始使用这套教材,不过,为了让学生能够跟上新教材的要求,我也要求学生的语文学习以“读书为主,以读书为要”。为了让学生多读书,我决定在课堂上引入不少课外读物。课外读物千千万,那么该选择哪些篇目作为教学内容呢?我也为此苦恼了很久。看完了王老师的课后,我觉得我还是要回到新课标里阅读教学年段目标上,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根据我们班小朋友的具体情况,我给他们准备了绘本《我爸爸》,里面的多次反复的句型“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我爸爸……,他真的很棒!”是儿童乐于接受的,不少小朋友读完后还能模仿着夸奖夸奖自己的一个亲人。有了这个成功的先例,我信心倍增,又选择了不少适合儿童的儿歌作为教学内容,让小朋友读一读、诵一诵。小朋友们读得高兴,自然也就学得进去了。可见,适合的内容真的是最好的教学内容。
三、适合的作业是最好的作业
提起“作业”二字,不少同学、老师甚至家长都会感到头疼不已。具体原因无外乎多、难、繁。王老师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在课堂上就设计了一个写碑文的环节:“战斗结束了,人们为他立了一块碑。目睹了邱少云这一切的你,请给他写一句或几句赞颂的碑文。”新课标中要求第三学段时“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个作业没有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材料,没有让学生书写大段大段的感想。有的同学滔滔不绝,有的同学只言片语,但他们心中对邱少云的崇敬之情都展露无遗。
化繁为简,却事半功倍,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还记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害怕学生学不会、记不住,所以,经常让学生多抄多默。学生暗暗叫苦,我自己也不堪重负,最糟糕的是效果还不理想。每天需要重抄重默的人数很多,考试时的正确率依旧不高。那时,我就开始反思这是为什么呢?翻阅了很多学科教学论,看了不少名家的理念后,我发现适合孩子的作业才是最好的作业。后来,我将默写工作放到了抄写之前,制定了“先默后抄,多错多抄,少错少抄,不错不抄”的作业规定。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少了,但是效果不减反增。之后,我还用上了“免做卡”“减免卡”“阅读积分卡”等形式,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为了每一位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会继续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作业设计上不断探索,寻找合适的教育,并不断引领、激励学生扬起自主的风帆,畅游在语文天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