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化”为依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记浙江省九城区(县)研讨活动观摩
2019-11-26童海军
童海军,陈 帅
(宁海县华山小学,浙江 宁波 315600)
浙江省九城区(县)中小学体育区域教学联盟是浙江省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教学研讨组织团体,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积极开展“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小学体育课堂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深区域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活动的教学形式为同课异构,采用片段式教学呈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次较为统一的教学主流思想的蓝本呈现和教学实践行为的具体展示。在每节课的展示中都有上课教师独特的个人理解和背后团队影响的痕迹,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学习借鉴的地方。
1 教学目标层次化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不均等的。有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动作时只能是粗略地掌握技术动作,甚至完成不了该动作,这就需要施教者要根据学情分析本课的内容,通过教学目标分层次进行落实,满足个体差异的学习要求,帮助他们在体育课中建立自信心,使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体验成功的感觉。
听课中,有教师在“肩肘倒立”的教学中采取了分层教学:将学习内容划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制定了小目标,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每一阶段完成后进行目标达成星级奖励并加以评价、反馈。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参与练习,从而一步步体验成功的感觉。特别是在第四阶段的2人1组学习中,以小伙伴的帮助和评价来不断深入学习肩肘倒立动作,最后进行展示。通过目标分层教学,使每一环节的小目标得以落实,最终完成终极目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吃得饱”,而且还能“吃得好”。这也是教师期盼的结果。
2 教学手段合理化
上好一堂课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学手段。有效的体育教学手段是为了提高体育的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活动中以内容为载体,并借助场地、器材的有效使用,使其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更快地去熟练掌握运动技能,从而在身心上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施教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教材、学情,分析、制定、编写教学内容的每一个设计环节。如果在设计组配中不合理,学生的学习就很容易产生负迁移。
在第一堂课《胸前传接球》的教学中,某教师的亮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传接球“胸前”位置。他采用的教学手段是:首先,利用篮球架拉一根横线让学生传接球,给学生在练习中一个指向性的目标点;通过2人1组面对面的集体练习后,再拉两根线让学生合作练习,给学生形成一个传接的空间,一个练习的活动区域。其次,2人1组合作,用最快速度进行行进间传接球,学生在音乐声中快乐跑动,看教师手势找朋友快速传球,根据练习对象的身高变化调整不同高度的胸前传接球练习,目标的靶向性非常明显。仅从学生的学习上看,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有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漏洞。学生身高及能力的差异,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胸前要强调的传球位置转移掉,如2根绳子的统一规划放置产生的空间没有考虑两条线上产生技术教学的负迁移,影响了本课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因此,教师可以先设置2根绳子逐渐递减到无绳,通过这样的设计修改,提高学生的传接球位置的适合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器材只是教学媒介,形式最终是要为内容而服务的。在设计中教师将顺序进行重新安排,以有绳至无绳的方式设计,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
3 教学方法生活化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能靠简单的方式进行传授。实践表明,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很感兴趣,这就更能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
如何使教学方法生活化呢?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寻找和挖掘现实生活中与体育信息相关的素材来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运用和发挥,感受课堂的亲和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降低知识难度,还可以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思考、锻炼,充分感受体育的兴趣和魅力,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某教师本堂课的教学可以用滴水不漏、过程流畅来形容。该课的亮点就在于其非常合理地在兴趣点上做文章。胸前传接球的要点在于传和接的教学,但该教师并不是从枯燥的“传”“接”或简单的概括“迎”“收”教起,而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开门”——手往外拨球和“关门”——轻轻地收起来引出动作的重点,通过形象的讲解、哨声指挥、无球和有球的“开门”“关门”练习和图片展示、闯关分层游戏以及师生演示等环节步步深入、细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传球要准,接球要轻,看谁掉在地上的次数最少”的技术小结与评价。这样的课堂,学生学有兴致,教师教得自然,观摩者也有学习和思考,大家彼此受益。可见,这是一堂高效的体育课。
4 教学指令精炼化
体育教学中,指令语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表现。在课堂上,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理念先进、形式新颖,但活动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其根源主要是教师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课堂指令语。因此,课堂指令语直接关系到体育课堂的实施效果。那么什么是课堂指令语呢?笔者认为其包含2个层面:一是要学生“做什么”,二是“怎么做”。这2个方面必须交代清楚。因此教师应加大对课堂指令语的关注,用精炼、清晰、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来引领学生,让教学活动更加流畅,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三堂课中,学生在4人2球交叉跑位传接球学习时,由于教师在讲解练习的方法和规则过程中语言过于随意、含糊不清,导致学生在没有听清楚的情况下进行练习,并多次中断了练习,使整个教学的流畅性受到了干扰,出现短暂的“卡带式”现象。再如,“请同学们散开点”“往后退一点”,这种没有明确具体的距离,很容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法判定自己到底要与同伴相隔多少间距。如果在上课前将场地定点,在课中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找点来规定学生之间的间隔距离就能很好地控制好场面,使每个环节队伍调动的时间大大缩短,既满足了场地利用的饱和度,又保证了教学的流畅度,学生也能根据教师所定的距离合理地到达指定位置,整堂课就显得更加严谨。
5 结 语
课堂教学是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的,施教者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教师不但要在观念上更新,还要从教学组织的管理、形式、内容方法、情感体验等方面不断摸索和提高,并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及时充电,解决不足,弥补遗憾,让体育课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形成促进作用,真正实现教学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