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拼命三郎的“中国芯”
——记销售华南高级专家杨昌群

2019-11-26钟吉森通讯员牛道东

中国石化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关键设备中国芯华南

□ 本刊记者 钟吉森 通讯员 牛道东 刘 君

长期奋战在科技一线的销售华南高级专家杨昌群,以赤诚的爱国情怀,奋力推进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使他深深热爱着的大管道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

杨昌群(左)与团队成员查看智能管道设备运行情况。销售华南分公司 供图

一条6282公里的能源大动脉,奔腾于华南沃土;一件件科技报国的感人事迹,在销售华南广泛流传。在销售华南分公司,高级专家杨昌群的事迹家喻户晓。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他敢于叫板外国厂商,奋力推进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赢得业内广泛赞誉。以赤诚的爱国情怀,杨昌群努力使他深深热爱着的大管道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

敢掰手腕的强人

“价钱没什么好商量的,不用拉倒,反正你们自己也造不出来。”

“这些费用一分钱都不能少。先给钱,我们再维护。”

“不是你们想什么时候让我来,我就来。等我有时间了才会来。”

2007年,销售华南南沙站有一个进口调节阀因阀杆变形需要维修,外国供应商代表报出20万元的天价维修费,不然就得花40万元重新购买,一分钱都不少,态度十分傲慢。外国供应商在交流会上毫不客气的言语,深深刺痛了杨昌群的心。进口设备不仅贵得离谱,而且采购时间至少1年,给设备的应急维修带来了很多麻烦,耽误了不少生产时间。

杨昌群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格外激动:“一台阀门报价五六十万,一台主输泵动辄要价上百万,完全没有谈判的余地。我们不只要忍痛挨宰,还得陪着笑脸。”

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就只能受制于人。杨昌群回想起15年前的西南成品油管道建设,设备几乎百分百是进口的,后期建设的贵渝管道,还是有80%~90%的设备依赖进口。杨昌群下定决心争口气:“只要我在销售华南干一天,我就要倾尽全力,拼命也要打赢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这场硬仗。”

2011年,销售华南进口的移动体积管标定装置严重损坏,国外厂家到现场拆开检查之后,一口咬定要付108万元才维修。经过多次谈判,国外厂家就是不肯退让,价格只升不降。

面对近乎敲诈的要价,杨昌群愤怒了。在最后一次谈判会上,他“啪”地一下狠狠地拍在桌子上:“不跟你们谈了,我们自己干!”很快,一个骨干小分队成立。他们到现场进行攻关,研读英文原版资料,尝试多种修复工艺,历经15个日夜的连续奋战,终于顺利完成了体积管自主修复,成本仅几万元。“我们坚持和国外厂商‘掰手腕’,就是不想被‘卡脖子’。”自此,杨昌群搞国产化创新、发明上了瘾。

2019年8月6日,台风“韦帕”登陆,杨昌群顾不上风雨交加,急匆匆地赶往中山。雨越下越大,路面上积水越来越深,杨昌群似乎全然没有觉察。过去,销售华南管道所用的球阀大多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昂、售后服务缺位,而且备品备件的供货周期长,很难满足应急和抢维修要求。为了彻底改变这个局面,该公司和航天六院进行联合攻关,历经4年多时间,研制出国内首台智能化伸缩式无摩擦球阀。这一天,他就是去参加现场的安装和调试。当天中午12时整,球阀安装成功,杨昌群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

这些年,杨昌群和他的团队执着于长输管道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创新研制了电液执行机构、高压输油泵、调节阀、减压阀、旋塞阀、光学界面仪等系列设备,逐个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目前,销售华南关键设备国产化率突破90%。

科技报国的达人

2018年10月12日2时,国产化系统提前24小时顺利上线运行。杨昌群攻关团队成员相互击掌庆祝,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他自己则默默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他要记住这一历史性时刻。

对他来说,此前的96小时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自2018年10月8日开始,成品油管道工控系统国产化项目就进入了现场调试的关键时刻。

“当时情况复杂、时间紧迫——必须在120小时内完成系统上线运行,我们心里都没底。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攻关团队成员,抢维修中心技术科负责人汪涛回忆道。

在通信接口兼容性测试环节,攻关团队发现国产系统无法正常接入,原因是国外厂商对通信接口做了技术限制。杨昌群马上打电话给国外厂商,得到的回答是:“不好意思,我们没有义务给你们打开接口,你们有能力就自己破解吧。”外方的傲慢激怒了杨昌群:“太小看人了!我们自己动手,拼了命也要搬掉这个拦路虎!”关键时刻,杨昌群又一次站了出来。他和团队成员连夜攻关,历时7个多小时,一举攻克难题,打破了国外厂商的技术封锁。

连续4天4夜,整整96个小时,320次软件完整性测试,攻关团队废寝忘食,连续作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长输管道工控系统技术被国外公司垄断,不仅要受制于人,而且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所以,我们拼了命也要让它国产化。”

截至目前,该系统已经平稳运行了10个多月,输油量超过100万吨。

杨昌群调试智能管道仪表。销售华南分公司 供图

靠着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头,杨昌群拼出了20项科研课题、38项专利申请、10项软件著作权申报。他承担和参与的4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6项集团公司级及6项公司级科技项目都在为中国石化智能管道的发展奉献力量。

心系智慧管道的痴人

前几年,通用电气公司爱尔兰工厂技术总监来到销售华南,专门找到杨昌群,希望他帮忙处理流量计失准的难题。杨昌群没有推辞,耐心地帮他们“把脉问诊”,开出了一副“良方”。两年后,杨昌群收到了该公司的感谢信,欣喜地告诉他,流量计误差减少了一半,精度提高了一倍。和感谢信一起寄来的,还有爱尔兰工厂伸出的橄榄枝,高薪邀请他出任该公司中国技术总监,却被杨昌群婉拒了。这样的事例不止一件。凭借过硬的技术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杨昌群获得了国内外多家企业的青睐。面对高薪职位的诱惑,杨昌群却不为所动,一一谢绝。多年来,杨昌群对中国石化、对销售管道形成了一种深深的眷恋。每台经他双手调试过的仪表、每个他巡视过的站场、每条他勘察过的管线都是他无法割舍的。

2013年夏季的一个夜晚,杨昌群正在河池输油站检查设备运行,突然心脏病发作,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住进了重症监护室。经过医院的全力抢救,他终于脱离了危险。这是他第一次突发心脏病,像这样的情形,此后又发生了5次,每次他都是在工作岗位上病倒的。2018年控制系统国产化安装调试阶段,杨昌群不顾医生要求,靠吃药坚守在现场,连续奋战,最后还是病倒了。住院期间,杨昌群还继续修改科技项目材料。当班的医生说:“我当了20多年医生,没见过像杨昌群这样的病人——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在拼。”杨昌群却说:“那段时间公司有两个项目马上要参加集团公司的科技项目答辩,如果我不去参加,将无法获得立项。”在抢救手术后的第5天,他赶到北京,如期参加答辩,顺利拿下两个项目。

“在杨昌群身上,我们看到了陈俊武的影子。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销售华南总经理田中山号召全体员工向杨昌群学习,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智能化管道企业。

猜你喜欢

关键设备中国芯华南
神经网络优化PID的舰船关键设备智能控制方法
邓中翰和“中国芯”
让中国蔬菜种业装上“中国芯”
华南风采
记华南女院前三任校长
华南掠影
苏萌娜 初心不渝 情牵华南
上海洋山港四期:智能码头的“中国芯”
酿酒自动化生产线及关键工艺设备的研究与设计
北斗闪耀中国芯--九院772所元器件国产化攻关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