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管理 全新体验

2019-11-26冯亚丽

教育界·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组织策略

冯亚丽

【摘要】区域整理是幼儿对操作材料及所使用过的区域环境进行摆放、打扫的活动。幼儿通过区域整理可以进一步萌发自主整理意识、提高劳动技能,体验喜悦,增加自尊感、胜任感,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然而,在幼儿区域游戏结束后我们经常会看到材料凌乱、区域卫生不到位、幼儿忘记收拾整理等情况,对于以上情况,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组织呢?本文就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后整理材料的组织策略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区域整理;组织策略;全新体验

区域整理是区域活动中一个独立的环节,它能够培养幼儿对环境的责任感,使幼儿觉得自己应该对使用过的材料负责,同时也让幼儿学习了劳动的技能,从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不断获得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的成功感,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纲要》中指出:“3-6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要培养幼儿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第二批支架4中也提出在尝试各个生活环节的自我服务和独立完成。那么,区域整理作为区域活动中一个独立的环节,为什么在幼儿游戏结束后会看到材料凌乱、区域卫生不到位、幼儿忘记收拾整理等情况呢?为了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及其根本原因,我园就12个班级老师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了调查问卷: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有一部分老师对幼儿区域整理进行了关注,但真正进行区域整理活动的老师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幼儿区域整理中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组织,是制约幼儿区域整理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一、调查了解——有效组织的前提

为了让教师在活动中观察每个幼儿整理区域的情况,真实记录幼儿整理区域的行为,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观察记录,多元视角解读幼儿,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加以组织、指导。本人随机整群抽取本园大班幼儿135人,以观察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等,并进行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多数的幼儿能在成人的提醒下进行区域整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少整理意识。根据观察与谈话了解到原因:个别幼儿认为老师要进行区域评价,而自己要去预约并与同伴分享;还有个别幼儿是不高兴进行区域整理;还有另外一些幼儿是不知道要进行区域整理。

二、观察解读——有效组织的基础

能够正确解读幼儿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观察,观察是教育的先导,只有充分观察、了解幼儿,教师组织活动才能有更好的针对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适应、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解读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观察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的过程,对幼儿的活动行为进行精准解读、及时关注幼儿在区域整理中关键经验的获得,从而调整环境支持和理解教师的组织行为,使孩子不断得到有效的发展。

例如,小班“娃娃家”游戏活动中经常忘记整理、收拾玩具,娃娃家里蔬菜、水果、衣服等随意丢在毯子上,没有整理区域的意识怎么办?

老师们首先将这些现象拍下来,利用区域分享交流的时,让孩子来说说娃娃家里怎么了。孩子们发现:玩具没有整理;宝宝的衣服没有叠,也没有放到柜子上;娃娃家里乱七八糟的,医生的针管要放到急救箱里……

对于以上的情况应该如何解决呢?孩子们有的说,我们要把玩具放进框子里;有的说,要把宝宝衣服叠好,放在柜子里;还有的说,箱子要放在标记对应的地方……经过讨论,孩子们对于区域整理达成了共识,那就是需要有人管理。

区域管理员需要做什么呢?如何区分区域管理员的身份呢?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为了能够区分管理员的身份,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商量,充分利用好区域插卡牌,并将其中一个插卡牌用黄色的爱心圈起来,放在这个卡位里的就是这个区的区域管理员。

分析解读:《指南》中具体的指标要求制定对照:3~4岁幼儿能将玩具和图书、材料放回原处。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虽未有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教师善于捕捉资源,通过“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采用谈话的方式,用照片还原现场,通过谈话交流,引发幼儿能主动发现区域整理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此可见,活动中幼儿对区域整理有着独特的方法,教师及时地进行价值判断、适宜的组织方式是活动的关键。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们会在不断的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们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活动中教师借助谈话交流的方式让幼儿在区域整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关注并支持幼儿发展行为,那么幼儿不仅仅会成为环境管理的主人而且自我服务、区域管理能力也将随之提高。

三、及时跟进——有效组织的保证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而幼儿的学习、发展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引导、支持、合作。例如,大班《小小管理员》活动中,教师就幼儿区域整理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及时跟进。

1.第一次活动:寻找问题,记录表征

老师抓住契机,就“区域整理后的问题”进行了谈话交流。在谈话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整理区域中的问题,教师提供平台让幼儿用自己的表征方式记录所看到的现象。孩子们发现(见下图1)。

第一次活动的开展,孩子们不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他们在整理过程中观察并發现了成人都常常忽略的问题。他们通过说一说、画一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

2.第二次活动:解决问题,故事呈现

对于孩子们发现的诸多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活动中有的孩子说:“我们可以提醒她们收拾好。”有的说:“我们可以修补材料。”有的说:“区域里的标记要和材料一样,不能错。”还有的说:“我们要把东西收拾干净了才能走。”……

在谈话活动中萌发幼儿参与管理环境的欲望。他们认为环境是我们大家的,大家都是“小小管理员”。在以后的区域整理活动中可以负责自己所在区的整理工作,也可以同伴间相互合作共同管理。

孩子是环境的主人,在整个活动中,我们看见了每一个孩子都参与了环境的创设、环境的管理、环境的整理等。

3.第三次活动:经验共享,多元发展

通过一阶段的实践,各区域管理员职责明确。在第三次的经验分享中,孩子们各自交流着自己的管理经验。孩子们的管理区域越来越大,整理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我们的区域中,在我们的各个活动中也能看得见,这已经是孩子的一种自主行为。他们管理的方法也越发丰富,他们选择自己管理的项目、相互比较着“谁管理得好”。孩子们的行为在老师理念与行为的转变中进行着一次次地蜕变,他们成长着、收获着!

四、我们的收获与感悟

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富有个性地发展是作为新时代教师所必须持有的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关注了幼儿区域整理的行为,它已经成为幼儿学习的活动,更是课程的一部分,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发展。

1.善于发现、捕捉资源,解读幼儿行为的背后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也不尽相同。教师只有善于发现、捕捉资源对幼儿行为进行正确解读,才能对幼儿行为进行价值判断,采取正确的指导策略。

2.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活动中给予充分时间

《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性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制定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独特性、方法,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活动中,我们根据不同孩子的能力水平,区域整理活动中我们给予充裕的时间,鼓励幼儿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支持幼儿,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幼儿区域整理实践探索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幼儿并给予适当支持,实践“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行为理念,基于幼儿区域整理行为,及时进行价值判断、通过集体交流分享,帮助幼儿回顾、梳理已有经验,拓展新经验,用图示、材料、环境支持幼儿,推动幼儿后续的学习和操作,逐步形成幼儿经验。

总之,环境不仅是一种背景,更是一种活的课程。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给予捕捉并引导幼儿共同参与区域整理,在与环境和同伴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中,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猜你喜欢

组织策略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中班区域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