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11-26何松林
何松林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中学 福建 诏安 363500)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品质中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在思维创造性和批判性在明显增加的同时,思维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现依然突出。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主要表现在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探索精神,这是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成人感和高涨的自我意识。同时也说明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在逐渐成熟,处于心理的关键时期。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也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主要表现在思想的偏激和极端、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爱钻牛角尖,暴露出思维上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和全面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地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他们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逐步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1.利用直观教具培养训练学生的地理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来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颗火花、一个闪念,而且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全面开发学生大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提供的地理形象思维材料可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黑板画、黑板图)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三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
2.利用感性材料,提高语言表述,培养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感性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明显比中、上游缩小,这种反常现象可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事实上教师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看似复杂的问题对初中生来说并不太难。
3.紧扣学科特点,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兴趣,可从服饰、饮食、聚落、邮票、旅游、动植物、历史事件、新闻报道、地理故事、地理趣谈等多角度进行导入,以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生活经验,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教学效果自然就越好。在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及水产业等章节教学过程中,水产品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分布及珍稀动物,学生往往会出现颠三倒四、张冠李戴的现象,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有改观。例如: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分布情况与旅游景点有机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生活经验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学生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从理论上讲,思维可以分为许多种,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各种思维活动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再加上学科属性,地理课是和政治、历史、生物,甚至和语文相交叉的边沿学科。教师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板块构造、生物的地理分布等章节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海原地震、汶川地震、印尼大海啸及化石知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有方,学生自然会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解决诸如喜马拉雅山地层中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化石,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澳洲大陆上为什么有独特的生物,以及红海为什么会消失,地中海会变成新的大洋等繁难地理问题。
5.总结
总之,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有道是:“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授人以鱼”固然鲜美可口,可解燃眉之急但终非长久之计,而“授人以渔”才是永久的,它促使学生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