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音符
2019-11-26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黄墩中心学校
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黄墩中心学校 周 娟
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今年又接了一年级,感觉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上课随意性大,而且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中,我行我素,甚至于个别同学为了与爸爸妈妈方便联系,还带着智能手机。静态的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还能适应现在的学生吗?多少老师在办公室满腹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难教呀!但是反思一下,老少皆宜的电脑已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人着迷,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也像电脑那样,也让每一个学生着迷呢?所以我们老师就应该更新课堂:课堂需要生成,教学才能做到有效。
一、剖析文本需要生成“简洁”
“简洁”不是简单,它意味着去粗取精,是高度的凝练。虽然一年级的教材知识都比较简单,但是不能让学生仅仅去背,他们也要走进文本。记得教《家》这一课时,我还没有打开课本,学生就大声地背诵出来,看似学得很好,不需要老师去讲解,但是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家”是什么?是的,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一无所知的状态,什么都需要讲,但是讲多了,学生又能接受了吗?所以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就围绕“家”这个字,让孩子用手指着每个字去读,分别划出白云、小鸟、鱼儿的家是什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用心去找,用心去交流,文本的知识点就这样在悄然无声之中得以落实。甚至学生还能马上进行拓展练习,如:衣柜是衣服的家,鞋子是袜子的家,身体是衣服的家……整个过程似乎缺少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但是学生却学得开心,而且课堂也达到高效,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简洁”不是简易,它意味着去繁取精,是恰到好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并不需要锦上添花、哗众取宠,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对语文教学应推波助澜,而非累赘。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每课必有课件演示,而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就如上文中提到《家》这一课,在学生没有明白“家”的概念时,我借用了多媒体,出示在一棵大树上挂着鸟笼,然后把小鸟用动画的形式送回家,就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家的概念,无需老师过多讲解,水到渠成地帮助了学生。所以说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要做到“简洁”,要恰到好处。
二、融通心灵需要生成“灵动”
教和学是师生间的对话,它需要心心相融。而一年级的学生似乎是一张白纸,什么感恩,什么和睦相处,什么朋友,似乎对他们来说都没有概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也正是师生间融通心田,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的过程。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年级的语文教材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老师在语文教学时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似见其物,辨其形,触景生情,导引智慧,学做真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表现自我,在直面困难中锻炼自我,在合作学习中展示自我,在质疑问难中超越自我,在实践体验中发展自我,在反馈评价中完善自我,在收获成功中激励自我,而不是教师一味地去“灌”某种思想,学习某种精神。
记得我在教学《小河与青草》时,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童话《大松树和小松树》,学生听得很着迷,我就势引导:“小河和青草”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提问。
师: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河?
生:我看到了一条弯弯的小河。
师(出示卡片:弯的小河、弯弯的小河):请你读一读这两个词。你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生:弯弯的,感觉很弯。
师:读词,读出小河的形状美。
师出示卡片:( )的河水。
生:清清的河水。
师:这水有多清呢?
生: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鱼儿。
生:清得一眼能看到水底的石头和沙子。
师:这水真清啊!我们来听一听小草是怎样夸小河的。(多媒体出示小草赞美小河的话)
师:谁愿意做小草来夸一夸小河? (生个别读,齐读)
师:水,清得一眼能看到底,这就是“清澈见底”。(板书)
……
师:把小河与青草的两次对话连起来读一读,好吗?(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听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他们是一对互相帮助的好朋友。
生: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生: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
……
所以教师要牢记学生是生动的精神个体,在有效的教学中,哪怕一丁点的生成也应洋溢着灵动、鲜活的气息。
三、教学方法需要生成“智慧”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时刻追求教学生成是否让孩子实现了自我超越。
记得有一次,我刚走进教室,我们班的学生这一堆,那一堆,正在激烈地玩着打卡游戏,我走进教室时学生根本没有看到我,而且还高度投入地玩着,我刚想发火,可我看到学生玩的卡中是用拼音写的一首小诗,我也兴趣来了,何不这节课就和学生一起,玩拼音拼句呢?
我轻轻地拍拍手,告诉孩子上课了,学生立刻回到自己的座位,正襟危坐。我让学生把刚才打的卡拿出来,学生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战战兢兢把卡片拿出来放在桌面上,我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卡上的拼音。”学生这才拿起卡来仔细观察一下,就这样,学生大声地拼读起来,似乎比学课本简单,而且学生学得也非常投入……
教学生成得越多,越代表知识的更新和创造,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教学的最高境界。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能再“走老路”,而要让语文教学成为生生不息、不竭涌动的智慧之河,让每个学生能获得一份深刻的、有效的指引,然后轻快地“流淌”出自己的美妙的“音符”……