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的幸福观

2019-11-26刘茹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幸福观乌托邦内涵

刘茹

【摘 要】 本文阐释了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幸福观。文章从乌托邦人幸福的内涵开始论述,强调高尚的快乐才能构成幸福,从而引出幸福的特征:适度幸福、普遍幸福、劳动幸福。认为《乌托邦》虽然最终流为空想,但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乌托邦;幸福观;内涵;特征

幸福一直是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能否获得幸福,取决于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如何获得幸福同时也是幸福观的问题。幸福观不仅关系着人自身存在的根本意义的思考,而且关系着整个社会伦理问题的探索。托马斯·莫尔深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乌托邦》一书中,对当时社会中的不公进行讽刺,并对人如何在群体中获得幸福提出独到的见解。

一、幸福的主要内涵

莫尔在《乌托邦》中对于幸福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幸福是由高尚的快乐构成,德行指引我们趋向高尚的快乐,德行最终是遵循于自然的指示。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要依据自然的指示而进行各种实践。

首先,幸福是高尚的快乐。他们认为幸福主要是由快乐构成的,但并不是每一种幸福都能形成快乐,只有正当高尚的快乐才能构成幸福。乌托邦人把快乐分为两类一种是身体上的快乐,一种是精神上的快乐。

身体的快乐主要指满足人的身体器官所需产生的快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的舒适和感官的快乐。身体的舒适,是器官自然亏损之后得到了恢复的快乐。[1]如人吃过东西后,饥饿的痛苦会被饱腹的快乐所代替。感官的快乐是某种东西能深刻的触动我们的官能,虽不会使身体的器官得到恢复,但能消除心灵上的苦痛。另一类是身体的安静及和谐,即身体的健康。大自然赐予人美观、矫健、轻捷,乌托邦人视为珍贵的礼物倍加珍惜,他们认为因节食而苛待自己的身体,或其它糟蹋健康的行为,不仅是对自己的残忍,更是对自然的忘恩负义。乌托邦人特别不肯放过精神方面的快乐,精神的快乐来自于德行的实践与高尚的自我意识。[2]个人不应该为了身体的舒适或官能的快乐而剥夺他人的快乐,相反当我们知道他人对自己善意怀有感激之心,心头上所获得的愉悦远超于肉体。

其次,幸福应符合德行。当乌托邦人讨论德行和快乐时,认为幸福是由正当高尚的快乐的构成,德行是我们的自然本性趋于正当高尚的快乐。[3]乌托邦人认为无论是身体上的快乐还是精神上的快乐,都应该是符合德行。德行这里有两个维度,一方面是理念中的德行,另一方面是现实中德行。莫尔把德行看作是受自然的指引,可见莫尔认为德行是先天存在之物。德行一方面是德本身,另一方面是实现德的手段,实现德的手段不仅包括心的活动也包括身的实践。莫尔把德行当作乌托邦人认为我们在怀有友爱之心的同时,更要帮助他人达到快乐,友爱之心是心的活动,帮助他们是身的实践。取其自己所拥有的部分转让给他人,这种仁慈可获得两方面的报酬,一是他人的回报,二是自我心灵的愉悦。亚里士多德把幸福与德性相结合,认为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4]自然赋予人接受德性的能力,但需要后天的习得才能获得。莫尔认为德行是自然的指导,后天的行为也自然而然的服从自然的号召,但两人一致认为幸福须于一定的行为中体现。

最后,幸福是遵循自然的指示。乌托邦人认为自然指示我们过舒适快乐的生活,作为我们全部行为的目标,而德行是遵循自然的指示而生活。[5]一个人如果选择什么或避免什么,应该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理性则是遵循自然的指示。如果人违背自然,而享受到快乐,这种显然与幸福相违背。能使人享受的快乐的事件一方面要有快乐的功能,另一方面事件本身要带有快乐的性质。赌博或杀戮动物带来的快乐仅仅是享受到快乐的功能,但如果继续沉溺于这种快乐,最终只会堕落成野蛮而残忍的人。斯多葛学派芝诺认为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活,便是道德的生活。道德是人必须遵守的准则,自然引导我们怀有仁慈与友爱之心,没有一个人比其他更幸运,而成为自然唯一照顾的对象。个体永远不能离开其他而独自生存,即使离开人类群体独自生活,但也必须依赖于自然的馈赠而生存。

