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研究
2019-11-26周鑫如范秦海
周鑫如 范秦海
摘 要:在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下,“核心素养”及养成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国家的教育方针也由运动能力的培养转向能力的培养,文章以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依据,制定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方案,旨在提高高中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5.010
1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这一名词在基础教育界已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有许多学者对核心素养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于素梅认为通过体育学习,让学生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本领,同时发展学生的体育情感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尚力沛、程传银对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者的概念做了清晰的解释,核心素养是体育核心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这三者研究重点不同,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全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个体,参加身体锻炼,强健体魄,为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而提供的保障。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校教育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它更加注重培养以学生为目标的教育,反映的是学校教育育人的目的。
国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早于国内,起初仅仅是公民个人素养的提高,到后来慢慢发展成了整个社会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核心素养内容的制定是最有影响力的,强调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随后在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会上通过公民核心素养培养的纲领。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实施的现状
根据对体育核心素养实施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来看,本文初步从体育锻炼计划的实施、有无制定体育锻炼计划、自身能否对练习效果进行评定、对自己所学项目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对体育比赛的参与度来了解学生运动的情况。终身体育是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很有必要,但苦于自身并无能力去制定体育锻炼计划而无法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评定有利于体育活动的继续进行,但对于练习效果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进行评定。比赛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试金石,通过调查学生参与或组织比赛的情况,发现很多学生对体育比赛的关注度不高,有的只是偶尔观看,对竞赛规则了解不多,说明高中生在运动能力方面认识度不高。
根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的分类来看,体育品德主要表现在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三个方面,本文从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对比赛的接受度以及在比赛中对裁判、对手、同伴的表现来体现体育品德的情况。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的培养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的培养,注重体育精神的养成。
从学生的健康行为了解来看,在健康知识的运用和管理方面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有较好的表现,运动过后有轻松感,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运动中的交往能力较弱,参与运动的时间和次数不多。
综上所述,体育核心素养是反映体育学科的整体风范的一个重要窗口,目前学生的核心素养虽然有所进步,但还停留初始阶段,整体上还有待提高。
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案设计
3.1柔韧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具体可操作的手段:(1)颈部可采用静力性拉伸的方法,例如将头部最大限度地向前,向后,向左右两侧拉伸,并维持10s左右。(2)肩部可采用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压肩,助力转肩等动作,时间均维持在10s左右。(3)腰部和髋关节可采用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的方式,主要方法是甩腰,宽绕环。(4)膝踝关节可采用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方法是坐踝,提踵,膝绕环等。
3.2速度素质是取得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是衡量运动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更是运动员选材,训练的重中之重,具体可操作的手段是通过起跑练习两手撑地,两腿前后左弓箭步,听到指令后快速起动;站立折返跑是在篮板下站立,听到信号后跳起触碰篮板,再跑到篮球场的中线,连续进行5—8次; 速度素质的训练还可以借助软梯子、反应球、小栏架等器材进行训练。
3.3灵敏具体操作的手段:(1)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跑的各种方法,例如折返跑,设置标志杆跑。(2)为了提高教学兴趣可以做各种变换练习以及信号类反应应答游戏。
3.4力量素质具体操作手段:克服自身体重练习:平板支撑、俯卧撑、打靶球等。借助弹力绳、哑铃、弹力圈、瑞士球等器械进行力量练习,还可自行创编各种练习来发展全身的肌肉力量。
3.5耐力素質具体操作的手段:耐力的训练方式不外乎跑的方法,由于跑步的单调性,常常使学生没有兴趣,不愿意参加。基于此我们采用变换训练法,采用小步跑结合高抬腿跑等方式,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跑的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3.6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的方案设计,运动认知多渗透在运动技能培养和体能学习中,在特殊天气时,在室内课中传授有关内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网络、校园广播等多种途径学习;战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按照课时教学内容将战术意识的内容设计到课之中,组织教学。技战术运用多体现在技能传授阶段,在教学中分阶段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逐步提高运动难度,通过比赛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技战术水平。
3.7 体育展示和比赛主要通过社团活动、体育文化节等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来实现,在体育课中通过小组结合的形式进行体育比赛或展示。
3.8健康行为。健康行为的培养方案:《体育与健康标准》中健康行为包括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不仅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课之中,还体现在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课外体育锻炼,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体育与健康课这种形式。(1)向学生传授有关健康知识,课堂是传授知识最好的场地,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锻炼方式,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开展班级主题活动、板报、讲座、展览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健康的知识;(2)培养健康体育锻炼的行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对技术的讲解和传授,教会学生练习的正确方式,提高自我练习的水平;(3)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预防心理疾病。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少年常出现的问题,为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可根据不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辅导。
3.9 体育品德。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1)在体育课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个人、双人、小组、班级)中不断提升体育品德。通过如教学比赛,小游戏等形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在比赛中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的体育道德;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比赛胜负的心态,团队协作精神。(2)转变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课很少关注学生品德的发展。现代体育课要求运动密度在75%以上;运动强度在125-160次/分钟(心率),其中小学体育课的强度为125-140次/分钟,初中为135-150次/分钟,高中在140-160次/分钟。教学内容枯燥,运动量较大,部分体质较弱的学生不愿参加甚至是不能参加。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法,将目光转移到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劝导,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直面自己不擅长的运动活动。对体育运动不喜爱的学生,教师更应该以多种手段将学生引到体育运动中来。(3)教师要以身作则,在体育课中,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榜样作用,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 结论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大多表现在纸面上,许多好的政策和方法并未得到广大基层教师的落实。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助手,最能体现体育学科的关键素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对教师上课的观察发现,教师要加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和落实。本文对每个素养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实现的途径,已备后续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 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38(02):3-20.
[2] 尚力沛,程传银.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单元教学设计[J].体育学刊,2018,25(01):98-103.
[3] 张细谦,张仕宜.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路径的优化[J].体育学刊,2018,25(02):76-80.
[4] 趙富学,程传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及结构要素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06):104-112.
[5] 李强.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