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考生“落第”后还有哪些人生选择

2019-11-27

中外文摘 2019年22期
关键词:王致和磨墨会试

□ 北 晚

不论是现代考生,还是参与古代科举考试的学子,“金榜题名”都是他们的愿望,然而,考试之路并非坦途,总会有一些落榜者。据史料记载,清代光绪九年(1883)进京参加会试的考生超过1.6 万,最终只有380 人进士及第。那么,古代考生在京落第后,还有哪些人生选择呢?

古代考生“复读”是常态

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年(1805)首次来京参加会试,但出师不利,名落孙山。嘉庆十三年(1808)二次赴京应试,再次落第。遂独居一室,闭门谢客,潜心研读,嘉庆十六年(1811)第三次进京参加会试,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被赐进士出身。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等职,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虎门销烟”被誉为“民族英雄”。

曾国藩为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双峰县)人,祖辈以务农为业。清道光十五年(1835)第一次赴京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多访名师,广求学识。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考中,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他仕途逐渐通顺,成为中国近代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放弃科举另寻出路

当然,明清时也有不少学子会试落第后,审时度势,毅然选择了考试之外的道路,由此成就一番事业。

王致和是安徽宁国府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人,清康熙八年(1669)进京赶考落第,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因距下科试期甚远,故在京暂谋生计。他自幼跟父亲学过做豆腐,便向几位同乡借些钱,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两间房,开起了豆腐作坊。某年夏季,他怕卖剩下的豆腐发霉,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和盐腌后用缸储存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三伏之后,他打开缸看腌制的豆腐,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试着尝了尝,觉得臭味之中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他送给邻里品尝后,大家都称赞不已。此后,王致和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臭豆腐颇受人们青睐。康熙十七年(1678),他在前门外延寿寺街开设“王致和南酱园”,以经营臭豆腐为业。

谢崧岱是湖南长沙府湘乡喉塘人,于同治二年(1863)乡试中举,次年(1864)进京会试,但金榜无名,于是放弃仕途之路,另走谋生之道。他在参加乡试、会试时看到,凡是应试之人都是现磨墨,有时试卷还没答完,砚台里的墨已干,还得停下笔再磨墨,因此浪费了答卷时间。如果有一种墨汁直接用于书写,岂不是省时又省力?于是他潜心研究,制成了同墨块效果相同的墨汁。每逢开科场,各省举人进京应试时,他就带着墨汁到各省会馆举人的住处去推销,生意很好。同治四年(1865),他在琉璃厂开设了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并写了一副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贴在门前,随后取了对联字头,起名“一得阁”。

猜你喜欢

王致和磨墨会试
洪阳洞寻友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明代《会试录序》的史料价值探析
王致和:打造舌尖上的方寸文化
从明朝会试看科举制
文房四宝
王致和商标归来
王致和是如何成为商海宠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