二、幸福的特征

其一,适度幸福。莫尔提倡准求适度且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快乐,他一方面不认同禁欲主义,另一方面反对过度享乐。如果一个人苛待自己的身体,追求虚幻的名声和自以为是的高尚,同时又无益于其他人,那这种满足自己心里需要或博得他人关注的举动,是极度不可取的行为。过度享受身体的舒适或沉溺于某些乐趣给感官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则短暂易逝,如果滥用大自然的恩典,用短暂的快感衡量幸福,则是荒谬的。柏拉图认为人的快乐并不在于物質的享乐,也不在于名声和荣誉,重要的是灵魂的不朽以及心灵的和谐。一个人刚摆脱身体上的痛苦而获得的快乐,称不上真正的快乐,仅仅是处于中间状态的满足。没有经历过真正快乐的人,仅仅只是把痛苦和无痛进行比较。[6]乌托邦人虽重视精神上的快乐,但不排斥适度追寻身体的快乐,认为舒适的生活以及健康的身体必不可少。当人作为个体以生命积极的形式生存时,可以满足自我合理的需求,但不能过度的被欲望所控制,否则将沦为欲望的奴隶。

其二,普遍幸福。乌托邦人的幸福并不是特殊人的幸福,而是普遍人的幸福。乌托邦内国家的法令,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个人的利益,使其服从公众的利益。并且号召个人取其自己的部分,帮助他人,使人人在互帮互助中达到幸福安宁。莫尔从爱吾同胞角度出发,使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达到统一,从而实现乌托邦国家内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发展。

莫尔认为达到普遍幸福的唯一道路是一切平均享有,私有制存在的地方,国家很难有正义和繁荣。[7]乌托邦实行国家财产公有制,每一家的户主只需去指定的仓库领取必要的物资,无须支付任何金钱。这儿的物资充盈,产品多样丰富,且不会以占有的物资超过别人为荣,毋庸担心有人多取。莫尔认为在私有制的情况下,总是有狡诈的人占取更多的便宜,无论财产怎样分配,总是小部分人占有多数的财富,其余谦虚质朴的劳动人民仅拥有少数的财富。国家法律被多数财富控制下的小部分人所把持,他们为了维系自己的私欲,把个人意愿上升为国家法令。尽管国家不断进行改革,但只是进行表面上的修整,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明确提出要废除私有制,无产者只有通过消灭竞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才能获得解放。[8]在有阶级压迫的国家体制之下,特殊利益和大众利益不可避免产生矛盾,这种存在阶级斗争的共同体,马克思称为虚幻的共同体,个人在此中成为同自己敌对的力量,只有建立真正的共同体,个人才能全面自由发展。

其三,劳动幸福。劳动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人类历史的发展无不体现着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在乌托邦社会,除少数人之外,其余年龄体力适合的人必须参与劳动,这里所有的劳动是为了满足国计民生的需要。劳动为乌托邦整体社会的运营提供了物质支撑,人们通过劳动产生了充足的物资和丰富的产品,增加了国家的财富。但莫尔所处的时代,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背离自己意愿的劳动,而拥有更多社会财富的上位者,为了满足的个人的私欲扩大生产,劳动者更加成为异己的存在。莫尔不满资本家的统治,并用“羊吃人”来讽刺当时的圈地运动,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雇佣工人。乌托邦内人民生活从容,凡是参加的劳动均是自己不厌恶且有益的劳动,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技艺从事劳动。

三、结语

托马斯·莫尔为大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作为人文主义者,他反对宗教的禁欲主义,提倡人们追寻正当的快乐,同时他也反对过度享乐,嘲弄宗教中出现的贪婪现象,认为个人利益与私有制是产生罪恶的源泉。因此,一方面他提倡德行,认为美德乃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另一方面主张废除私有制,实现产品平均分配。在乌托邦几乎所有的人都要从事有益的劳动,以增加国家的财富,此时,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实现了统一。但莫尔描述的乌托邦脱离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最终只能流为空想。此外,在乌托邦制度中,仍保留着奴隶,具有非常强的等级意识,并未实现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不过,莫尔不成熟的社会主义思想与无产阶级的本能渴望相适应,其中废除私有制、自由平等思想为以后的社会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3][5][7] 托马斯·莫尔. 戴镏龄译.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77.79.72.73.43.

[4]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2.

[6] 柏拉图. 王铮译.理想国.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301.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8-299.

【作者简介】

刘 茹(1992—)女,河南商丘人,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幸福观乌托邦内涵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乌托邦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略谈资产阶级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